明清破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乾隆把最佳贰臣奖颁给了一对父子

1

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与前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在山海关展开厮杀。大清国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虽在七天前接受了吴三桂“将裂土以酬”(《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庚申)的联合剿闯请求,但为了使妄图并立的吴三桂彻底屈服,曾长时间作壁上观,最终迫使不敌李自成的吴三桂不得不降。

李吴缠斗,睿王获利。

李自成的大军摆好战阵,就在其顶住吴三桂军的反复冲击,胜券在握时,左翼突然遭到清军的猛烈进攻。大顺军阵地失守,李自成向西溃逃。

大获全胜的多尔衮和吴三桂,兵合一处。虽然多尔衮对吴三桂客客气气,但是吴三桂事多尔衮则有君臣之分。

明亡之后,吴三桂率先成为贰臣。

与李自成有着夺妾之辱、杀父之仇、亡国之恨、灭门之耻的吴三桂,请为前驱,将在紫禁城里正式做了一天皇帝的李自成打得落荒而逃。

不仅如此,最终李自成的覆灭、张献忠的惨败、南明国的结束,吴三桂都是倾尽全力,厥功至伟。如果不是吴三桂带着一帮前明贰臣降将为清朝卖力,大清洪业恐难以实现。多尔衮曾经哀叹“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张怡《闻续笔》卷一)。

要知道,多尔衮统军入关时,其麾下的满洲、蒙古和汉军实力,将士加民夫,充其量不过十七八万人马,无论是与李自成、张献忠和前明残余单兵较量,还是合力决战,都是不能抗衡的。

若干年后,实现了天下一统的康熙帝,极力标榜“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又言:“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翦灭闯寇,入承大统。”(《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

胜利了的康熙,自然不说先人的实力不济,但历史还是留下了多尔衮借力贰臣的事实。

多尔衮对吴三桂兑现了“封以故土,晋以藩王”(《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癸酉)的承诺,也算是承认了吴三桂作为清军入关第一贰臣的地位。但是,事与愿违。

吴三桂最终成了第一逆臣。当然,这也是后话。

在吴三桂功崇业广之时,多尔衮被亲政后的顺治帝彻底清算。

在乾隆帝还未给“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四十八,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辛未)的多尔衮平反时,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定《明季贰臣传》,特地分了“甲乙二编,俾优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钺凛然”(《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五十一,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乙卯)。

孰优孰劣,乾隆皇帝心中有杆秤。

以忠君为标准,去论定前明降官谁重谁轻、谁忠谁奸、谁好谁坏、谁先谁后。

他对乙编中的人是不齿的。即便是不失为顺治朝良辅的金之俊、冯铨,都被认为是毫无建树的不忠者。而能入选甲编者,则对清朝是尽忠的,是做了不少贡献的。

像洪承畴,在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松锦大战中失败被俘后,清太宗皇太极想尽一切办法,礼待有加,迫使他最终臣服。顺治元年,洪承畴随摄政睿亲王入关,入内阁总理军务,献策“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庚午),“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符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拉拢前明民心,发布“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因此使得坐拥重兵的吴三桂屈膝,成为清统一全国的主要智囊。他在消灭南明唐王、鲁王、桂王政权及镇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乾隆帝认为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于前明大节有亏,“不克终于胜国”,但“实能效忠于本朝”(《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五十一,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乙卯)。

像李永芳,在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伐明,进攻抚顺时被迫投降,成为明朝在职官员中降清的第一人,被授为三等副将,并娶贝勒阿巴泰之女。此后,他忠心耿耿,为后金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多次随努尔哈赤伐明,攻取清河、铁岭、辽阳、沈阳,功勋卓著,被授为三等总兵官,并拒绝明朝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招降。努尔哈赤为嘉奖李永芳,赐他“免死三次”的特权。其子孙亦为清军的重要将领和官员,深得历代皇帝的信任。乾隆曾加封李永芳四世孙李侍尧为满洲都统,驳斥吏部“满官不授汉军”的理由之一就是“李永芳孙,安可与他汉军比也?”修《贰臣传》时,李侍尧任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两广总督、云贵总督,是乾隆帝的心腹重臣。但对李永芳降清一事,乾隆既肯定其“屡立战功,功劳并为昭著”,但“律有死无贰之义,不能为之讳”(《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五十一,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乙卯)。

乾隆帝大张旗鼓地纂修此书,打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二十二,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庚子)的旗幡,为之招魂,歌颂先人“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却殊不知没有这些贰臣,哪有他为之骄傲的大清王朝?一再讲究敬天法祖的乾隆,回避了先人林林总总的威逼利诱的手段,冠冕堂皇地为献策助拳的贰臣重新盖棺论定。

