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
本节15条原文,对一些虽然同属于外感风寒表证,而证情各有区别的证候,用对比的方法,辨析其可发汗或不可发汗,宜用麻黄汤,或宜用桂枝汤,或应该小发汗。
第一 宜用桂枝汤解外的脉证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42条)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43条)
笔者按:本条的证候与方药,已见前第一章第三节桂枝汤证兼证。此处按照下之后表未解如何辨证选方进行综合分析,故仅录条文,处方不再重复。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44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45条)
[发微]
(一)主旨
在不典型的太阳病表证中,辨证选择适宜用桂枝汤的证候。
(二)不典型的太阳病表证适宜用桂枝汤
本节4条原文均属太阳病,有表证存在,均宜桂枝汤,但证候都不典型。第42条脉象不典型,脉浮弱提示正气略有不足,与大青龙汤证脉浮紧不同,虽应解表,但不可用麻黄汤、大青龙汤一类方剂,只宜用桂枝汤。第43条太阳病已经用泻下法治疗,其表证已不典型,其喘亦非风寒束表或寒饮在肺所致,所以也不可用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一类方剂,而宜用桂枝汤加味。第44条已有一定的较轻的里实证候,但表证未罢,按先表后里治则宜先解表,这也是不典型的表证,除非风寒束表十分明显,一般宜用桂枝汤。第45条太阳表证先经发汗,又经攻下,正气已有不足,表证虽然未罢,证候已不典型,只宜用桂枝汤解表。
(三)从前后对比中看本节4条原文的辨证意义
1.不同的太阳表证的比较
在此之前,原文中所论述的太阳表证是各具有代表性的表证。如风寒外袭、营卫不和的桂枝汤证,风寒束表、项背筋肉紧张的葛根汤证,风寒束表、卫强营郁、肺气失宣的麻黄汤证,风寒束表、阳郁化热的大青龙汤证,风寒束表、肺有寒饮的小青龙汤证,都各有其特性,本节所述是没有明显特性的不典型的或正气略有不足的太阳表证,这样的证候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2.不同证候的喘的比较
本章第一节至第四节,均有气喘一症,有很好的比较意义。一是第34条葛根芩连汤证的喘而汗出,是病邪由表入里化热,热壅肺胃而致的喘,大多伴有汗出。治宜清泄里热,热去喘自能平。二是第35条的麻黄汤证的喘,是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用麻黄汤既能解散在表之风寒,又能宣肺平喘,最为确当。三是第40条与第41条的小青龙汤证的咳而微喘,这是既有风寒表证又有寒饮在肺所致的咳喘,宜用小青龙汤表里兼顾。本节第43条的喘比较轻浅,或有咳喘宿疾,因外感风寒而引发,或外感风寒证用攻下法治疗之后,影响肺气的正常宣肃,导致喘咳,治疗也无需重剂,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外邪,加厚朴、杏仁理肺气以平喘止咳。各用一个字简要归纳这四种喘:第34条是热,第35条是表,第40条是饮,第43条是轻。
(四)用桂枝汤是否一定要有自汗出
本节4条原文所述之证候均用桂枝汤治疗,但均未明言自汗出,因之,值得提出用桂枝汤是否一定要有自汗出这一问题。综观《伤寒论》全书,用桂枝汤的条文20条。其中明言汗出者8条,未明言汗出者12条,明言用桂枝汤发汗者7条,太阳病上篇第16条明确指出“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用桂枝汤。仅凭原文的归纳难以作出明确的答案。古代《伤寒论》注家虽然承认桂枝汤的功能是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但并不认为桂枝汤证可能无汗。清代以来对此问题开始有新的临床实践,提出新的看法。在《临证指南医案》风门与风温门各有1例用桂枝汤的医案,没有明言有汗,并未将自汗出作为主要辨证依据。在《吴鞠通医案·伤寒门》中也有3例医案用桂枝汤而未明言有汗,其用法与叶天士相同。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桂枝汤证有时有汗有时无汗。现代医家张志民则认为桂枝汤证可以无汗(详见下文医案医话选)。综合以上意见,结合本人经验,本人认为桂枝汤证不一定要有自汗出,低热微恶寒而无汗也可以用桂枝汤。
[医案医话选]
(一)叶天士的3个未明言有汗的桂枝汤证
1.沈,虚人得感,微寒热。参归桂枝汤加广皮。(《临证指南医案·风》)
2.某,五二。复受寒邪,背寒,头痛,鼻塞。桂枝汤加杏仁。(《临证指南医案·寒》)
3.某,阴虚风温,气从左升。桂枝汤加花粉、杏仁。(《临证指南医案·风温》)
(二)桂枝汤证非时时皆出汗
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
(三)皮肤之润与燥,是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
(桂枝汤证)所述各症,不必悉具。可不发热,可无显著的自汗症,但其人皮肤必潮润,麻黄汤证皮肤干燥无汗,这是一鉴别要点。(《伤寒论方运用法·桂枝汤类方》)
