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若写得好,没人会问主题是什么
若是剧本拿给电影公司或导演看,他们会问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核心价值这种问题吗?如果有,说明你的剧本完成度还比较低,需要修整。
剧本在导演或电影公司那里,主题是需要编剧通过阐述故事里的人物和剧情来体现的。主题应该是主人公本身,是故事探讨的问题本身。主题不应由编剧来说,而应由评论家来找。主题是我们给主角定义的追求对象或者意识形态。用好莱坞编剧的话讲,是主导性的话题。
就拿刚刚我谈到的《港囧》原型故事来说:癌症晚期只有三个月可活的爸爸,不懈努力只为完成家人愿望。剧本写成了还要去追问编剧主题吗?没必要。实际上,主题在于呈现。故事的发展不流畅,别人看不懂,才会问主题是什么。编剧应该掌握主动权,故事若写得好,没人会问主题是什么。
编剧要成功,没有确定的路数。不过得警惕,某一些岔路绝对不能走。这个可以走,那个不能走,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或在编剧过程中所体会的人生经验,千金难买,在座的同学也买不走我的剧作能力与经验。写完剧本的诀窍究竟是什么我也不清楚,我本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知道哪些错误不能犯。我可以分享这个,避免大家浪费时间。
有些人会误解,说编剧就是用文字把事情表达出来,写出来,变成个剧本。实际上,任何一个电影公司都不是为了这个付剧本费的。结合主题,让故事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剧本,这才是生意经。再具体点说,就是把一个不很常有的、不常见的、没因果关系的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写出可拍摄的成品剧本,这才是编剧的使命。
如果你面对一个故事的感觉是: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这样发生呢?那么,这个剧本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刚才那个离死期还有三个月的爸爸圆梦的例子中,小儿子的梦想是飞上天空,结局达成了,但他并不是从悬崖上往下跳的。场景安排到了上海,市民们抬头就可以看到小孩飞来飞去。这一幕着实超现实,但要怎么呈现与叙述呢?这是编剧考虑的事。好的编剧会编一个矛盾纠结的故事,乍一看难以合理解释,他却可以呈现得明明白白。有了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听这个谎言,再让这个谎言变得真实,编剧要有这样的能力。
剧本中尽量别用说明性旁白,越少越好。观众看完自己会去理解。最坏的剧本就是,昨天晚上主人公发生了一些事情,第二天他与朋友喝咖啡,自己用嘴又把前情叙述了一遍。实在需要说明性画外音的时候,就让这些人物产生冲突,吵架打架都行。冲突极大、互相对骂的旁白,就不算说明性旁白了,这只是骂人。比如一对男女主角,男的向女的说明头一天自己出轨的情形,就得用吵架的方式。女主角骂“你怎么这么坏,这么没良心,我要离开你,我不要和你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就要不断地解释。
两个人喝咖啡对谈,或者开车与副驾驶座上的人对谈,这样的情景常有。这貌似是必需的场景,实际上又是可以避开的。你可以把冲突写得更激烈、更好玩儿一点。这一般是电视剧和电影的区别,电视剧可以有很多平淡的聊天的,电影要尽量避免。电视剧在短时间不用拍很多很多内容。但一般电影观众希望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更华丽的、不一样的冲突画面,这是电影的刺激感。
因此,剧本叙事过程中要说明什么的时候,你要常常思考是不是可以把它变得更有趣、更有冲突性,能不能让观众入戏。
要让观众喜欢剧本中的主人公,他是否得是绝世好人?不,也可以是坏人。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或善良的人,电影里的人物有魅力就足矣。《沉默的羔羊》(1991)里的精神科医生汉尼拔不是个好人但有魅力,观众会喜欢他。很多观众会假设自己成为像他一样的高智商变态。这是个能参照的好例子。修改剧本时看一下人物的性格魅力,是否足够有吸引力。剧本写不出细节、写不出魅力,才会有人问你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