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

由于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因此会出现较多的兼变证或疑似证。按照原文排列,本节主要论述小建中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4个汤证。第105条向“内实”转化,已属阳明范围,是与柴胡证作比较。第106条桃核承气汤证也属于小柴胡汤证的疑似证,由于原文明确指出“热结膀胱”,所以并入下文第十二节太阳蓄血证中一起分析。

第一 小建中汤证

[原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100条)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102条)

[发微]

(一)主旨

论述小建中汤证的主症以及与小柴胡汤证的关系。小建中汤的组成、服法与禁忌。

(二)小建中汤证的主症、病机及治疗大法

小建中汤的适应证颇为广泛,故其主症颇多。从外感病角度来看,从上列2条原文所述,为腹痛、心悸与心烦。其病机是,风寒外袭,表证虽然轻微,但由于阳气不足,御寒无力,部分寒邪直犯中焦,所以出现腹中急痛。也可能外邪入里影响心气心阳,出现心悸、心烦等症。

由此可见,小建中汤证在风寒外感病范围内,即上述2条原文所述是表里同病的证候,用小建中汤是温养中焦阳气,是先里后表。至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的小建中汤证则完全是里虚证,没有表证。

(三)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与配伍

小建中汤以桂枝汤为基础,芍药剂量由桂枝汤中的三两加至六两,再加较大剂量的饴糖(200ml)。本方的配伍,一方面以桂枝配甘草温振阳气、温通阳气,一方面以大剂量的芍药配甘草和营益阴、缓急止痛。二者配合,调和阴阳,补益气血。饴糖甘微温,既能缓急止痛,又能化生气血。近年有报道称饴糖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古人之所以称此方为“建中”,其含义可能就在于这些功能的综合。

(四)用小建中汤“不差”,为什么改用小柴胡汤

不了解本证是表里同病,就无法了解改用小柴胡汤的道理。用小建中汤是先治里证,虚寒性的腹痛缓解,但风寒病邪未去,由于正气不足,易于由表入里,由太阳转化为少阳,出现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所以称为“不差”。这不差,不是腹痛不解而是发热不退。治疗宜用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相对而言,属于治表。从而完成先治里后治表的全过程。

[医案医话选]

(一)叶天士论小建中汤与复脉汤的异同

仲景云,凡元气已伤而病不愈者,当与甘药。则知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乃邪少虚多治法。(《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二)叶天士用小建中汤治虚劳、咳嗽,腹痛、纳减、心烦4例

1.华,二十。此劳怯损伤不复之病。已经食减,便溏,欲呕,腹痛,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建中汤去糖加人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2.某,三十。脉软,不嗜食,腰酸无力,咳,烦劳,营虚所致。

桂枝木、生白芍、炙草、煨姜、南枣、饴糖、当归。(《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3.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已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问谁之过欤。小建中汤。(《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4.宣,三五。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归建中汤。(《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三)黄芪建中汤治溃疡病

病人男性,27岁。有消化道溃疡病史4年……今便血已止,但胃脘隐痛,饥时及下半夜较剧,服制酸药无效,只能食稀粥。面色㿠白,手足不温,时时气上冲胸,吞酸嗳气,纳呆,大便稍结,色略黑,小便不赤,胃脘喜温喜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缓。证属虚寒,中阳不足。

处方:桂枝 9g,白芍 18g,炙甘草 9g,生姜 9g,红枣 12g,黄芪 12g,饴糖 30g(分冲)。服5剂。

服上方2剂时胃痛减半,今胃痛轻微,大便色黄,胃纳好转,手足转温。舌苔薄白,脉仍虚缓。续服上方10剂。(《伤寒论方运用法·桂枝汤类方》)

(四)归芪建中汤加味治中虚胃痛

叶某,男。胃痛时发时止,今因受寒而发,神经痛也。

高良姜 6g,延胡索 9g,杏仁 12g,当归 9g,九香虫 6g,制香附 9g,旋覆花9g,甘松 6g,川芎 6g,佛手 9g,另服五磨饮子。

二诊:前方不能治其胃脘之痛,饥则其痛益甚,改作中虚论治。

桂枝9g,杭白芍18g,甘草6g,黄芪9g,全当归12g,生姜3片,大枣9枚,谷麦芽各12g,饴糖30g。(《章次公医案·胃病》)

