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中燃烧的生命[1](二○○六年二月)
人们常说,每个有作为的残疾人都有一串悲怆、动人的故事,都是一部大书。那里面有痛苦、有屈辱、有泪、有血。靠着不停息的奋斗——有时候是向人的极限挑战,才终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包括白眼和嘲讽,从数不清的灾难和考验中站起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经受过苦难的磨炼,人生才会完美;经过烈火的洗礼凤凰才能涅槃。
《火凤凰》的作者孙建博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三岁因病致残后的十几年岁月里,他动过二十多次手术,仅右腿就被割开皮肉将骨头重新排列了两次;他身上有五百多个术后缝合的针脚,还受过无数次的针扎、电击、蒸熏。是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朱彦夫给了他力量,他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顽强地挺了过来,由一名被同学们背来背去的普通中学生,成长为山东原山集团总经理、全国自强模范,并且写出了这部记录艰辛成长、奋勇拼搏的纪实文学作品。
我不想在这里赘述孙建博如何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与命运抗争,与歧视、偏见抗争,与各种样式的忌妒抗争,也不想重述他如何于事业有成之后,不忘扶贫解困,不忘残疾人——这些在他这部扣人心弦、生动流畅的作品中都有比较充分的叙述。我只想指出一点,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之后,他仍然保持着一种平常心:不张扬,不浮躁,不图个人享乐,喜欢读书,对事业重追求而不重占有。他身为总经理,而他的爱妻却在他管辖的下属单位干最苦、最累的活儿;为了单位减员增效,又让爱妻带头下岗自谋职业。他不许自己或家人有半点特殊、占公家半点便宜。
另外一个动人的故事,是他向自己企业资助的山东足球队教练特意要了个球队吃败仗时踢的球——“耻辱球”,陈列在公司显眼的地方,借此鞭策、警醒自己和公司: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永远记住失败的日子——自己的和别人的,永不自满,永远追求新的更大的目标、新的更大的胜利。
他就是这样,以平常心对待成就,对待荣誉,对待自己的家人,而以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对待事业。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那句话:“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我想,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孙建博那样,对事业重追求而不重占有。
他的不俗、不凡,从他这本书的名字上也可以知道一二。他在永远追求,要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这烈火燃烧的是他的生命和热血。
总结建博的奋斗史,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尽管身患重残,但他毫不气馁,义无反顾,敢打敢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二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可谓是荆棘丛生,沟坎四布,让他一次次饮下了失败的苦酒,但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一次次从失败中坚强地站起来,积蓄力量,进行再一次冲锋。三是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他在历经艰辛成功之后,并不因财大而气粗、为富而不仁,而是把向社会献爱心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为我们的体育事业、教育事业及残疾人事业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四是严于律己的模范带头精神。他身为县级干部,又是残疾人,却经常奔波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忍受病痛为祖国播撒绿色。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孙建博——读他的书,了解他的业绩、他的奋斗、他的精神世界。不只是为了从中汲取克服各种困难的力量,也是为了从中汲取得胜后不忘失败、不忘耻辱、追求更大胜利的力量。这都可以归结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建博写的这本书,从政治角度讲,有很强的思想性,主人公那种敢于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浸透在每一个章节中,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教材;从艺术角度讲,有着很强的可读性,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情节,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1]这是邓朴方同志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孙建博自传体纪实文学作品《火凤凰》所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