(四)汉方医论桂枝汤证的有汗无汗
桂枝汤证是表虚证,即病邪在体表而体质虚弱。因此,汗自出,多为平素体质虚弱之人。这样的病人伴有汗多,服用解热剂时,出汗更剧而汗不止,热度即使下降,但身体疲乏,很难痊愈。另外,从《伤寒论》中可看出,桂枝汤证也不一定有自汗出,此时温服桂枝汤,加盖被褥,使其微汗出为宜。因此,桂枝汤具有自汗时止汗,无汗时发汗退热,使病向愈的效果。此功用在《伤寒论》中被称为解肌。(《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桂枝汤》)
第二 证情略变仍可用麻黄汤的证候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中篇第47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55条)
[发微]
(一)主旨
麻黄汤证病程较长,已过一经,或出现衄血,如主症未变,仍可用麻黄汤。
(二)麻黄汤证的病程
麻黄汤证绝大多数出现于风寒外感的早期,或在早期得汗而解,或很快发生风寒之邪化热入里的传变。但也有少数病证病程虽然较长,超过一经或10日以上,但依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的麻黄汤证。此时,原则上仍可用麻黄汤治疗。这一点在《伤寒论》原文中有明确的记载。如第37条“十日以去”仍有可能用麻黄汤,本节原文第46条“八九日不解”也用麻黄汤,阳明病篇原文第231条“病过十日”也有可能用麻黄汤。这样的条文虽有三处,但是,我认为只是提醒临床时注意这一点,不要错过发汗而解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不多的,只能偶而一用,不能连续使用。
(三)麻黄汤证同时见衄血或衄血之后,能否仍用麻黄汤
对这个问题,在《伤寒论》中有互相矛盾的原文。本节第55条原文指出,只要伤寒脉紧无汗,衄血之后仍可用麻黄汤。而第86条原文说:“衄家不可发汗。”因此,后世注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柯琴坚决不同意用麻黄汤,把第55条原文改成“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大多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麻黄汤,主要条件为:①发热恶寒无汗的麻黄汤证仍存在;②根据脉象,脉紧者可用,脉微者不可用;③根据衄血的量,量少者可用,量多者不可用。有大量衄血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血止的古代医案。也有用麻黄汤治疗吐血脉浮紧而数,一服汗出而愈的医案。(《证治准绳·伤寒·衄》及《名医类案》)
近现代很少从临床实际讨论这个问题,上海市五官科医院曾对100例鼻衄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大多是肝火肝阳(属于慢性病)占55例,有外感风热8例,没有1例是外感风寒。五官科医院是大医院,轻证外感风寒鼻衄,在家庭也能压迫止血,不会上大医院就诊,需要中医辨证论治的更少。因此少见专题报道。
[医案医话选]
鼻衄用麻黄汤1例:参议李某,山东人。鼻血如热汤注下……余诊之,六脉洪大,举指弦紧,以麻黄汤一服,汗出血止。又不谓夺血者无汗也。(《意庵医案·鼻血注下》)
第三 二阳并病可以小发汗
[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忽然)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涩而有力)故知也。(太阳病中篇第48条)
[发微]
(一)主旨
二阳并病,虽有轻微的阳明见症,太阳病证未罢者,可以根据具体证情,选用“小发汗”方法治疗。
(二)对“先表后里”治则的分析
《伤寒论》中比较强调先表后里,后世注家更加强调,把病证的发展大多归罪于早用下法或清法。这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制,对某些病证的发展难以作出早期的诊断,难以确定用何种方药治疗复杂多变的里证。遇到外感初起,发热恶寒,表现为表证的病人,先以解表退热,观察其变化,待基本掌握里证的性质之后,再用相应的治里证的方药。这是过去所以强调先表后里的历史原因。后代,中药清热解毒方药增多了,产生了温病学说。现代,有了抗菌药物之后,遇到外感发热病证,比较重视里证的诊断与治疗。对中医来说,“先表后里”仍然是一个治疗原则,但重视的程度已有所降低。
(三)小发汗治法的选用
本条原文只提出了“小发汗”这一治法,没有提出方药。参照太阳病上篇第23条、第25条与第27条原文,本条“面色缘缘正赤”一证可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其人躁烦”者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条原文用较多文字描述病人烦躁的具体表现,可以用烦躁二字概括。
(四)对并病的讨论
1.并病的概念
