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言语语言康复词汇:教育学部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

《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

残疾儿童各项功能的一种综合评定的方法,反映了残疾儿童障碍的标准。由北京博爱医院设计。量表内容有: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每项完成,2分;每项大部分完成,1.5分;每项完成一半,1分;每项小部分完成,0.5分;不能完成,0分。满分为100分。残疾程度评定标准:轻度:总分〉75分;中度:总分25-75分;重度:总分〉25分。

《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

联合国大会第四十八届会议1993 年12月20日第48/96号决议通过,根据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 年)取得的经验拟订的。由《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组成的国际人权宪章以及《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是拟定本《规则》的政治和思想基础。《规则》对残疾政策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阐述,就平等参与的先决条件制定了四项规则,确定了八个平等参与的目标领域,并在执行措施上提出了建议。

《残疾人教育条例》

国务院有关残疾人教育的行政法规,1994年8月23日发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家有关法律制定。目的在于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共9章52条,包括总则9条,学前教育3条,义务教育10条,职业教育6条,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6条,教师8条,物质条件保障6条,奖励与处罚2条,附则2条。

《残疾人就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一项法规,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包括六章三十条,就法律责任作出严格的规定,例如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残疾人权利宣言》

联合国大会于1975年12月9日第3447号决议宣布,宣言重申宪章所宣布的对于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关于和平、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公平各项原则的信念,强调社会进步和发展,必须保护身心不健全的人的权利并保证他们的福利和恢复正常生活,帮助残疾人发展他们在各个不同活动领域的能力,并尽可能使他们过正常的生活。

《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的一项决议。1983年6月20日通过,有十七条条款,包括3个方面:残疾人的定义和范围、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政策原则、发展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服务的国家行动。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观察法的一种,指观察者实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被观察者一分子的身份,将所见所闻随时进行记录的一种方式。

参与局限性

个体投入到一种生活情境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中评定人身体功能、残疾和健康状况和等级的一个术语。参见“障碍”。

残废(disabiliy)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大陆对残疾的一种称呼。后多用“残疾”一词替代。仅在表示肢体或器官严重缺损或机能几乎完全丧失的少数情况下使用。

残疾(disabiity)

中国台湾称“残障”,香港称“弱能”。指由于损伤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残疾成人教育(education for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亦称“成人残疾人教育”,指为有各种残疾成年人所提供的教育。从内容分主要有两种:①扫盲教育,中国12岁以上残疾人中不识字或只识少量字、不会读写的人占残疾同龄人总数的68.1%,1987年统计),高于普通人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残疾人所在单位、社区积极采取多种办法,如扫盲班、文化补习班、夜校或分散自学、上门辅导、统一考核等办法,使达到农村成人能识1500字、城市成人识2000字的脱盲标准。盲人、聋人还要分别学会盲文和统一手语。②文化技术和职业培训,对象是全体在职残疾人及城乡残疾劳动者。使他们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文化技术素质,适应职业的新需要。可以由残疾人组织或社会举办的职业培训中心、业余学校、培训班及一般的成人教育机构进行。可以脱产,也可以在职;可以有学历,也可无学历招收或结业;可以有各种层次的学习。国家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并对此给予奖励。2004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区)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有1078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257个,57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达到中等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有145个,在校生11259人。

残疾儿童性障碍(sexual disturbances of the handicapped children)

残疾儿童表现出的不正常性观念和性行为,多见于生理残疾或智力残疾者。智力残疾人群性障碍的表现有兽恋、过度手淫、儿童性骚扰、性虐待等。

操作法(method of the operation)

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摆弄的实践中进行探索,获得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操作活动(activity of the operation)

操作活动是通过一系列手工游戏进行的游戏教学活动。操作活动的形式包括绘画、剪纸、折纸、泥塑、拼贴、立体造型、玩偶游戏等。

操作行为(operant behavior)

指机体无需与任何已知的刺激相联系而自发产生的反应。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学习方式的一种。在一定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应。即由个体的操作行为而形成的条件作用。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测验偏向(test bias)

由于测验内容或形式的选择不当,造成测验在实施当中对某些群体有利,而对另一些群体不利的不公平现象。在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性别差异研究时容易产生。

策略(strategy)

为了完成一定任务而有意采取的心理操控活动。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美国心理学家A.M.柯林斯和奎连提出的语义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相应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关系的上下级关系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网络系统。该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相应的分级贮存。每一级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一级各概念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水平上。