(五)小建中汤加减用于大病后调理

张某。误下之陷证,哕而喘,昨连与《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一面补中,一面宣邪,兹已邪溃,诸恶候如失,脉亦渐平。但其人宗气受伤不浅,议与小建中汤加橘皮、半夏,小小建立中气,调和营卫,兼宣胃阳,令能进食安眠。

焦白芍六钱,桂枝四钱,生姜三片,新会皮一钱,半夏四钱,大枣(去核)三枚,炙甘草三钱,胶饴一两(去渣后化入)。搅令匀,再上火二三沸。煮三杯,分三次服。

次日:病解后,微有饮咳,议与小建中汤去胶饴,加半夏、广皮、茯苓、杏仁、苡仁、蔻仁。(《吴鞠通医案·伤寒》)

(六)汉方医论小建中汤的临床使用要点与适应证

1.使用要点

腹痛、烦悸、腹直肌紧张或软弱无力,贫血倾向,易疲劳。

2.适应证

①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②慢性便秘或急慢性下利;③神经性心悸亢进;④梦遗;⑤衄血;⑥各种衰弱性疾患;⑦小儿消化不良因而有黏液样大便;⑧因口吃而腹直肌及背肌紧张发硬;⑨在中暑、疰夏病中容易出现的四肢倦怠、灼热感、疲乏、食少、息短、心悸(原书共有26项,今选取9项)。(《汉方概论·汉方解说》)

第二 大柴胡汤证

[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太阳病中篇第103条)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发微]

(一)主旨

论述大柴胡汤证的基本证型,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以及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的联系。

(二)大柴胡汤证证候分析

从原文可知,大柴胡汤证是从小柴胡汤证发展而来的,这个发展过程就体现了小柴胡汤证的曲折性。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相比,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呕吐、心烦、胸胁胀满或往来寒热。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见症,如原文所述,呕吐加剧,出现呕不止、心下急迫;一般的心烦变为热郁烦躁;热型可能由往来寒热变为发热不解。这些变化提示,其热邪已逐步向里结聚,证情由邪正斗争互有进退,逐步向阳明病转化,故而已属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历来把本证看做是少阳阳明同病。

大柴胡汤证在《伤寒论》中,除本条之外,还有两条原文:第136条与结胸相鉴别,强调往来寒热;第165条与痞证相鉴别,有呕吐、下利,强调发热汗出不解。详见第三章太阳病下篇。

(三)大柴胡汤的方药分析

从方药组成可以明显看出,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方中保留了小柴胡汤中清解少阳邪热的大剂量的柴胡与黄芩;保留了小柴胡汤中和胃止呕的半夏与生姜,并增加了生姜的剂量;去掉了小柴胡汤中益气的人参与甘草,但仍保留大枣,这是由于邪热内结,重在泻热,此时不宜人参之益气,也不宜炙甘草之甘缓;加少量大黄与中等量的枳实(古代枳实、枳壳不分,统称枳实)以清泄里结的实热;加芍药,主要用于缓急解痉止痛。从六经辨证来看,本方仍以清解少阳为主,清泄阳明的药力较轻。

在《伤寒论》原文中,本方的药物组成中没有大黄,只是在方后附有“一方加大黄二两”一句。因此,曾有少数医家认为本方原无大黄。但在《金匮要略》与《金匮玉函经》二书中,本方均有大黄二两。目前临床应用也多加大黄,本文分析亦以有大黄为依据。

(四)大柴胡汤的药理实验

以复方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原方加木香、延胡索、金钱草,去半夏、生姜)做动物实验,证明此方具有明显的利胆与降低括约肌张力的作用,但并不抑制括约肌的运动功能。这对解除胆汁、胰腺的瘀滞是有利的。

本方中柴胡、枳实、大黄可促进小肠的推进运动,增强回肠的收缩,而黄芩、生姜则对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平滑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这种不同作用在治疗中的体现,应考虑药量的比例不同及机体的不同状态。