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一经之病未罢,又出现另一经之病的见症,可以称之为并病。在《伤寒论》原文中,只有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见本节第48条与阳明病篇第220条)与太阳少阳并病(太阳病篇第142条、第150条与第171条)。没有阳明少阳并病的原文,没有三个阴经病之间并病的原文,也没有阳经病与阴经病之间并病的原文。后人认为,这些在《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并病,实际上是存在的,存在于《伤寒论》中没有明言并病的条文中,存在于临床实际之中。后人将阳经与阴经之间的并病称为“两感”,将阴经病之间的并病称为“兼病”。我们在讨论中,有学者提出,杂病与外感病之间也有并病。这样,并病是一个内涵很复杂而广泛的概念。
2.上海中医与日本汉方医讨论并病的概况
(1) 日本汉方医习惯于一证一方,这种方法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病证,因此,有经验的日本汉方医十分重视并病这一理论。而中医则灵活性很大,强调随机活法,对古方成方每多加减变化,每以临时自拟方自诩。因而中日双方讨论并病很有必要。推动日本汉方医采用多方同用或先后变方的治法,而不拘泥于一证一方;使中医避免过分的随意性,提高规范性。
(2) 笔者曾两次与日本汉方医对并病作深入的专题讨论。第一次是1982年1月在东京与日本东洋医学会评议员藤平健做面对面的探讨(主持人山本胜旷,译员菅沼伸)。讨论内容载日本《中医临床》(1982年6月号)。第二次是1988年10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日方发言者为藤平健与福田佳弘,中方发言者为沈济苍、叶怡庭与柯雪帆。讨论内容分别刊登于日本《中医临床》。(《中国中医年鉴》)
(3) 通过讨论,除一般分析之外,取得以下5点共识:①并病与合病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②正确认识并病与合病,对理解《伤寒论》,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③并病不仅存在于三阳病之间,也存在于阳病与阴病之间以及外感病与内伤杂病之间;④构成并病的两经的病证密切相关联,这是疾病发展的一种反映;⑤并病有一定的治疗法则,如先表后里、先急后缓、先外后内与合方同用(两经病证同治)。但对并病与合病的某些基本概念尚须进一步明确。
(4)在讨论中,认为保留以下几点不同看法是适宜的:①在一个比较复杂证候中同时存在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的证候,可以称为“复合证”,而不称为“并病”,这有利于区别“证”与“病”这两个不同概念;②三阴病之间的并病与其他并病略有差别,因为少阴病中本就包含着太阴病的部分见症,厥阴病也可能包含部分少阴病或太阴病的见症,故可称为“兼病”;③如病史或病程记录不够具体细致,合病与并病在临床上难以明确区分。
[医案医话选]
大叶性肺炎病人太阳少阳并病:(小张医师与应医师)一起赶到病房,发现大叶性肺炎病人(X线片诊断)恶寒发热(40.2℃),皮肤灼热无汗,烦躁,咳嗽,胁痛,吐出物主要是二煎药汁。脉弦滑带数,苔白腻转微黄,大便未通,但腹部柔软无压痛……应医师说:已经传经了,但还没有离开太阳,不像传阳明,而是传少阳,属太阳少阳并病……处方如下:柴胡3g,黄芩12g,苍术12g,桂枝3g,净麻黄 3g,枳实 9g,陈皮 4.5g,姜半夏 9g,茯苓 9g,杏仁 12g,瓜蒌仁 9g,生姜9g。1剂。《伤寒论》中没有这个方,是根据太阳表实证兼少阳证这个辨证结果,灵活运用而来的……病人服药后,全身微微有汗,到午夜体温退至39.1℃。第2日早晨体温退至37.6℃,大便自解,质软量多(以后用小柴胡善后)。(《疑难病证思辨录》第一回)
第四 以脉象为主,辨表证之可发汗与不可发汗
[原文]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充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太阳病中篇第49条)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太阳病中篇第50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病中篇第51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病中篇第52条)
[发微]
(一)主旨
以脉象为主,结合主要症状,以虚实为纲领,辨别表证之可汗与不可汗。
(二)从细微处辨析可汗与不可汗
这一小节4条原文所分析的证候是比较典型的或仅有轻微变化的太阳风寒表证,因为二者容易混淆而导致误辨误治。并不是指兼夹证十分明显的证候,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阴两感等证候。本小节原文所说的不可发汗是指不可用单纯的辛温发汗剂,并非一切解表药都不可用。本小节以脉象为主结合相关症状辨表证之可汗与不可汗,其机制在于通过脉象反映正气驱除外邪能力的强与弱。