产生式思维(production thinking)

一种解释思维规律的观点,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提出。该观点强调整体观念在问题解决和思维中的作用。他认为,问题的细节方面只应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问题向各个部分的方向进行,而不是相反。

产生性语言(productive language)

个体能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的语言。

长度错觉(length illusion)

视错觉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原本等长的线段看起来长度不同的现象。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有巨大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的记忆系统。存储着关于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一切知识,为所有认知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尝试错误说(trial and error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建构的一套学习理论。他认为,动物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逐步减少错误行为而增加正确行为的过程,而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学习中含有试误成分,但试误式学习并非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

常规课程(regular course)

专指听障儿童集体学习活动中,每天须进行的包含听觉训练、发音训练等在内的教学活动。

常模(norm)

参照标准的一种。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

常模参照评估(Norm-Referenced Test)

把被评估者所得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被评估者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常模是事先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常模团体)在某型测试上的分数分布。特点是最关心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估的结果会随着常模的变化而变化。目的是将个人的表现与其他人的表现进行比较,重点在个体所处的相对地位上。

常态儿童(normal children)

身心发展与年龄增长基本一致的儿童。心理发展通常以智力为指标,身体生长发育一般以身高和体重为标准。从常态分布曲线看,智力、身高和体重分别在同龄儿童平均数的正负两个标准差之间属于常态儿童。

常态发展(normative development)

刻画一个种系的大多数或所有成员发展变化的特点,是发展的典型方式。

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

智慧和能力超过同龄儿童发展水平的儿童。中国学术界对“天才儿童”、“高天资儿童”的称谓。

超我(superego)

精神分析术语,指个体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形成的人格成分,属于人格结构中最道德的部分。其内容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来自父母或周围其他社会成员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幼儿发展中父母管教和社会化的结果。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作为事实回忆之基础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提供有关认知对象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的静态信息。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它可是抽象的命题,也可是记忆表象。

晨检(the morning check)

指在听障儿童教育机构,教师和保健医生在儿童每天入园时对其进行的包括身体、助听状况等内容的检查。晨检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一摸(触摸额头、脖子等检查有无发烧、腮腺炎等症状)、二看(观察孩子的脸色、皮肤等有无异样)、三问(向家长询问孩子的健康情况)、四检查(检查有无携带危险品和检查助听设备)。

成长动机(growth motive;growth motivation)

由成长需要激发的动机,即个体指出自我实现和发挥自身先天潜能的动机。

成长需要(growth need)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与“基础性需要”相对。是指与机体成长有关的需要,包括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

在成就领域中个人主要的目的是表现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己表现得无能。

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

能力测验的一种。对经过训练或教育后获得的知识、技能实际运用于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定,以认定学习、培训的成效。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就个人而言,成就动机高低与其幼小时的教养方式有关;就团体而言,与社会文化、民族特性、地理环境、组织风气等因素有关。不同成就动机者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也有差异。

成就归因(achievement attributions)

对成败原因的解释。

成就期望(achievement expectancy)

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殊方面表现的期望,它受某种目的和价值观支配。

成人-婴儿游戏(game of adult-infant)

儿童游戏的一种,多发生于2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活动中,成人与婴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人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婴儿诸如触觉、视觉、听觉以及四肢和躯干等多方面的反应,如婴儿以咿呀语、微笑或各种动作对成人做出愉快反应。

成人中心的方法(methods of adult centre)

语言习得研究中指用成人语言研究的术语或方法来分析儿童言语的做法。

成熟(maturation)

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惩罚(punishment)

①学习理论术语。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性事件,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②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以减少后继不良反应的行为治疗技术。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说明各种智力作业怎么做的知识,包括各种认知技能,提供有关某个认知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过程性信息,多不能言传。

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

由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方法。指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并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习这些材料,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强化,在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按照这种方法,个体就能成功地学习到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行为。

程序语言(program language)

人工语言的一种。用以编制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一种形式的人工语言。

痴愚儿童(imbecile)

临床上指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常无法独立处理自身事务,需他人协助。

迟缓型(slow to warm-up temperament)

一种气质类型,这类儿童的活动较少,脾气变化不大,对新的规定和经验会有温和被动的抑制。

持续言语(perseveration)

亦称“言语重复病”,指对一个有目的而且已完成了的言语或动作进行无意义的重复,主要见于器质性精神病,在特殊儿童中,常见于学习障碍和脑损伤。

冲动(impulse)

