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声为用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系总论

文章按照“宏观把握下的微观研究”以及“历史与活态的逆向考察研究”的架构原则,分为上下两篇、三个空间维度进行阐释分析。上篇涉及印度与中土,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音声的流变发展及其与世俗音乐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下篇则是对五台山佛教音声的“活态为用”进行逆向考察。上下两篇之间存在着相互佐证的关系。对“印度—中土—五台山”三个空间维度的比对分析实质上是回到原点,溯流探源。
关于印度佛教音声的发展,主要聚焦于四个问题进行阐释:第一,音声是佛教固有理念;第二,佛教戒律关于僧尼非乐的规制;第三,佛教戒律下音声体系的释、俗架构;第四,佛教音声与世俗社会主流音乐创承体系的关联及音声佛事传统的形成。
关于中土佛教音声的演变发展,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第一,诵经、说法、伎乐供养体系的中国化改变;第二,伎乐供养的僧尼化及其与音声佛事的合一;第三,“俗曲佛用”传统的形成;第四,佛教音声与乐籍体系的关联。
上篇结论:音声是佛教的固有理念,在僧尼音乐戒律的制度约束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的发展是基于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作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经过了“僧人从非乐—破戒奏乐—伎乐供养的僧人化—俗曲佛用成为传统”的衍化过程;原来由僧俗两个群体共同完成的系统逐渐演变成僧尼独自完成。“为用—制度”之间的博弈是佛教音声的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联的重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