本方对组胺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本方中的柴胡、黄芩、芍药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本方对骨骼肌有抗痉挛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癫痫)。本方还可以改善实验动物的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及血凝亢进状态。本方还有降压、止呕、镇痛等作用。

(五)大柴胡汤的近代临床应用

本方近代多用于急性胰腺炎、胆道急性炎症、胆石症。此外,慢性肝炎、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患、月经病等如出现本方证候,往往亦能取效。急性胰腺炎呕吐频繁者宜补充体液与电解质。出血性胰腺炎合用抗生素、胰酶抑制剂,引流、胰腺灌洗等。急性胆囊炎同时用抗生素、输液。重用柴胡、大黄、枳实有利于排石。(《伤寒经纬·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

[医案医话选]

(一)大柴胡汤加味治胆囊炎

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胁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胀满,鼓肠嗳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 12g,白芍 10g,枳实 6g,川军 6g,黄芩 10g,半夏 10g,生姜 15g,大枣 4枚(擘),金钱草24g,滑石24g,鸡内金12g。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唯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味。(《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岳美中医案)

(二)大柴胡汤加味治腮腺炎

王某,男,30岁。(当地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其证寒热互作,热多寒少,渴索冷饮,耳目聋瞑,呕不纳食。两颐下红肿,其处灼手,痛掣肩背不可忍。双睾热肿,大可及拳,重坠痛甚。脉洪大滑数,舌赤唇焦,苔燥裂。大便3日未下,溲赤而短。大柴胡加石膏汤益以连翘、大青叶、忍冬花、栀子。1日煎服2剂。服药尽,发战汗,热势顿挫。加减续服2周,诸证悉除而出院。(《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马骥医案)

(三)大柴胡汤加减治外感发热

朱某,男,53岁。病人2个月前因洗澡受凉而发热,迄今未得控制,体温38~39℃……发热有定时,中午起,入暮退,伴有耳聋、目眩、口苦,咽中干热,脘腹及左下腹作胀,胃纳欠香,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曾有肝硬化、脾切除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拟大柴胡汤出入。

银柴胡12g,炒黄芩10g,制川军6g,炒知母10g,炙甘草4g,北沙参15g,麦冬 10g,茯苓 12g,碧玉散 18g(包),鲜芦根 30g。4 剂。

二诊:发热已平2日,耳聋转轻,余恙如前,并见左胁下胀痛。苔薄舌偏红,脉弦数。

前方加天花粉15g、赤白芍各12g。4剂。热仍未发,诸证均减。(《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张伯臾医案)

(四)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帕金森病

浅某,男,61岁。3年前起,步行时若要改变方向,变得不能自由转向,书写不流畅,跪坐时两脚发麻。两年来,步行困难,手指震颤,记忆力急剧衰退。同时,口干,发声困难,声音嘶哑,行动迟钝,身体逐渐前屈。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因病人有胸胁苦满,故投给了大柴胡汤加芍药、厚朴各5g。服药1个月后有所减轻,2个月后步行已不困难,能挥动双手快步行进,亦可自由转换方向……1年后,病人来信表示感谢并报告病情,身体前屈状态已得到纠正,下肢及腰部有稳定的力量,步行自由。(《汉方临床治验精粹·神经性疾病》)

(五)大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治高血压眩晕

盐某,女,71岁。形胖,面红,脉弦有力,初诊时血压21.28/11.97kPa(160/90mmHg),有高血压史已30年。肩凝,头痛,眩晕,走路摇晃,膝痛,两脚疲软,舌有白苔……两季胁下有抵抗、压痛及胸胁苦满,因而投给了大柴胡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服药后眩晕减轻,2个月后,本人已能轻快地乘火车来院复诊。血压降至15.96/6.65kPa(120/50mmHg)。(《汉方临床治验精粹·高血压症》)

第三 柴胡加芒硝汤证及少阳病向阳明病的一种转化

[原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傍晚)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104条)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中无芒消。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消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消、大黄、桑螵蛸也。

伤寒十三日,过经(病程超过两个六日)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105条)

[发微]

