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安荣学术思想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慢性肾衰中医药治疗中有关几个观点的应用探讨

【摘要】 在熟读经典,长期精心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慢性肾衰治疗中的“治未病”和“五脏相关”理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升降出入与调理脾胃、慢性肾衰早中晚期补肾应遵循的原则、浊阴出下窍与衰其大半而止,慢性肾衰治疗用药及饮食宜忌应遵循的原则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慢性肾衰;中医药疗法;观点;探讨

在熟读经典、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对慢性肾衰中医药治疗中,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和体会。

1 慢性肾衰“治未病”和“五脏相关”的临床应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了人体内脏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相互协调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治末病的重要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提出了治肝补脾之大法,指出了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调以五味补泻,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从肝病的治疗,进而推之其他脏腑的治疗规律。根据五脏相关,脏腑制约的原则,在慢性肾衰的治疗中,应遵循全国著名肾病专家方药中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学术思想,通过加强调整未病脏腑对己病脏腑的影响,进行全身性的调整,以达到帮助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如脾虚者必然是肝来乘之,肾来侮之,而在临床除表现为脾虚以外,还常常同时出现肝和肾的症状,因而在补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疏肝和渗湿的问题。肾虚者必然是脾来乘之,心来侮之,而在临床除表现为肾虚以外,还常常同时出现脾和心的症状,因而在补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清胃和清心的问题。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益气健脾中药治疗慢性肾衰脾虚证时,常常要合用四逆散或逍遥散。在应用补肾中药治疗慢性肾衰肾虚证时,要酌情加竹叶、生石膏或竹茹、黄连等清胃、清心药物,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治疗效果较单纯补脾、补肾效果要好。

2“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莝……开鬼门 洁净府”

鬼门即汗孔,指发汗法。也有人理解为通便法,使水液从大便而出。因古代“鬼”与“魄”通用。故魄门亦作汗孔解释。但从《内经》各篇内容来看,只有“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原文,系指肛门而言。指汗孔者,则称“玄府”“气门”。故从《内经》中字词来看,作通便之法,亦较符合临床实践。故本篇“开鬼门”亦可解释为通便法。凡水邪停聚于体内用峻烈逐水之药,均以泄水为主。“洁净府”,净府即膀胱,系指利不便之法。“开鬼门,洁净府”对后世医家治疗水肿病有很大启示,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即使今日,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去宛陈莝”王冰注曰:“去宛陈莝,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茎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即利水法。也有人根据《素问·针解篇》曰:“苑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理解为活血化瘀法,为临床治疗水肿病另辟新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上可以看出,“开鬼门,洁净府”无论理解为宣肺发汗法,还是理解为通便法,均有现实意义,什么情况下用宣肺发汗利水法,什么情况下用峻逐水饮通便法,当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和需要而用之。至于“去宛陈莝”不可单纯局限于水肿的治疗。

3 重视调理脾胃 着眼升降

慢性肾衰的形成,多因各种原因导致脾肾功能严重受损,使肾失气化开合之职,脾失通调水道之能,以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泄不泄,当藏不藏,水湿内蕴体内,日久化浊,浊腐成毒,毒滞成瘀,而湿浊,毒瘀相互交错,蕴结于内,又会进一步加重脏腑损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乃气机升降的枢纽,升与降相辅相成,有时浊阴不降是由于清阳不升,有时清阳不升是由于浊阴不降。慢性肾衰,虽病在肾,但由于脾肾密切相关,以及其主要兼夹湿浊等多导致脾胃升降失调,常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脘腹疼痛等中焦病变,慢性肾衰症见脾胃功能紊乱者可达90%,而消化系统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损伤程度及尿素氮、肌酐水平的高低变化基本一致。湿浊是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之一,又是加重其病变的病理因素。而脾胃功能的盛衰则为病变进退的枢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的强弱,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此外,益气补血,滋肾养阴之品大多滋腻助湿,脾胃之气不足,则虚不受补,脾胃之气充足,则生化有源,以后天脾胃充养先天之肾。调理脾胃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使药物充分吸收,而发挥疗效从而延缓病情进展,并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脾健则肾旺,气血生化有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延缓病情,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选用气味中和之香砂六君子汤,柴药六君子汤等为主方加减治疗,在遣方用药时,既要考虑扶正祛邪并用,还要考虑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 肾衰早中晚期的效法

