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闽宁扶贫协作20年海原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了黄土地不再贫瘠——记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赴海原挂职县委副书记江根云

牧 川

江根云,汉族,1965年10月出生,福建清流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历任厦门市湖里区区长助理,集美区副区长,沧海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沧海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沧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任海原县委副书记(挂职)。

江根云(右前一)

2003年岁末的一天,宁夏海原县委大院门前,数百名群众敲锣打鼓、舞着狮子,将一块书有“情为民系,利为民谋”8个大字的铜匾双手捧给了一位披红挂绿的中年男子。他就是福建省赴宁夏海原挂职县委副书记江根云。

情牵贫困农民

故事还得从2003年的春天说起。那时,江根云肩负对口扶贫工作的重任到海原县工作已半年有余。在这半年里,他跑遍了全县24个乡镇,对这里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乡土人情都渐渐了然于胸。江根云发现,海原县有些地方在发展菌草种植方面有优势:菌草种植少,价格高,原材料、劳动力又丰富,而且福建农林大学派驻的技术人员长年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一个旨在推广菌草种植的“造血工程”在他的脑海里渐渐丰满起来。江根云与县领导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在交通便利又靠近县城的西安乡胡湾村与高台乡三岔河村进行试点,投入对口帮扶资金56.8万元。种菌草对海原县的农民来说可是件新鲜事儿。一开始村民们对种植菌草都持观望态度,既担心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又担心把种粮食的地给糟蹋了。在大多数人摇摆不定时,胡湾村党员李生东站了出来。他主动让出自家的50亩水地,给大家修通了一条便道,并挨家挨户动员村民都来搭建温棚。终于,胡湾这个只有140户人家的小村庄,家家户户搭起了温棚、种上了蘑菇。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蘑菇一茬就收入了几十万元,每家的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高台乡三岔河村的村民马俊生一口气建了9座温棚,2003年仅蘑菇销售收入就有2万多元。看到了收成,村民们动了真情,他们怀着一腔感激之情以特有的方式,向一心扑在帮扶工作上的江根云致敬。“情为民系,利为民谋”8个大字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江根云与贫困山区的群众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96年,他任厦门市湖里区民政局局长时,为了帮助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群众解决吃水难、就学难等困难,就多方奔走,积极发动镇街村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并将这些钱全部用在资助失学儿童、给缺水山区群众打水窖上。

2002年6月,江根云作为福建省第三批援宁挂职干部,别妻离子,告别南国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来到了“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这片他久久关注的黄土地,担任了海原县委副书记并分管扶贫工作。一上任他就对对口扶贫工作投入了全部精力。经过多方筹集和认真谋划,一笔笔资金如甘霖流进了干涸的黄土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个项目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暖棚养羊富贫民。海原农村农民都有家庭养殖的传统,但养殖大多不上规模,经济效益有限。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江根云组织扶贫办先后投入资金113万多元,在海原县蒿川乡周套村、关桥乡脱场村、罗山乡麻春村等发展了7个舍饲养羊示范村,扶持养殖户700余户,建成羊棚近600座,投放高产小尾寒羊1583只。在海原县郑旗乡吴湾村建立了1个良种肉牛示范村,扶持养牛户40余户,建牛棚40多座,并投放良种肉牛82头。仅此一项,受益的贫困农民就近800户,每户年增收2500元。

援建医院送健康。海原当地群众家境贫困,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江根云把这些情况都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积极争取国外援助资金和扶贫资金48万元以及一批医疗器材,援建了李旺、关庄、高崖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善了当地群众就医条件。

“一帮一”牵手见真情。江根云主动深入自己所帮扶联系的海原县关庄乡西沟村,帮助筹措资金7万多元,投放高产羊140只,并联系向西沟小学捐赠20套课桌椅,现金4500元,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

扶贫更重启智

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教育文化落后。2003年3月,江根云筹集了2000多件衣被、2100多米毛料和5万元现金,将其中一部分资助给了贫困乡村优秀教师。

来到海原后,他多方努力,先后协调投资131.2万元援建了海原县一小厦门华东教学楼、李旺杨堡湖里等7所希望小学,总建筑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解决了23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并联系捐赠课桌椅200多套,配备了70台电脑及大批教学仪器,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

了解到海原县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情况后,他积极联系投入13万元资金救助了1300名失学儿童。2003年夏秋之际,高考已经揭榜,许多家庭都在为孩子考上大学而高兴万分,可海原县一些贫困家庭却为凑不齐孩子的学费而暗自垂泪。江根云得知这些情况后心急如焚,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12万元,资助了家庭极为贫困的74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由于地方经济落后,海原县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极为缓慢,群众文化生活常期处于饥渴状态。江根云多方筹资实施了文化建设“火炬工程”。先后联系投入资金33万元在海原县红羊乡石塘村、双河乡前川村、西安乡胡湾村兴建了3处文化活动中心,改变了当地基层党组织无活动阵地、党员无处议事、群众无处学习的困难;投资50万元,援建了海原湖里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投入10万元资金,支持海原县改造县城电视网络,使有线电视节目由原来的15套增加到30套。江根云的每一份关注,帮助投入的每一笔资金,都如星星之火点亮了贫困山区的希望之路。

在扶贫中加强党性

江根云在他的工作总结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从美丽富饶、经济较发达的东海之滨来到大西北黄土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山区,两地差异之大,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想很多,受益匪浅。看到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群众的贫困状况、经济的滞后,使我对国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看到身边的领导、同事和基层的干部群众长期在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吃苦耐劳、默默奉献,这些都时刻鞭策激励着我,要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江根云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海原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农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他在工作中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经过认真思考研究,他撰写的《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创造性地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做好对口帮扶工作》2篇文章,被宁夏区内有关媒体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千村扶贫》刊物发表。

对海原县扶贫工作,他提出了“三三四四”新思路,即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要确保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措施“三个到位”;做到帮扶思路,帮扶机制,帮扶方式“三个创新”;坚持政府行为与企业、社会行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点帮扶与全面扶持相结合,近期帮扶与长期合作相结合“四个结合”;突出扶持主导产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科教文卫合作“四个重点”。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帮扶工作思路是正确、明晰的,是完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

对口帮扶不仅是给贫困地区带来人、财、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把沿海经济特区人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和拼搏、奉献、创新的精神带到贫困地区。为此,江根云经常奔波在湖里、海原两地,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为海原引项目、争资金、办实事,促成海原党政代表团、湖里区党政代表团、湖里区商会企业家代表团、厦门市教育局、海原县劳务考察组多次进行了互访。湖里区与海原县双方举行了4次对口帮扶联系会议,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确定了19个对口帮扶项目。组织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了湖里区企业界人士到海原实地考察,加深了两地人民的相互了解,为东西两地共同发展铺平了道路。

时光如梭,转眼一年多过去了。江根云为了使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早日摆脱贫困,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本色。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4年第6期,作者系《共产党人》杂志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