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不容易(卢勤教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道德教育从胎教开始

胎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小学》中曾引用《列女传》中的话:“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时候妇女有了身孕,睡觉时就不能侧着身子,坐席不靠边,不用一只脚站立,不吃有异味的东西。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听浮靡颓废的声音。夜晚让乐官吟诵诗歌,讲述正人君子的事迹。这样生下的儿子必定相貌端庄,才智和品德都出类拔萃。

古人对于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以及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甚至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进行教育,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就会形貌端正,才德过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家。孟子的母亲仉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大意是说,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看来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小学》中引用的那段话不过是对孟母胎教观点的发扬光大而已。孟母还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教育故事,被后世人亲切地封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也有“胎教之法”的记载,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贤明的君王有胎教之法,王后怀胎三个月,就应当迁移到别的宫殿居住,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音乐、饮食等都按礼制加以节制。

据有关资料记载,周的始祖后稷,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姜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都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的生活习惯。因此,后稷出生后,他的品德和行为得到人们的认可,最终成为中国农业上最有成就的始祖。

温州民间也流传一种说法,怀孕七八个月到临产的孕妇,举止投目都要谨慎,更加不能杀生、视邪。甚至准爸爸的言行也要端庄严谨,只怕稍有不慎,触了凶时,宝宝生下来会带上胎记或缺陷。

古代胎教的这些说法和做法,实质上是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使其增强素养。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端庄的举行,从而对胎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的科学原理显而易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布鲁姆教授用长达20年时间跟踪1523名婴幼儿成长,得出了国际公认的结论:人的智力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余下的30%是在4~8岁之间获得的,另外20%是在8岁以后获得的,4岁以前获得的50%也包括胎教在内。

胎教就是从怀孕开始,控制母体内外环境,免除不良刺激对胚胎和胎儿造成的影响。同时提供优良刺激,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育,以便于出生后健康成长,获得全面和充分发展的条件。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在妊娠期间对胎儿反复实行良性刺激,可以促进胎儿大脑的良好发育,父母的言行发出的信息,会像摄像机一样,留在胎儿的脑海里。

事实表明,道德教育从胎教始。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那么从孩子在母腹中孕育的那天开始,你就是孩子的榜样与老师了。

为了孩子,先改变我们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