他要钦定君为臣纲的政治规矩。

论资排辈讲功劳,吴三桂因为挑起三藩之乱,被打入同时纂修的《逆臣传》之首。而洪承畴是顺治帝的恩师与大忠臣,李永芳是努尔哈赤的爱将兼孙女婿,应该是《贰臣传》精英榜上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但乾隆帝却将最佳贰臣奖,颁给了一对战功一般、名声不显的父子。

父亲刘良臣,位居榜首。儿子刘泽洪,名列第二。

刘良臣降清,在吴三桂之前,即于天聪五年(1631)在大凌河之战中,随主帅祖大寿投降。

刘泽洪,则是顺治二年,随伯父刘良佐率兵十万降清。

无疑,刘氏父子,都是从降者,都是小人物。

2

北直隶人刘良臣,初为明朝游击,隶属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的祖大寿。

刘良臣在明军中不出名,但他有一个著名的哥哥,名叫刘良佐。崇祯年间,刘良佐官拜总兵官,镇压义军,曾协同作战击溃罗汝才部将摇天动二十万人马,甚至把彪悍善战的大人物张献忠也打成了手下败将。他爱骑一匹杂色马,因而有一个“花马刘”的绰号。当然,他最著名的历史作为,莫过于明亡后,接受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劝说,与刘泽清、黄得功、高杰形成四镇势力,联合拥立福王朱由崧,迫使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立潞王朱常淓的计划落空。

此为后话。

而祖大寿,曾随袁崇焕在宁远大战中击溃天命汗努尔哈赤,在宁锦一役中击败天聪汗皇太极。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借道科尔沁,越过长城,突袭京畿,又是祖大寿奉袁崇焕之命,率关宁军迅速回师,解了己巳之变中的京师危局,继而收复了后金军占领的滦州、永平,打得后金三号人物阿敏弃城而逃。

袁崇焕因己巳之变,被崇祯帝追究擅杀毛文龙、与后金谋和及箭射满桂等罪行,下狱议罪。忠于袁氏的祖大寿,也在己巳之变中,被人诬陷箭射满桂、三日之后逼反,并有负气率部而走的事实。但是,崇祯帝起用天启帝师孙承宗,后者以东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原职兼任兵部尚书的身份从中调停,请求身陷囹圄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将其召回。

后袁崇焕被磔杀于市,而祖大寿获孙氏重用。

崇祯四年七月,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复大凌河城,以便将关宁防线前推。没过半月,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皇太极已率大军,推着大炮,将大凌河城包围。

祖大寿因临时视察修缮情况,被后金重兵围困在大凌河城中。

没有提前囤积粮草。

祖大寿派人突围,行动受阻,只能困守孤城。

孙承宗带着四万步骑前来救援,惨遭皇太极身先士卒的率部奇袭,战败而返。

监军兵备道张春和祖大寿的妹夫、总兵吴襄(吴三桂的父亲),以及宋纬等再次组织四万步骑、百余战将,渡过小凌河,向大凌河城进逼,多有斩获。不料,皇太极命佟养性率新组建的炮队猛烈攻击,加之风向突变,明军落败,张春被俘。

而奉登莱巡抚孙元化之命,率八百骑兵赶来救援的孔有德,本是死于非命的毛文龙养孙兼心腹,憋了一肚子怨气,又因沿途官府不提供给养,加上遇到一场大雪,造成部队内讧,于是接受部下李久成的建议,发动吴桥兵变,回师登州。

死守大凌河的祖大寿,援绝粮尽。

于是,先杀战马食之,继而以人肉充饥。

明军已深陷危境,走投无路,开始了有计划的杀人为食。

有人越城而降,皇太极调整战略,派随张春投降的明官员劝降。当然,皇太极也对祖大寿施以利诱和承诺。

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十月,祖大寿被迫诈降,后逃往锦州城对抗清军。

其部将刘良臣则留在了清营。

《清太宗实录》胪列的降将名单上,刘良臣并不重要:“明总兵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润、祖泽洪、祖可法、曹恭诚、韩大勋、孙定辽、裴国珍、陈邦选、李云、邓长春、刘毓英、窦承武,参将游击吴良弼、高光辉、刘士英、盛忠、祖泽远、胡宏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胜、李一忠、刘良臣……今以大凌河城降。”(《清太宗实录》卷十,天聪五年十月辛卯)三年后,皇太极以刘良臣投诚有功,封三等轻车都尉,隶属镶黄旗汉军。

此后,刘良臣未建寸功,至顺治元年才封为三等参领。

这是一个多大的官?

