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世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佛罗伦萨的帕齐礼拜堂

布鲁内莱斯基雕像(L.Pampaloni作于19世纪)

布鲁内莱斯基之前,主持建筑的工匠们只是被当作体力劳动者加以对待,即使他们完成了再宏伟的建筑,也不会有多少人对他们的个人生平故事感兴趣并且愿意将之流传给后人。但是布鲁内莱斯基以其不靠模架就能实现穹顶建造的不可思议的壮举改写了历史。从他开始,建筑设计被认为是一件需要极高的智慧才能够胜任的脑力劳动工作。

在大教堂穹顶建造的同时,各种工程建设任务源源不断地向布鲁内莱斯基涌来。在这些项目中,他把此前对古罗马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体会完全融合进去,开创了与中世纪哥特风格截然不同的崭新的建筑美学风潮。

帕齐礼拜堂外立面

1429年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帕齐礼拜堂(Pazzi Chapel)是一座不大的建筑,但却在建筑史上拥有很大的名气。它紧挨着圣十字教堂,主要是作为教士们的会议室使用。它的正面是由6根科林斯柱子形成的门廊,其中正中一间特别宽,其上方一个大券;两侧则用平额枋,与中央一间形成虚实和方圆对比,简洁有序而不失变化。这样的立面处理方式在古代虽有但比较少见,经过布鲁内莱斯基的挖掘,从此就流行起来,以后成为西方古典建筑语言[10]的重要组成。

帕齐礼拜堂平面图(C.H.Moore绘制)

帕齐礼拜堂门廊中央是一个直径5米的小穹窿,内部则有一个直径10.9米、高20.8米的大穹顶,几乎占满了整个内部空间,只是两侧还留有不长的筒形拱,形成横向比纵向更长的特别的空间形态。礼拜堂的后方设有一个凹入的圣坛,其上也有一个小穹顶,与入口小穹顶形成前后对称的别致构图。

帕齐礼拜堂内景

这个中央穹顶与大教堂穹顶很不一样,它并不是建造在意大利常见的圆形或者八边形平面上,而是建造在一个正方形平面上,通过帆拱(Pendentive)过渡成圆形平面。这种结构虽然早在6世纪就由拜占庭的工匠们发明并使用,但是在罗马似乎并无类似的例子可供参考,所以有人认为布鲁内莱斯基很可能是自己独立琢磨出来的。[9]44

帕齐礼拜堂主穹顶剖视图(C.H.Moore绘制)

其上的穹顶建造则是按照哥特时代交叉拱的结构方式进行,12个方向的小拱分别架在12道主拱肋间,下方开口正好作为采光窗。在其外侧也像大教堂一样叠加了一个外层穹顶以掩盖小拱的瓜棱状鼓起。这种双层穹顶的做法早先就有,并非这个时代首创。

礼拜堂内部墙面设计具有与外立面相似的轻快雅洁特点,墙面是大面积的白色,映衬着作为构架的深色壁柱、檐部、拱券和构架穹顶的骨架券,结构条理非常清晰。这种处理方式是布鲁内莱斯基特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