由外界刺激引发的,靠激情推动的,潜伏期极短且很少或不受意识控制和指导的行为反应。

冲动儿童(impulsive children)

经常不能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儿童。其行为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自觉目的性,意识不到行为后果;烦躁易怒,时常表现出哭闹、叫喊等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且有较多的攻击行为。

冲动行为(impulsive behavior)

一种动作行为障碍。通常引起不良后果的行为,如伤害自己或他人,损害物品,有时行为后能明白自己的失态或后悔。

冲突(conflict)

①两个(或多个)个体在需要、愿望或目标方面不一致的情形。②审美心理状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并处于矛盾的状态。

重复话语(echo utterance)

指将对方的话加以全部或部分重复的话语。作用是要求对方复说一遍,或对某一问题再明确一下,或对对方所说的事表示怀疑、惊奇、讽刺的情绪。可采用问题或感叹句的形式。

重复性书写(repetitive writing)

某些失语症患者出现的书写障碍。患者写出第一个字,以后不管是听写或是默写就始终写这个字。有时重复写一个字后又会嵌入多余的结构,结果成为错字。

重复言语(palilalia)

言语障碍的一种,表现为不正常的字词重复,经常在患者疲劳或对某项回答感到困难、窘迫时出现。

重复阅读法(method of repeated reading)

促进字词识别自动化的一种方法。为促进字词识别自动化,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一篇文章,直到学生能流利阅读为止。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字词辨认的错误率也将逐步降低。

重言症(tautology disease)

一种少见的言语障碍,表现为重复地说同一句话,并且愈说愈快。产生的原因不明,可见于昏睡性脑炎、帕金森氏症候群,偶见于假性延髓麻痹、脑血管意外。

抽象(abstraction)

思维过程的一种,与“具体化”相对。人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具有的本质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性的思维过程。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

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

名词次范畴之一,表示非物质概念,如幸福、勇气、思想等。传统将抽象名词归属于不可教名词。

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

亦称“抽象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就抽象水平来说,包括经验型抽象思维和理论型抽象思维;就其形式来说,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

抽象语音(abstract sound)

抽象语单位的一种,“音位”之通俗说法。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从总体的全部单位(个体)中抽取对象组成一个样本,研究者只对样本进行调查,把样本的调查结果作为对总体的概括。

初级情绪(basic emotions)

亦称“基本情绪”,指在出生或在第一年早期出现的一些情绪,一些理论者认为它们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

记忆的一种形式,与刺激记忆相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年提出,指保持当前意识中信息的记忆。詹姆斯认为,个体知觉到的信息可以短暂保存在这种记忆中。现基本上为短时记忆所取代。

初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

例如食物和水,其强化特性是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

处方教学法(prescriptive teaching)

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由彼得(L.J.Peter)提出。因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过程近似医生依病开处方和按处方治病而得名。其教学模式是:发现和转介(即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介绍给心理学工作者或有关专业人员);诊断和报告(周密诊断学生问题并开出处方,即教学建议);治疗和执行(按处方建议改变条件,采取帮助措施);评估和修改处方(随时检查效果并补充或修改原建议,直至学生的学习困难得到减轻或克服)。

触点(touch spot)

皮肤上对触觉刺激特别敏感的区域,即皮肤上以点状方式密集散布着的触觉感受器区域。触点的数目因皮肤的不同部位而不同,指尖和舌尖上最多,手背上最少。随刺激的增强,触点的数目也会增加,也与分布于皮肤内的几种特殊的神经终端有关。

触觉(touch sensation)

皮肤感觉的一种。狭义上指皮肤表面受到轻微的机械刺激引起的感觉,广义上指皮肤受到机械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狭义的触觉、压觉和振动觉。

触觉法(the touch methods)

特指让听障儿童通过触觉来感知发音。如让听障儿童触摸教者和自己的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发音时把手放在嘴前来感受发出的气流。

触觉感受野(touch receptive field)