(三)脉数为什么仍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数脉主热是一般而言、指多数而言。所有数脉并非全部主热,也有主寒或主虚。就张仲景的著作而论,在《伤寒论》中有21处提到数脉,其中有14处是指热、占2/3,有7处是指寒、占1/3;21处数脉中有2处是虚热,2处是虚寒,虚证约占1/5。在《金匮要略》中共有数脉28处,其中20处属热,7处属寒,1处属危重病寒热夹杂;28处数脉中,18处属实,9处属虚,1处属虚实夹杂。这是就中医辨证而论,如就临床症状而言,发热病人无论辨证属寒属热,大多脉数,体温愈高,脉率愈快。无论虚寒虚热,虚证也可见数脉。总之,麻黄汤证的脉率是快的,切勿受数脉主热所拘而不敢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坐失一汗而解的机会。
(四)出现浮脉未必都是表证
浮脉主表也是指多数而言。《伤寒论》中有64处浮脉,用中医辨证分析,其中43处为表证,15处为热证,4处为虚证,还有2处是指可用吐法的病机。在《金匮要略》中有44处浮脉,其中15处为表证,14处为热证,13处为虚证,还有2处也是指可用吐法的病机。
以上统计数字值得我们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外感病中有1/3(在内伤杂病中则为1/4)的数脉提示寒证而不是热证;②在外感热病中有23%(在内伤杂病中则为32%)的浮脉提示里热证而不是表证。
(五)运用脉症相结合与相关症状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以确定能否发汗
原文第49条身重与心悸同时出现才能提示气虚或阳虚,如果孤立开来,单独的身重或单独的心悸,就没有重要的辨证意义,这是相关症状结合辨证法。同时,身重、心悸这两个症状又与尺中脉微相结合。原文第50条身疼痛这个症状如与浮紧脉联系在一起则提示风寒表证,如与迟脉联系在一起则为气血虚。这两点都是脉症结合辨证法。
[医案医话选]
(一)外感风寒,脉浮紧,可发汗
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外出感受风寒,当晚即发高热,体温达39.8℃,恶寒甚……周身关节痛无汗,皮肤滚烫,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弦紧有力。此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服1剂,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伤寒表实证》)
(二)阳虚感寒,脉沉,不可发汗
唐某,男,75岁。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神疲,手足发凉,懒于言语,侧头欲睡,舌淡嫩而白,脉不浮而反沉。此为少阴伤寒,法当急温,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1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三)感温脉促数,虽有寒热不可发汗
曹,脉促数,舌白不饥,寒热汗出,初起腹痛,脐右有形,乃久伤劳倦,复感温邪,今病两旬又六,微咳有痰,并不渴饮,寒来微微齿痉。此营卫二气大衰,恐延虚脱,议固卫阳,冀寒热得平。
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牡蛎、南枣。(《临证指南医案·温热》)
(四)脉弦大,劳伤营卫,不可发汗
张,五六。脉弦大,身热时作,汗出。良由劳伤营卫所致。经云:劳者温之。
嫩黄芪三钱,当归一钱半,桂枝木一钱,白芍一钱半,炙草五分,煨姜一钱,南枣三钱。(《临证指南医案·汗》)
第五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53条)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54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56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57条)
[发微]
(一)主旨
论述不属于太阳病中风证,甚至并无外感见证,但适宜用桂枝汤治疗的证候。
(二)本节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有调和营卫的功能
调和营卫是桂枝汤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方中桂枝甘草辛甘通阳与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相配伍而体现这一功能的。有调和营卫功能的方药效果最典型的是桂枝汤,还没有一个方剂能完全取代它。《疑难病证思辨录》曾提出防风与芍药相配也有调和营卫的功能。《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用十味温胆汤为主方治疗心气虚痛(冠心病)亦称调和营卫。可见调和营卫这一功能已非桂枝汤所专有,桂枝汤的功能也非仅仅是调和营卫。对这一问题还可进一步探讨。
(三)本节4条条文均属于不典型的桂枝汤证