三等参领,相当于现代军衔中的团职军官。

清军向西追捕李自成,攻城略地。刘良臣做了一年山西宁武关副将后,被升为甘肃总兵,加都督同知。此时的清廷,还在沿用明代军事职官名称。刘良臣成了二品大员。

刘良臣在甘肃任上,结合刚收复未稳、路途遥远的州县实情,向朝廷建议“将饷银早发”(《清史列传·刘良臣传》),还深入庄浪、凉州及甘州考察官兵驻守情况,提出“移防卫要,不必加兵增饷,防守皆得实用”的方针。这件算是他最出色的工作成绩,却没有被写入《贰臣传》。《贰臣传》只写到他曾参加攻掠山西的战役,此外就无其他战功或者战绩了。

顺治五年,原为明朝驻防甘州军官的米喇印,素有勇略,在清朝统一甘肃后,任甘肃巡抚张文衡标下副将,驻守甘州。时清廷在各地推行剃发令,并严令军中剃发,自军官始。

剃发,这是满洲统治者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民族征服恶政之一。

米喇印对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深为愤怒,于是利用剃发令激发甘肃降清各族将士的不满。此外,清廷再次调遣甘州兵前往四川清剿残留的大西军,引发军心浮动,他便与从明朝一起过来的老战友丁国栋设计诱杀张文衡等,占据甘州,集结兵力十万,号称百万。

在这一场著名的米喇印、丁国栋起义中,刘良臣被擒,被处死。

他不是第一个死于战场的贰臣。第一个是降清五月即死的王鳌永。

王鳌永为前明佥都御史、通州巡抚,于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抓下狱,输银得释。他于顺治元年五月降清,升户部侍郎兼工部侍郎,派至青州任山东总督,招抚山东、河南,招降明德王朱由弼、衡王朱由棷。

是年十月,山东乱军并起,青州空虚,李自成裨将赵应元趁机假降,占领青州,王鳌永骂不绝口,被杀,史称青州之变。

最早“尽节死难”的王鳌永,功劳要比刘良臣大,却没有拿到乾隆帝的最佳贰臣奖。刘良臣幸运,他的牌位在雍正八年(1730)被移入了昭忠祠。

雍正二年诏令于京师立昭忠祠,为跟随太祖太宗创业之臣、守土之官及没身为国者,“立祠京邑,世世血食。其偏裨士卒殉难者,亦附祀左右。褒崇表阐,俾远近观听,勃然可生忠义之心,并为立传垂永久”(《清史稿》卷八十七《礼志六·吉礼六》)。第二年,循序定位,刘良臣与顺治二年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的郝效忠、康熙年间陕西凉州总兵康海,作为总兵代表,入祀昭忠祠西末龛。

刘良臣降清的带头大哥祖大寿,以及留清的主要代表张存仁、祖泽洪,榜上无名。

刘良臣是作为大凌河降将集团的代表,被雍正帝安排入祀昭忠祠的。

虽然乾隆帝清洗了雍正帝留下的不少新政政策和倚重大臣,但昭忠祠却直接影响了乾隆帝,使他将刘良臣钦定为《贰臣传》甲编第一名。

《贰臣传》甲编中,有不少是死于清朝战场上的,如孙定远、孔有德、王鳌永、王正志、徐一范、徐勇、郝效忠、马得功,均在前列。马氏之后,才是李永芳。乾隆帝破格推崇这些变节之后的殉国者,也是为了将他们作为一批好的榜样,来激励当时平定大小金川的清军:只要忠君不怕牺牲,即便曾经有污点,也可得荣耀。

3

刘良臣之子刘泽洪,因被附骥其父后,而捡了二号贰臣的殊荣。

刘泽洪的履历很简单:明副将,顺治二年随其伯父刘良佐投诚。顺治五年,受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顺治九年,袭其父所遗三等轻车都尉,并为二等男爵。康熙三十四年(1695)病逝。

履历简单,都不在显位,甚至连实职都不明确,无疑是成绩一般所致。

入榜贰臣,虽在甲编,也有死忠的荣耀,但还是被乾隆帝认为有过不忠。不忠之人,即便投诚新主,给新主、给世人、给历史的印象,也都是大节自亏,建了再大的功业都是不如敬终如始的绝对忠诚。

刘泽洪沾了其父刘良臣的光,但作为他的引路人的刘良佐,却被乾隆帝打上了“贰臣”不忠的烙印,录入乙编。

刘良佐曾为南明江北四镇统帅之一,因参与拥立福王而被封为广昌伯。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兵临城下,刘良佐迫于局势,率十万官兵投诚,曾劝降南明大将黄得功。得功中箭骤逝,良佐以功隶汉军镶黄旗,并封二等子爵,授江南江安提督,加总管衔,不久改升为直隶提督,官至左都督(一品)。

但刘良佐最初在雁北参加了义军,是李自成的得力干将。李自成的第二任夫人邢氏,与李的手下大将“翻山鹞”高杰私通。高杰惧怕奸情败露,于是投降明将贺人龙。刘良佐给李自成守根据地外营,见护卫内营的高杰降明,于是借机率队归明,为游击将军,后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义军作战,升总兵官。

一个翻覆变节的人,不论最后能高居怎样的尊位,都是让人看不起的。刘良佐带着刘泽洪降清,声名却不如小喽啰。而刘良臣随祖大寿降清,坚定赴死,要好过降而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