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法语文学(中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刘成富

法语文学有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文艺复兴前五百年为中世纪文学,主要作品有《罗兰之歌》、《列那狐的故事》、《玫瑰传奇》、《特列斯丹和约瑟》以及弗朗索瓦·维庸的《小遗言集》、《大遗言集》等;后五百年则是16世纪以来的所谓“现代文学”。文艺复兴使法兰西开始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强国,先后走出了拉伯雷、蒙田、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博马舍、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凡尔纳、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罗曼·罗兰、瓦莱里、加缪、萨特、昆德拉、勒·克莱齐奥等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大作家,他们成功地跨越了国界,备受世界各国读者的青睐和爱戴。

法语文学可谓佳作纷呈,群星璀璨,一直闪耀着法兰西独特的思想光辉。但是,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法语文学的概貌和民族特性,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好有一部类似文学史的导读来加以引导。牛津出版社推出的《法语文学》正是出于这一构想。这部小册子的编写理念很新,不是常规意义上对名家名著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作家生平、作品梗概及其影响进行独立成篇的概述,而是以作品里的主人公、作者所处的时代诉求或人的天性等话题为切入点,以时代发展的顺序为主线,采用比较和串联的方式加以综合论述。这种编写的方式犹如一个多声部的、和谐统一的“交响乐”。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圣人”、“狼人”、“骑士”和“被诅咒的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分析,巧妙地将长达数百年的法国中世纪文学特征揭示了出来,而且围绕“忠诚”和“品格”这两个主题,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宗教色彩和备受推崇的忠君报国的崇高理想。主人公的形象生动且具体,便于读者记忆和发挥。从第二章开始,导读把我们带进了法国“现代文学”。文艺复兴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但也引起了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法国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同时,“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了严峻挑战。作者围绕“罗马人”、“食人族”、“巨人”以及现代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因为这些人物分别是拉伯雷、龙萨、杜·贝莱、蒙田等人笔下人文思想的载体,极具说服力,能够集中体现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民族特性。

显然,这部《法语文学》想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如果法语文学史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那么,各个阶段的社会主流意识是什么?二、在参与或推进社会主流意识的时候,法语作家对法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有什么样的贡献?三、如果说过去有法国文学与法语国家文学之分,那么,法语文学又将如何进行定义呢?四、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的关系又是什么?法语文学研究的边界又在哪里?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的是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非同寻常的智慧和胆识。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法语文学》十分关注重大的历史事件,文学视野极为开阔,将文学研究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书中跨域时空的文学与史学的串联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让读者从中获得了文本之外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阅读的过程中,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启蒙时代的平等思想、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殖民时代的对外扩张,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异化和虚无主义思想,成了我们思考和关注的焦点。确实,法国作家有思想,有行动,有一种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担当。第三章重点论述了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以及莫里哀的喜剧,围绕社会政治需求,让我们发现在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知识分子在维护王权和捍卫理性方面功不可没。社会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到了18世纪,法国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像16世纪一样,人的天性再一次被放大。有关出身、等级和文明的“自然”基础等成了文学思辨的对象。在第四章里,作者紧扣“人的天性”将我们带进了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的精神世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牛津推出的这本小册子还为法国大革命独辟了一章,博马舍的《费加罗婚礼》似乎成了法国大革命的代名词,“阶级”、“人权”、“平等”和“自由”成了导读重点论述的对象。在这一章里,作者不仅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联系起来,把蒙田与《法兰西组曲》的作者埃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联系在一起,还提到了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杜拉斯公爵夫人的短篇小说《欧丽卡》。此外,我们还读到了撰写《人权宣言》的背景、把修道院改造成先贤祠的经过,以及《红与黑》里的主人公于连走向毁灭的深层次原因。

《法语文学》颇具启发性和拓展性思维,通过《茫茫黑夜漫游》的导读,我们对塞利纳等一批“法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纳粹集中营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样的导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法语文学的发展脉络,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兰西在不同时期的民族特质。导读将法语作家置于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有助于我们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观照。第八章论述的是20世纪的法语文学,作者以“自我中心意识”为题,巧妙地把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串联到了一起。作者以加缪的《局外人》为起点,然后引入萨特、波伏瓦、贝克特、尤奈斯库、罗布—格里耶、布托尔、萨洛特和杜拉斯等一批先锋作家,思路自然、清晰、流畅。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些作家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荒诞感”和“虚无感”无处不在,生命哲学也就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这样的导读给人的感觉可能是,与其说萨特、加缪是文学家,倒不如说他们是哲学家。更有甚者,新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不仅主题荒诞,而且形式也荒诞。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消失了,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走到了极端,令读者云里雾里,甚至觉得进入了疯人院。但是,导读告诉我们,这正是荒诞派戏剧所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导读的最后一章论述的是近几十年的当代法国文学,但关注的核心则是“法语文学”。这一章是以疑问句“说法语的主人公无国界?”为题展开论述的,动机不言而喻,旨在更新我们对法语文学概念的认知。“法语文学”是一个新概念。“法国文学”指的是法国本土文学,而“法语国家文学”指的则是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魁北克地区、非洲法语国家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用法语进行的文学创作。显然,“法语文学”的概念要广得多,涵盖了移民到法国国内的外国作家,或移民到法国之外,但仍然用法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当然也包括世界上任何一个用法语写作的人。新概念的提出自然也引入了诸多新的研究视角,例如,罗格斯中心主义、殖民文化、种族主义、文化身份、文化多样性以及世界多极化等。

这部《法语文学》短小精悍,从中世纪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直至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勒·克莱齐奥,几乎无所不包,区区几万字,生动地表现了法语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