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廬山
江西廬山,又名匡廬,傳說古時有匡氏兄弟結廬隱居,成仙後所居之廬幻化為山,因而得名。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更孕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人文內涵。
廬山是一座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它北臨長江,南襟鄱陽湖濱,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3.4米。廬山山峯林立,有河流、湖泊、坡地等多種地貌類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首先發現冰川遺跡,創立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也造就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山中有高等植物近三千種,昆蟲二千餘種,鳥類一百七十餘種,獸類三十七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
廬山宗教氛圍濃厚,歷來有數百處寺廟、道觀,最有名者有“西林、東林、大林”三大名寺,和海會、秀峯、萬杉、棲賢、歸宗“五大叢林”。公元四世紀,晉代高僧慧遠在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淨土宗”,奠定了廬山宗教聖地的地位。諸多宗教文化匯諸一山,還留下了風格迥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歌德式的教堂、融合東西方藝術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築,以及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
廬山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宋代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訂立〈白鹿洞書院學規〉,令其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中國傳統的山水意境也在廬山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被陸羽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谷簾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隱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峯頂龍池水,都是廬山“水”的精華。公元前二世紀,廬山被載入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之後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四千餘首詩詞歌賦,令廬山有“中國山水詩搖籃”之譽。東晉詩人陶淵明生於柴桑,即現今的廬山市,他的一生也與廬山結緣,其〈桃花源記〉描述的人間仙境,充滿着“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色彩,而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更影響了整個詩壇。此外,中國第一幅獨立的山水畫也以廬山為題,即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
廬山是中外聞名的避暑勝地,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國際別墅群落。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各國名流爭相來此興建度假別墅,南京國民黨政府曾將廬山作為“夏都”,近代中國政治人物張學良、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等也都在此居住過。至今山上還有英、美、德、法等十八個國家建築風格的別墅六百餘棟。
廬山還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段難以忽視的歲月。“廬山會議”在此召開,而改革開放之後,電影〈廬山戀〉揭示了歷經滄桑後人性的復甦,成為一代人永遠的記憶。
佛道名山
廬山上的東林寺始建於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資助,慧遠興建。該寺曾為全國八大道場之一,一度成為全國佛教第二中心,寺中現有“唐經幢”、“護法力士”、“柳公權東林寺殘碑”、“李北海東林寺殘碑”、“王陽明遊東林寺碑”等珍貴文物。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學者,諸如陶淵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權、蘇軾、黃庭堅、岳飛、陸游、康有為等相繼來過東林寺,並在此留下了許多寶貴墨跡和詩篇,堪稱江西佛教叢林之冠。
南朝名道陸修靜來廬山開闢道場,廬山道教由此而迅速發展。同時也開始了佛、道兩家在廬山共爭共榮的局面。廬山仙人洞只是一個由砂崖構成的岩石洞,由於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沖刷逐漸形成了天然洞窟,這裏不僅是歷來最為遊人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修煉,直至成仙,後人為奉祀呂洞賓,將此洞窟更名為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