(一)主旨

从小柴胡汤证的曲折的发展过程,论述其变证柴胡加芒硝汤证与其应该用调胃承气汤的疑似证。

(二)柴胡加芒硝汤证简析

原文第104条所述的证候,病程在13日以上,即超过了两经(一经为6日),又经过攻下法治疗,一度出现下利,证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往来寒热转化为潮热,但胸胁满、呕吐等症未变,仍为小柴胡汤证,这又一次说明小柴胡汤证的曲折性与不典型性。即使病程较长,出现潮热仍可用小柴胡汤。服汤之后,证情有好转,发热减轻,同时伴有便秘,应该改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

(三)伤寒过经,攻下不当,证情转化,疑似之处,应注意辨析

原文第105条所述证候,也已过经,但出现语,提示证情向里实热转化,已非柴胡证。此时宜用承气汤类方攻下,但不宜用峻猛的丸药泻下。丸药泻下之后出现暂时的下利,但里实热证并未解除,可能出现继发性便秘。此时,如能排除脾气虚寒性的下利(自下利),确为里实热仍在,则可用调胃承气汤攻下实热。辨别虚寒性下利与实热性下利的方法之一是脉诊,出现脉微弱、甚至于无(脉厥)的是虚寒性下利,而脉基本正常(脉和),结合语等症则为实热下利。

(四)简析继发性便秘

本小节2条原文都叙述了用过攻下药之后,再用润肠或泻热的治法。这说明在用攻下药出现下利之后,又产生了便秘,这在临床上称为继发性便秘。出现继发性便秘是多因素的,或由于用大黄泻下之后,大黄中所含的鞣质起止泻作用。或由于峻猛泻下之后,肠道运动反应性变为弛缓。或为病证未愈,实热病邪重有结聚。这在《伤寒论》阳明病篇中也有记述,并用大承气汤攻下(参见第四章第238条与第241条)。至于年老体弱者热病后期的便秘不在此例。

(五)柴胡加芒硝汤的方义及其与大柴胡汤的比较

柴胡加芒硝汤是用1/3的小柴胡汤的剂量,加小量的芒硝(调胃承气汤中芒硝剂量的2/5)。主要是柴胡剂量的减少,使本方的解热作用明显减轻,从而可以推知本证在服用小柴胡汤之后,发热已减。用小剂量芒硝,是软化粪块,起润肠作用,不能与调胃承气汤的泻下实热结聚相提并论。可见,本证是小柴胡汤证的余热,不是典型的少阳阳明同病。本方与大柴胡汤也有明显的区别:一在于柴胡、黄芩剂量的大小,解热功能的强弱;二在于人参、甘草之有无,益气功能之是否需要;三在于大黄与枳实同用,量虽不大,仍具有一定的散结泄热功能,单用小量芒硝,泄热功能微乎其微,只有润肠作用;四在于大柴胡汤中有芍药,不仅能缓急止痛,还有轻缓的泄热通便功能,而柴胡加芒硝汤无芍药。

[医案医话选]

(一)柴胡加芒硝汤治少阳阳明发热,迭经汗下,中气稍虚

病人女性,49岁。发热10余日,经芳香清解、渗利导滞而寒热不退,入晚较高,微汗,体温37.8~38.8℃。不恶寒而恶热,头重目眩,四肢酸重,口苦,咽干,唇燥面垢,喜饮而饮不多,不欲进食,胸闷,时作叹息,大便干燥难解,小便短少,腹胀不舒,舌燥苔黄,脉弦而迟。病处少阳阳明两经之间,迭经汗下,中气稍虚,拟小柴胡汤轻剂,加知母、芒硝泄热去实。

北柴胡 4.5g,黄芩 10g,知母 12g,竹茹 10g,炙甘草 3g,红枣 3枚,党参 6g,芒硝12g。分2次冲服。服1剂,解燥屎二三枚,腹满减,今晨体温37.3℃。原方加减,共服4剂,热退净,调理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小柴胡汤类方》)

(二)柴胡加芒硝汤治热入血室

郑某,女,29岁。月经来潮忽然中止,初起发热恶寒,继即往来寒热,傍晚热更甚,并自言乱语,天亮时汗出热退,神倦,目赤,咽干,口苦,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9日不大便。脉弦数,舌苔白。