高等动物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触觉细胞在外周皮肤上对应的感受区域。

触知觉(tactu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触觉获得外界信息,并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帮助下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各属性、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反映。触知觉在人特别是盲人的空间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传出性运动失语症(motor efferent aphasia)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分出的一种失语症基本类型,主要是一系列言语活动的运动基础损害,产生在左中脑动脉前部血管的损伤,伴随有难于掌握和再现运动的运动失用症。大脑运动前区的损害使言语功能出现惰性,导致音、词的颠倒错乱,表现为:①发病初期可以完全丧失主动言语,但可发声,多次重复后患者可在提示第一个音后完成此音节的发音或滑到另一音节;②出现感受性语法缺失;③出现言语中的较长时间停顿、错乱、拖长音等;④出现词的替代,语调破坏;⑤书写中出现障碍和错误,找不到需写的字(字母);⑥在对方言语速度稍快时病人难于正确理解;⑦对隐语、歇后语等理解困难。矫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克服构成词时的病态惯性,恢复舌部的感觉,克服选词中的惰性,恢复口语、书面语表达和克服失读、失写症状。可依每种亚类型的具体问题订出计划予以矫正。

传导性失语症(conduction aphasia)

亦称“传导性失语”,一种流利型失语症。主要特征是言语较流利,听觉理解和阅读理解较好,但复述严重障碍。虽然被看做是流利型失语症的一个类型,但流利只限于短小的句子。患者频繁地企图纠正文字上的言语错乱,理解比表达好。病变部位是弓状束的深部,影响到缘上回。

传入性运动失语症(motor afferent aphasia)

前苏联学者鲁利亚对失语症基本分类中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口语和发音器官上的运动性失用。其原因是左脑皮质中央回后第二区和顶下叶部分的损伤。这个部分与运动信息上下传导密切相关。此病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发音器官各部分运动的空间综合能力损害或完全缺少情境言语。第二种与第一种的区别是,保存有情境言语,但损害了分别选择发音方式和综合声音构词的能力。发音器官的明显失用可导致缺少言语,重复言语时唇舌乱动,分析音节结构困难。患病开始阶段理解语言也常有障碍,因这个过程患者的言语器官也需运动,但逐渐恢复为能够理解情境语言。区分近似音较难,理解言语的逻辑、空间关系亦有障碍。阅读和书写障碍程度决定于失用症的程度。书面语可以保存。矫正工作要依靠保存的视觉和语音的监督并利用右脑的额叶功能,任务是克服语音运动的损害,克服失写、失读、理解言语等缺陷,恢复口语和书面语。根据言语损伤的程度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传送带理论(convey belt theory)

时间记忆理论的一种。中国台湾心理学者曾志朗和美国心理学家苛顿等人198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记忆中组织的事件表征是通过各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储存的。当新的信息一经编码,旧的部分就“退居”为过去。换言之,各事件在记忆中的存储,就像在一条运动着的传送带上按顺序放包裹一样,越早放置,其视象越小,直至消失。而判断一个项目的时间就是估计其在记忆存储距现在的距离,轨迹越久远,距心理的现在就越远。

创造力测验(creativity test)

对创造力水平进行度量的活动和过程。1896年,法国学者比内(A.Binet)设计出无固定答案和多种解决法的开放性测验题,对被试进行创造力测验。其后,这项测验有了发展,例如吉尔福德(J.P.Guilford)等人为研究智力结构理论的需要,主要用于发散性思维的测量所进行的创造力测验。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天才(creative genius)

具有新思想、能独创新事物且智力超常的人。与正常人的能力不同,其新颖性与独创性特别明显,善于进行发散思维,思想新异独特,富有创造性,在发明、发现、革新方面成绩显著。

创造性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游戏(creativ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儿童在想象的基础上,提出游戏的主题,任意运用游戏所需的材料和玩具,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是3岁~7、8岁儿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形式,也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形式。

唇齿音(labia-dental)

辅音的一种,下唇与上齿靠拢所成之音。唇齿音共有擦音、塞擦音、鼻音和无擦通音4种。

唇读(lip reading)

对听障儿童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以看唇形和唇的动作及面部表情识别说话者说的话及语词。

唇裂与腭裂(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颌面部畸形,发生率约为1∶1000。引起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营养、遗传、感染、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上唇或腭部裂开。根据裂隙部位和裂开程度,唇裂可分为三度:一度仅为红唇裂开;二度为裂隙超过红唇但未达鼻底;三度为裂隙由红唇至鼻底全部裂开。一度和二度又称为不完全唇裂,三度又称为完全唇裂。腭裂也可分为三度:一度为软腭裂;二度为软硬腭裂;三度为完全腭裂(包括牙槽突都裂开)。二者可以单独或同时发生;又可分为单侧性和双侧性。患儿因唇、腭部有裂隙畸形致影响吮乳、进食或发音等功能。一般认为单侧唇裂在6个月左右手术为宜,双侧唇裂则略推迟。腭裂修补手术的年龄以2~6岁为宜。过小的幼儿不易耐受手术创伤及麻醉;过晚手术不但影响颌骨发育,而且给语言训练带来很大困难。

