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对象、范围、路径

本课题既然是以“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和“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界定则是题中应有之意。

当我们回到历史场景中去审视过去的事件,确定其发生的空间场所通常是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首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武陵山脉和苗岭纵横其间,为中国第二、三阶梯结合地带,高原山地是其主要地理形态。同时,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作为中国内地的一个民族地区,各民族聚居于此,其历史不算特别悠久,但也并不短暂。她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非汉系族群且在文化上相对独立的多民族聚居区域,成为中华民族疆域版图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91]但自明清以来人们因没有现代民族观念,通常将生活在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的各少数民族泛指为“苗”,并冠之以“苗界”的称谓。

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作为一个确指的区域历史地理概念,除在地理上考察外,还需根据民族历史的研究,以历史地理和民族地理为理论指导加以科学界定。为此,本课题讨论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的范围是基于其历史地理沿革流变,结合本区域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情况的客观现实,综合学术界对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民族性的界定,认为以腊耳山为中心的贵州思南府、铜仁府、石阡府、思州府与松桃直隶厅,湖南永顺府、凤凰直隶厅和四川酉阳直隶州、永宁直隶州、石柱直隶厅;以雷公山为中心的都匀府、镇远府、黎平府等区域是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的民族核心区域。这两大核心区域与其毗邻的湘黔渝鄂桂五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苗岭苗族、土家族等民族聚居区(即原清初容美、保靖、桑植、酉阳等土司辖地)共同组成了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考虑到课题研究的地理单元和民族构成完整性和统一性,将部分远离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核心区较远且有民族文化共性的城市纳入其中。这样,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便超出狭义的地理范围而具有广义的民族与文化的历史地理范畴,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沅陵、泸溪、辰溪、凤凰、吉首、花垣、永顺、张家界、保靖、龙山、桑植、芷江、怀化、麻阳、古丈、新晃、溆浦、会同、洪江、绥宁、城步、靖州、通道、中方;贵州铜仁、万山、玉屏、松桃、印江、沿河、思南、江口、石阡、德江、务川、道真、岑巩、镇远、三穗、天柱、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凯里、黄平、施秉、锦屏、独山、都匀、雷山、台江、剑河、三都、荔波、惠水、贵定、龙里、长顺、罗甸、紫云、望谟、贞丰、安龙、册亨;湖北恩施、利川、来凤、咸丰、鹤峰、宣恩;重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武隆和广西融水、三江等81个县市(见图0.1),国土面积共计18.7万余平方公里。[92]

图0.1 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地理范围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县级行政区划图》(http://www.onegreen.net/maps/HTML/48075.html)绘制。

“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范畴。首先,地理上的“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指的是位于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内的大、中、小城市及相当规模的建制镇。它们的发展是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其次,“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又是一个长期历史发展、变迁的结果。它根植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之上,并对后世本民族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以“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时间段论述“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发展即是以地理城市和历史城市为基本载体,结合而成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体的历史过程和结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历史时期城市的界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城市评判的标尺也是不一样的,即便当今世界也是如此。同时,我们还不能用现代城市的发展尺度来衡量历史时期的城市。基于此,我们在探讨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问题的时候,就必须结合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历史客观实情,进行科学的考察。故本课题以学术界将中国历史时期“政治意义很强烈”的“行政区划的治所”和“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的市镇[93]作为界定的城市标准来考察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

为厘清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状况,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方式:首先,对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的民族历史演变做了必要的追溯和介绍。这在明确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的地理范围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不至于使所研究的对象——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问题,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其次,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内容非常庞杂,一般包括城市发展所依托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教、人口、空间格局、形态、功能结构与体系、动力机制、管理、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为系统地论述这些内容,必须紧紧把握住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自清代以来的发展与变迁这一主线,并围绕主线展开具体的研究。再次,鉴于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专题性特征十分明显,本课题研究将在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自清代以来至民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进行分阶段的比较论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从而形成了本课题的研究路径(见图0.2)。

图0.2 课题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