处方:柴胡 9g,黄芩 9g,半夏 9g,党参 9g,生姜 9g,炙甘草 6g,大枣 6 枚,芒硝9g(另冲)。一次服。药后6小时通下燥屎,症状缓解[陈全忠,福建中医药,1964(1):43]。(转引自《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三)柴胡加芒硝汤治胆囊炎恢复期低热

黎某,男性,老年。3周前,胆囊炎发作,腹痛、高热、黄疸,用抗生素及中药1周,腹痛消失,黄疸消退,但低热不退,但自己并不感到发热。口苦,纳差,大便干结,头昏眼花。脉弦细,舌苔薄腻微黄,腹力偏软,胁下无抵抗。宜和解少阳。

柴胡20g,黄芩15g,太子参18g,炙甘草8g,姜半夏8g,生姜3片,大枣4枚。服3剂热退出院。[《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评释本)》第44回]

第四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107条)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发微]

(一)主旨

叙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证候及汤方的药物组成。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证候论析

如拘泥于六经病的典型见症,则本条原文所述的证候,似乎很难理解。但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理论来看,有胸满和烦二症与小柴胡汤证相符,可以认为是柴胡汤证的一种变证。但是,条文中所述的惊、语、身重等症,又与柴胡证不甚相符。因此,后世医家对本证颇多疑问,感到难以理解。如从内伤杂病角度来看,临床表现多而杂乱,正是心神疾病的一个特点。从心神疾病来分析,本证的基本病机是痰热扰心,肝失疏泄。病邪是痰热,病变脏腑在心与肝胆,主要的功能改变是心神不安,气机逆乱。至于伤寒发热与曾经用攻下法治疗则是发病的诱因。

(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药分析

明确了本证的病机之后,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药就不难理解了,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简析如下:柴胡能清肝热、疏肝气,是本方主药之一。现代药理学证明,柴胡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镇静作用。黄芩能清肝胆之热,也有镇静作用,能加强皮质抑制过程。人参能益心气,安心宁神。《神农本草经》指出,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动物实验证明,人参对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能起调节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平降冲逆之气,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大黄清热泻火,能清心火、肝火。以上五味,温凉补泻不同,均为一个方面的主药。此外,半夏通过化痰以安心神,茯苓宁心安神,大枣养血以宁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息风。铅丹的化学成分是四氧化三铅,多服久服有毒,今已不作内服药用,可改用代赭石或生铁落。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无甘草,但本方从小柴胡汤加味来看,从证情来看,从药物配伍来看,均无去除甘草之必要。古代对本方褒贬不一,清代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说此方能治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症、脑外伤后遗症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医案医话选]

(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心脏神经症

吕某,女,48岁。2年前突然发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最快心率达140次/min。血压明显升高达23.94/15.96kPa(180/120mmHg),每日下午发作1次,夜间入睡之后能降下。血压升高时自觉严重的心悸怔忡,惊恐感,情绪紧张,甚至出现一过性抽搐。HOLTER示偶发房性多形性早搏,24小时仅10次。心脏彩超未发现异常。发病前有精神刺激史,发病后用多种降压药均无效。之后经过心理治疗,并用氟西汀、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药,血压迅速趋于正常。但心悸怔忡(阵发性心动过速)与惊恐几乎每日发作,时轻时重,未能消失。面色淡白,舌色正常,舌前半少苔,根苔薄腻微黄。脉弦,70次/min,2分钟有1次停搏。月事基本正常。纳可,常有便秘。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症。中医辨证为心悸怔忡,痰火扰心,心神不安。用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

处方:柴胡 12g,桂枝 12g,姜半夏 15g,胆南星 12g,菖蒲 10g,远志 8g,丹参 15g,炒枣仁 30g,茯苓 18g,炙甘草 8g,川芎 8g,知母 12g,生龙齿 30g,生牡蛎30g,磁石15g,炙龟甲15g,制川军10g,灯心草10g,红枣6枚。10剂后,怔忡心悸消失,下午仍有情绪紧张,能自主控制,休息后好转。继续服此方加减1个月,随访2个月未发。(《历代名医医案精选》柯雪帆医案)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狂证