词(words;vocabulary)

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按照词的音节数量可以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按照词的语素数量有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合成词可以分为两种:①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②复合式合成词:由词根构成。从一个词内部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有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等。

词汇(lexicon)

指语言中词语的总汇。词汇的单位有语素、词、词的等价物(熟语)。

词汇识别(vocabulary identification)

亦称“词汇通达”,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有: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等。

词汇寻取困难(word finding difficulties)

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无法依情境、刺激或语义情境需求而激发或联结某个词汇,将其说出来、写出来或是解释其义的行为表现。

词类(parts of speech)

亦称“词性”,是词的语法分类,即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它是词在组合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划分词类有各种标准,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叹词、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等。

词聋(word deafness)

失语症的一种。特点是患者可听见声音,但不能理解口语的词。

词盲(word blindness)

言语障碍的一种表现。详见【字盲】。

词频效应(word frequency effect)

指单词识别中的频率效应,简称词频效应。单词使用频率高,对单词的觉察阈限就低,识别单词的时间就短;相反,词的使用频率低,对词的觉察阈限就高,识别的时间就长。

词序策略(the word order strategy)

根据句子中词的先后顺序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意思。如经验中的句子结构是名词-动词-名词的词序,表示动作者-动作-承受者。

词语辨析(the word differentiation)

词语辨析是言语听觉训练的关键,是言语听觉训练的重要项目。它并不是把孩子所学的词汇都作为专门的听觉训练,其实孩子学习词汇的过程就是使用和训练听觉的过程。专门的词语辨析训练,主要在孩子学语的初期,从听辨孩子的姓名开始,并通过这种训练帮助孩子掌握有声词汇的概念。

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记忆的一种形式,与初级记忆相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年提出。对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的经验的存储,具有长期保持的性质。其内容提取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次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

条件作用理论基本概念,与初级强化物相对。 经学习能够强化有机体反应的刺激物。其在生物学意义上最初是中性的,后与初级强化物结合,获得强化的性质。

次级情绪(complex emotions)

亦称“复杂情绪”。在2岁时出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情绪,这在部分程度上与认知发展有关。

刺激(stimulus)

作用于有机体并能引起有机体生理或行为反应的外部或内部的影响或生理变化。例如,强烈的光线是使眼睑关闭的刺激。

刺激辨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

即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例如,色调或音高)对于条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刺激-反应训练(S-R training)

言语语言治疗师与言语障碍患者之间进行的特定语言功能训练,由治疗师激发患者作出特定反应。

刺激泛化(the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指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

催化剂疗法(catalyst therap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特点是同时利用绘画和语言两种交流方式,作为儿童和治疗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旨在帮助那些不愿与治疗者沟通,特别是极端孤独或有创伤性经历的儿童,能直接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分三阶段进行:①儿童与治疗者一起画画,很少有言语交流;②创造一个具有人类性格特点的动物,使其成为探索儿童某些情绪的工具;③治疗者与儿童进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此疗法对有不良自我概念,或对害怕以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儿童很有帮助。

存储(storage)

在记忆过程中对记忆内容的保持。多种存储记忆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存储系统,即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输入信息在流动过程中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储存在这三种不同的存储系统中。

撮口呼(y-medialed final)

韵母发音的一种,专指ü和以ü起头的韵母。按照韵母开头的实际发音口型,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错读症(paralexia)

失读症的类型之一。由于视觉性言语中枢损伤而造成在阅读有意义的语言符号时出现的经常性的歪曲、代替、遗漏和添加的症状。主要类型有:知觉性错读、运动性错读和知觉-运动性错读。

错觉(illusion)

知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可产生于各种感觉通道中和不同感觉通道之间。有视错觉、听错觉、味错觉、视听错觉、形重错觉等。

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

心理实验方法。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韦尔曼和普那1983年设计提出。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

错语(paraphasia)

失语症的一种症状。常见的有语音性错语、词义性错语、新造语三种形式。语音性错语是音素之间的置换,如将“香蕉”说成“象猫”;词义性错语是词与词之间的置换,如将“桌子”说成“椅子”;新造语是用无意义的词或新造的词代替说不出的词,如将“铅笔”说成“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