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法语文学(中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史诗:武功歌

尽管《狼人之诗》中的狼人绅士是位骑士,“短歌”却并没有专注于他人形时的所作所为。不过,骑士行为是该时期另外两种主要文体,武功歌小说的主人公的表征核心。在一个高度个人化的系统中,例如封建主义,主人公的功用和忠诚被反复考察。英雄们寻求机会去展现他们的聪慧和价值。最早、最伟大的武功歌是12世纪的《罗兰之歌》,作者已不可考。在武功歌中,首当其冲的是军事实力和对君主的忠诚。在同时代的小说(或罗曼史)中,骑士面临着在立下军功与虏获心爱的女人之间找到平衡的挑战,正如我们在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的《艾莱克与埃尼德》(约1170)中看到的那样。

《罗兰之歌》如同其他近120首幸存于世的武功歌(字面意思是“关于完成之事的歌”,从拉丁语res gestae而来)一样,写的是查理大帝(768至814年间的法兰克国王,800年加冕称帝)统治时期的事件,但它是在相关事件发生三百年之后才被撰写出来的。《罗兰之歌》讲述了法兰克军队从西班牙北部撤离时发生的一场战斗,当时英雄罗兰指挥的后卫部队留下殿后,罗兰被描述为查理大帝的侄子。详细情况,包括这层亲属关系,与现今对比利牛斯山脉中那场与“异教徒”和多神教撒拉逊人的小规模战斗的历史描述大相径庭(在那场成为《罗兰之歌》基础的历史性相遇中,敌人很有可能不是穆斯林)。

在《罗兰之歌》里,通过对战斗和伤亡的大量血腥描写、对事件的重复及公式化的描述性短语,一切都被夸大了。在一个纯粹的男性社会中,角色在战斗中表现出他们的英勇,他们在荆棘谷之战中肢解并杀死了大量的战士,但主人公的核心困境事实上是道德上的:是否要向主力部队求援,鉴于对战双方悬殊的兵力(二十比一),这是唯一合理的做法。尽管同伴奥利维耶不断敦促,但罗兰拒绝吹响他的号角“坳里风”向查理大帝求援。罗兰回答说:“但愿我的祖先不会因我而遭人指责/愿可爱的法兰西不会蒙受耻辱。”

荆棘谷之战后,查理大帝找到了罗兰的尸首,《法国大事记》,1460

这种英雄的、近乎超人的、不合常理的行为使得罗兰成为史诗中被歌颂的主体,并且值得,包括在史诗本身之中,成为皇帝和他的军队沉痛哀悼的对象。然而这种骄傲也是一种可怕的缺陷,导致了他两万名部下的死亡。这种困境的矛盾性通过奥利维耶在战斗过程中态度的转变而凸显。首先,当仍有求援的可能时,他敦促罗兰吹响“拗里风”,而当罗兰意识到失败在即时,奥利维耶转向相反的立场,说服前者不要向查理大帝救助,而应承担自己的罪责:“法兰西因你的失职而亡。”通过罗兰这个角色,佚名作者提出了在封建制度中被委以权力后的重任,在这里,生理上的强健、本领以及勇气是重要的,但对忠诚的要求、个人与集体的荣誉二者产生了相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