某,男,20岁。数年前曾发狂证多日。今复发(近1个月),狂走妄行,善怒,甚则欲持刀行凶。哭笑无常,时发痴呆,伴头昏耳鸣,失眠多梦,心悸……淅然畏寒,肢冷面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唇红苔白,脉弦细数。

处方:柴胡 12g,黄芩 10g,法半夏 10g,党参 10g,生姜 10g,红枣 3枚(擘),桂枝10g,茯苓12g,龙骨12g,牡蛎12g,大黄8g。服药4剂,狂止证退,改以温胆汤加味(随访数年未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今庸医案)

(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精神分裂症

荣某,男,45岁。发病已多年,精神病医院最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正在吃西药,病情虽有减轻,仍然呆头呆脑,胡思乱想,闷闷不乐,半天没有一句话。夜眠不安,经常有幻听,说领导干部正给他做报告,有幻听时呆坐无言,不想外出。面色淡黄虚浮,眼神呆滞,额头出汗。自诉:胸闷,家中无人可以说话,他们不让我出门,饭菜有时好吃,有时没有味道,大便不通。脉弦缓,舌胖大,苔薄腻。

处方:柴胡 15g,黄芩 18g,生川军 12g,制川军 10g,生半夏 15g,生南星15g,桂枝 18g,肉桂 4.5g,生龙骨 30g,生牡蛎 30g,党参 18g,菖蒲 10g,远志10g,炙甘草 10g,白豆蔻 3g,炒枣仁 30g,琥珀粉 1.5g(吞服)。

上方服7剂,大便一日两次,并无腹泻,夜眠时好时不好,精神略有好转。上方加龙胆10g、广郁金12g,生川军加至15g,党参加至30g。续服1个月,幻听减少,有时消失,偶有自言自语,精神较前灵活。家属感到有明显进步,准备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评释本)》第48回]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某女,44岁。半年来月经紊乱,2月一行。几日来,双目怒视,言语多时絮絮不绝,时或默不理人。厌食,失眠,睡中惊惕多噩梦,有时惊叫,恶闻闹声,厌光,厌外人,喜孤居斗室。大便硬,二三日一次,诉胸闷、口苦。舌苔薄黄浊腻,脉沉弦。属围绝经期综合征。

处方:北柴胡 24g,黄芩10g,法半夏9g,党参10g,生姜9g,红枣12枚,朱茯苓9g,生大黄6g(后下),生龙牡各30g(先煎)。服3剂。药后各症好转,舌脉同前。续服上方10剂,各症续减。共服50余剂,各症基本消失。(《伤寒论方运用法·小柴胡汤类方》)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高血压、颈椎病

小某,女,70岁。1年前起,右手小指、环指发麻疼痛,不能弯曲。医院认为系颈椎病。近几个月,左肩、左腕关节疼痛,手发胀,足底肿,但风湿反应阴性……脉沉而有力,血压24.07/13.3kPa(180/100mmHg),腹有力,有右侧胸胁苦满,乃投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葛根6g。服药后,血压逐渐下降,2个月后为 21.28/11.97kPa(160/90mmHg),4 个 月 后 为 18.62/11.3kPs(140/85mmHg)。脖颈变软,打呵欠时已不再感到颈部强直。本病例从未服过降压药,仅服汉方药后血压就顺利下降,一切自觉症状均获好转。(《汉方临床治验精粹·高血压症》)

(六)汉方医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使用要点

有胸胁苦满,脐上悸,心悸亢进,便秘倾向,小便不利,气上逆感及神经症状。其适应证有神经衰弱、癔症、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小儿夜啼、失眠、神经性心动过速、白塞病及高血压症、动脉硬化症等。(《汉方概论·药方解说》)

第五 用针刺治疗的两个证候

[原文]

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五行相克),刺期门。(太阳病中篇第108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五行反克),刺期门。(太阳病中篇第109条)

[简析]

过去伤寒注家对以上2条原文多有歧义。本人认为这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精神神经症状,以腹满与语为主症。对精神神经症状,中医辨证分属多个脏腑,而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原文中所说的“肝乘脾”与“肝乘肺”均为脏腑功能失调,而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所以用针刺期门(肝经的募穴)为基本治法。

这两条原文之所以排列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之后、火逆证之前,是因为这两类证候也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便于相互比较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