肾衰早期补肾效法景岳,中晚期效法仲景和钱乙,佐以活血利水泄浊。慢性肾衰是由各种慢性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成。因此,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虚、瘀、浊。中医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及肾”,故慢性肾衰存在虚,且主要为肾虚。肾虚有气虚、阴虚、阳虚和气阴两虚之不同。肾寓真阳而涵真阴,肾中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致肝阴血不足;肾阳虚,火不生土,则致脾阳气亏损,最终可致五脏阴阳气血俱损。

谈到补肾,人们自然会想到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前者补肾温阳,后者滋阴补肾。明·张景岳认为“阴阳原同一气;水为火之主,水即火之原,水火原不相离也”。《景岳全书》因此主张,补肾应阴阳水火互配,即补阳配以滋阴,勿使补阳过于温燥;补阴配以扶阳,勿使阴精过于寒凉。并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在吸取前人经验基础上,从《金匮要略》肾气丸与《小儿药证直决》六味地黄丸中分别化裁出左归丸、左归饮和右归丸。他认为既是补肾,就不应有清泻之品,如左归丸,右归丸中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

此六味药物以甘温性味为重,是填精补肾之上品。若加入龟板胶、川牛膝为左归丸,重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若加肉桂、附子、杜仲、当归为右归丸,重在温补肾阳,填精止遗。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慢性肾衰早期,尤其是表现为肾虚蛋白尿,湿浊血瘀现象不明显,肌酐尿素氮轻度增升,效法景岳补肾之法,重视肾气肾阳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慢性肾衰的中晚期,由于“久病元气不足,气虚无力行血,血行迟滞则成瘀,脾主统血,脾虚无力摄血,血溢脉外而成瘀,肝主疏泄,肝虚气机失畅,气滞血亦滞而成瘀。”

《素问·逆调论篇》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而水液具有排泄代谢产物的功能。肾虚,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代谢发生紊乱,则浊毒内留,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留而不去。因此,应用补肾药治疗慢性肾衰中晚期肾虚患者时,应佐以活血利水泄浊。

5 浊阴出下窍与衰其大半而止理论

人体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是谓浊阴,经二便排出体外,浊阴外泄是整体气化的一部分。由各脏腑彼此协调,相互配合来完成。降浊与升清相辅相成,是气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升降相因,有升方有降,有降才有升。脾胃为升降之枢纽,中轴运转,直接关乎于升降。对浊阴不能外泄者,要注意调理脾胃。调理脾胃升降,运转气机,是祛除水湿,泌别清浊,排垢泄浊的方法之一。但对慢性肾衰,尤其是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衰严重胸水、腹水患者,自觉胸闷气短,腹胀腹大如鼓,大小便闭全身高度浮肿的患者,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理论和从《金匮要略》中治疗悬饮的十枣汤,治疗留饮的甘遂半夏汤得到启发,在辨证应用宣肺利水理气活血或佐以温阳中药的基础上,将甘遂面煨或醋制后研末装胶囊,给患者日服,每次1~5粒,连用2~3天,患者的腹水胸水全身水肿通过甘遂攻逐泻下水饮的方法,得到明显快速缓解。遵循《内经》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而后继用胃苓汤或六君子汤合五皮饮或麻黄汤,金匮肾气汤合方或大橘皮汤调理,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伴有水湿潴留,利水之法为常用之法。但慢性肾衰多病程长,脾肾俱虚,故利水应防伤正,忌峻猛攻逐利水之品。宜淡渗利水,缓缓图之,不到必用无奈的情况下,切不可攻逐过猛,克伐脾肾之气,甚至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而使病情加重。

6 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用药及饮食宜忌遵循的原则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病有久新,方有大不,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指出身体强壮,能够耐受药物治疗的人,可以选用一些药力峻猛的药。身体虚弱而不能耐受峻猛的药治疗的人,可以选用一些药性药力平和的药缓图之,病有宿疾和新发,方有大小奇偶复,药有有毒和无毒,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衰其大半而止。即使是药力平和,药性温和的药,也只能“十去其九。”如果药过其量,则伤正气,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才能达到病除而正气复的目的。这是用药治病和饮食宜忌的法则,也是治疗慢性肾衰患者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