第53条是卫气虚、营卫不和导致的自汗。原文虽说“复发其汗”,服桂枝汤之后也可能会出一些汗,但最终能取得止汗的效果。第54条是卫气虚,感轻微外邪即发热而自汗出。用桂枝汤既能祛除外邪,又能调和营卫、温振卫气。临床上大多与黄芪同用,加强益气。本节4条原文都说“宜桂枝汤”,这就有加减变化、灵活应用的意思。第56条是伴有轻微里热证(不大便六七日)的表证一般宜用桂枝汤,除非辨证明确,慎用麻黄汤。这与本章第二节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先表后里用麻黄汤,是对表里同病证候辨证论治的相互配合的两个方面。第57条风寒表证已经汗出热退,余邪未尽或复感外邪,重又发热恶寒。此时如果确实无汗,也可以用麻黄汤,但又应慎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这是因为余邪较轻或已经发汗,腠理较为疏松。
(四)太阳表证发热恶寒无汗,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用桂枝汤
本节4条原文中,第53条与第54条均强调自汗出,而第56条与第57条则只言发汗而不言汗出。本节之第一小节宜用桂枝汤解外已经论证表证发热恶寒无汗,有可能用桂枝汤,本节第56条与第57条再次提供了论据。
[医案医话选]
(一)营卫虚弱,汗出形寒,用桂枝汤甘温以生气血
某,二一。脉细弱,自汗,体冷,形神疲瘁,知饥少纳,肢节酸楚,病在营卫,当以甘温。
生黄芪、桂枝木、白芍、炙草、煨姜、南枣。(《临证指南医案·汗》)
(二)心力衰竭用调和营卫合温阳利水
舒某,女,48岁。(西医学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慢性心力衰竭、肝肿大)经用洋地黄治疗,症状逐渐消失。但每年冬日易犯感冒而咳喘,有时天热亦发作……痰内有小血块……常有下肢肿胀……(已服温胆汤加味9剂、血府逐瘀汤加减6剂)近日月经来潮,距上次23日,小腹微胀,量稍多,色红。足仍浮肿,昨日稍有气喘,咳嗽无痰,食欲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差。脉右沉濡,左沉微弦。舌暗、中心微有黄腻苔。根据脉象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
桂枝八分(去皮),白芍一钱,炙甘草八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川熟附子八分,白术一钱,茯苓三钱,煅龙骨三钱,煅牡蛎二钱。3剂。药后腿肿消减较显著(因感冒发热而改方调治)。(《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三)桂枝汤治时发热自汗出
李某,女,53岁。每日发热汗出二三次,病程1年。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证属营卫不和,为疏桂枝汤方。药后得汗而瘳。(《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刘渡舟医案)
(四)外伤营血郁滞发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傅某,男,9岁。从两米高处跌下,右眼眶及右腹股间出现皮下瘀斑,右髋部擦伤出血,伴头晕头痛,5日后恶寒发热(最高达41.0℃),干呕,至今将近3个月。西医拟诊为“反应性亚败血症”。中医认为是营分受伤,郁滞而发热,为营弱卫强,用桂枝汤加味。
桂枝 10g,白芍 12g,炙甘草 3g,大枣 10g,生姜 10g,法半夏 10g,制南星10g,茯苓12g,谷麦芽各12g。连服7剂,面色红润,精神好转,发热渐退。调理而愈(原书按语摘要:本例是营分受邪而卫未受病,应属“营强卫弱”。“卫强营弱”与“营强卫弱”病机虽殊,而营卫不和则一,故均可用桂枝汤调而和之)。(《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王文雄医案)
(五)桂枝汤对于汗液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桂枝汤对于汗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富氏等经大鼠实验发现,桂枝汤对安痛定诱发汗腺分泌亢进的大鼠能降低其发汗,对汗腺分泌受抑的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促进发汗的作用。(《伤寒经纬·太阳病上篇》)
(六)用十味温胆汤调和营卫,补益心气
金某,男,52岁。1年以来发生心绞痛,一度严重,住某医院治疗7个月,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近来发作频繁,胸痛彻背,胸闷,心慌,血压偏高已多年,达23.94/17.29kPa(180/130mmHg),现稳定在17.29/10.64kPa(130/80mmHg)……面色灰暗,脉右沉濡,左沉弦细,舌正无苔。属心气不足,营气不调,治宜调和营卫,补益心气。处方:茯神二钱,党参一钱,枳实(炒)八分,炙甘草五分,法半夏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九菖蒲八分,枣仁(炒)三钱,柏子仁一钱五分,浮小麦三钱,大枣(擘)三枚,7剂。隔日1剂(服14剂之后,心慌已很轻微,心绞痛未发,易汤为膏,缓缓服之)。(《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