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探问:弗兰克尔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我”是人类的核心

本书中的演讲稿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41岁时创作的。当时的他正值壮年,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其实,弗兰克尔早已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他是经历过纳粹残忍迫害的数百万人中的一员,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之后又辗转多处;同时,他也是少数几个,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暴戾酷刑后活下来的人。之前的经历让他学会了认识自我,他开始思索,当一切都被夺走时,人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那便是与“自我”的相遇。当今时代,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越来越缺少“与自我相遇”的机会,注意力不断地被分散,最终或多或少地拒绝了主动认知自我、了解自我的机会。这是出于何种理由呢?弗兰克尔认为,“与自我相遇”常常与不适的感情联系在一起,这有时令人难以承受。

成为集中营的囚犯是难以形容的惨痛经历。如文中所述,弗兰克尔并不完全认同“如果一个人(包括囚犯)在普通的一生中突然被剥夺了大部分东西(或者被剥夺了一切),他在后来就很可能会主动避免‘与自我相遇’”的观点。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同样严重的事情——仅德国每年就会新增48万的癌症患者。来自命运的打击、各种损失、意外或疾病都可能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人类的生命中,如果这些打击在人类承受范围内,人类就可以控制它们。但在一些情况下,人类被迫接受非常残忍的现实,这超出了人类的承受范围,那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呢?弗兰克尔的文章表示,如果命运的打击“摧毁了”近乎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如果金钱、权力、声誉……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或者已被丢失,请你先不要选择“与自我相遇”(引文为弗兰克尔的原话)。只有当我们的生命别无选择时,“与自我相遇”才具有价值。近期,我针对人类的“自我”撰写了一本书1。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中心任务是调整自我,让内心更好地适应生活,这要求人类建立“内心的能力”。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在注意力被不断分散或周围充满无效信息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真实的自我”。

那些没有主动与“自我”联系,反而因为命运的影响而突然被迫思考“自我”、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既有价值又有意义的人,很可能会输给这种想法,从而陷入一种心理学上的“麻木不仁”(Apathie)。弗兰克尔发现,“精神上放纵自己,让自己堕落……会导致肉体的衰败”。这位擅长全面思考的心理学家研究并发现了构成当代变态心理学药物的核心与现代心理肿瘤学的研究现状:失去“自我能力”的人很容易出现免疫系统缺陷,他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下降,也更容易身患肿瘤等疾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