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社交网络图谱管窥唐诗发展脉络
纵观唐代整体的诗歌交往情况,处于社交核心位置的诗人包括张说、王维、杜甫、钱起、刘长卿、韦应物、严维、皎然、韩愈、张籍、白居易、刘禹锡、元稹、贾岛、姚合、贯休等。其人员构成及交往规模正揭示出唐代诗人身份与诗歌创作的发展线索。
(一)话语权的转变与文学流派的形成
从核心社交人物的身份来看,唐诗从宫廷的绝对主导逐渐过渡为士大夫绝对主导,再过渡为下层文人乃至诗僧主导。其间虽有反复,比如武元衡、王起也分别形成了小中心,但交往规模已然远远不如张说。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这批士大夫阶层诗人逐渐成为交往群体的主流,并最终过渡到诗僧皎然、贯休等和下层文人贾岛等。换言之,文学话语权呈现社会阶层由上至下的转变。
伴随着话语权的转移,诗人的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多彰显,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才有了诞生的土壤。体现在内容上,是诗歌的日常化描写增多(如元白集团)、诗歌的个性抒情色彩增强(如韩门弟子)、诗歌的内容得到丰富,开始形成山水、边塞、感怀、日常生活等诸多题材。体现在交游活动上,则是多中心、多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形成。这一现象在盛唐还只是初露端倪,至中唐开始较为显著,并逐渐孕育出多个具有集团与流派性质的文学交往群体,如“大历十才子”“元白”“韩孟”“姚贾”等。
(二)诗歌内容及功能的转变
话语权的转移直接导致了诗歌内容和功能上的变化。不难发现,唐代交游诗主题从以皇帝、高官为核心的政治应酬转向以中下层文人为核心的知己赠答,形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具有相近文学宗尚的应和。交游的功利性变淡,诗人创作更加重视情感和志趣相投,最容易被注意到的结果便是大量感情真挚的友情诗涌现,尤其是送别诗的创作,更成为唐诗为后人所铭记的最经典主题之一。那些或送别,或怀念,或感遇的诗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早已成为历代流传不朽、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成为反映文人之间友谊的典范。
此外,僧道与隐士群体的出现,也为唐诗的意境和题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唐代诗人习佛崇道,喜好与僧人、道士交流,一方面,因为宗教思想可以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寄托,特别是中唐以后,惨淡的现实环境更是促使诗人们运用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摆脱现世的烦恼,获得精神的解脱(孟二冬,2006)。比如皎然《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酬秦山人系题赠》等与于頔、秦系等的交往中,刻意展现了佛性与诗心的会通,二人亦分别答诗回赠皎然,可见僧人对文人的主观引导与文人的接受。另一方面,当时僧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与诗人在书法、茶道、音乐、诗歌创作上有共通的爱好与追求。在与僧道的密切交往中,唐代诗人将山水景致与禅宗理趣及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合,使唐代山水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钱起写“数峰拔昆仑,秀色与空澈”(《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瞑投南山佛寺》),刘长卿写“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都把山水景致融入禅心佛性之间,诗风理趣盎然。
(三)诗歌风格及语言的转变
除了内容和功能上的变化外,交往活动体现的变化还表现在诗歌风格与语言方面,比如白居易。从白居易的交往图谱来看,最为明显的是与元稹、刘禹锡的密切酬赠,同声相应的朋友关系构成了白居易诗歌交往的主轴。而“诗风浅切”是文学史对元白诗派的一般描述,白居易、元稹等人开启了一股语言晓畅、直白易懂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与诗歌高度的日常化有关。白居易不断地书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并通过诗歌与友人分享,比如《小庭寒夜寄梦得》《池畔闲坐兼呈侍中》《开成二年夏闻新蝉寄梦得》《尝黄醅新酎忆微之》等,举凡闲坐、听蝉、饮酒,日常生活几乎无事不入诗,这构成了白居易交游诗的很大一部分。换言之,诗歌代替了书信,成为白居易与友人交流的直接工具,甚至不同于书信的正式,诗歌的短小精悍使这种交流可以更加频繁。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频繁地写诗,每首诗还都关乎重大事项。换言之,频繁的诗歌交往与高度随意、日常化的诗歌风格,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再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来看,诗人之间的交游活动与诗歌音律的发展也有密切关联。例如,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是初唐宫廷之外最为突出的文学交往群体,沈宋二人的创作确立了“粘对”法则,在音律形式上的贡献受到后世肯定:“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王世贞,2009)格律诗的影响力也伴随着文人之间的交往而逐渐增大。可以看到,在二人所处的文学群体内部,交游诗创作广泛地运用了“粘对”法则,如宋之问的《寄天台司马道士》《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送司马道士游天台》,崔融的《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杜审言的《经行岚州》《赠崔融》《赠苏绾书记》等,这和初唐其他相对出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等)作律诗仍沿用六朝格律相比就有了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