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1]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2],请一切逐客[3]。”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4]!昔穆公求士[5],西取由余于戎[6],东得百里奚于宛[7],迎蹇叔于宋[8],来丕豹、公孙支于晋[9]。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10],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1],举地千里[12],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3],拔三川之地[14],西并巴、蜀[15],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18],制鄢、郢[19],东据成皋之险[20],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1],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2]。昭王得范雎[23],废穰侯,逐华阳[24],强公室[25],杜私门[26],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7]!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8],疏士而不用[29],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30],有随、和之宝[31],垂明月之珠[32],服太阿之剑[33],乘纤离之马[34],建翠凤之旗[35],树灵鼍之鼓[36]。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37],而陛下说之,何也[38]?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9],不为玩好;郑、魏之女[40],不充后宫;而骏良[41],不实外厩[42];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43]。所以饰后宫,充下陈[44],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45],傅玑之珥[46],阿缟之衣[47],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48],佳冶窈窕[49],赵女不立于侧也[50]。夫击瓮叩缶[51],弹筝搏髀[52],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53],韶、虞、武、象者[54],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55],退弹筝而取韶、虞[56],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57]。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58]。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59],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60],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61],却宾客以业诸侯[6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6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64],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1] 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了一起著名的“郑国事件”:韩国因害怕秦国发兵进攻,借秦国大事修建之机,派出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建议秦王修一条分泾水东流入洛水,全长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称郑国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缓和对韩国的军事威胁。郑国的使命无疑带有间谍性质,事发之后,秦宗室贵族要求驱逐一切“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写了这篇有名的文章。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本文紧紧围绕着秦能否统一六国与客卿的关系这个战略问题展开讨论,批驳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观点。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对比鲜明,文辞清丽整饬,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
[2] 游间:游说离间。
[3] 逐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其他国人。
[4] 吏:这里指秦国的宗室大臣。议:商议,决定。逐客:驱逐客卿。客卿是当时各诸侯国授给外来士人的官职。窃:私下里。过:错。
[5] 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即秦穆公,名任好,秦始皇的十九代祖,春秋五霸之一。求士:收罗人才。
[6] 由余:其先祖为晋人,后逃亡入戎。秦穆公以礼招之,遂入秦,助穆公伐戎。
[7] 百里奚:本为虞大夫,虞亡被俘入晋。秦穆公知其贤,以五羊皮赎之于宛(今河南南阳),用为大夫,故称“五大夫”。后辅佐穆公成就了霸业。
[8] 蹇叔:百里奚好友。百里奚受知于秦而荐蹇叔,秦穆公使人厚币以迎于宋,任为上大夫。
[9] 丕豹: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因其父为晋惠公所杀,逃入秦。穆公任以为将。公孙支:又名子桑,曾游于晋,后归秦,任大夫,为穆公谋臣。
[10] 孝公(前361—前338在位):名渠梁,秦穆公的十四代孙。商鞅:卫国的公子,称为卫鞅,他因辅佐秦孝公变法有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又称商鞅。
[11] 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商鞅率领秦军战胜魏军,魏国割河西大片土地求和;商鞅战胜楚师事不详,《史记·楚世家》有“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的简略记载。获,俘获,战胜。师,军队。
[12] 举地:攻取土地。
[13] 惠王(前337—前311在位):即秦惠文王,孝公的儿子,名驷,即位后十四年,自称为王。张仪:魏国人,作秦相,是连横派代表人物。
[14] 拔:攻取。三川之地:指伊水、洛水和黄河共同流经的河南洛阳一带。秦惠文王时张仪建议取三川,到武王时甘茂完成了张仪的计划。
[15] 巴、蜀:战国时的两个小国,分别在今重庆、四川东北部和中部。秦攻占以后,在此处设置了巴郡、蜀郡。
[16] 上郡:今陕西榆林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原属魏国领地。公元前328年,魏国以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以求和。
[17] 汉中:指今陕西西南和湖北西北部地区。公元前312年,秦国攻占楚国汉中六百里土地,设置汉中郡。
[18] 包:兼并。九夷:指当时楚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
[19] 制:控制,收取。鄢(yān烟):楚国的古都,在今湖北宜城县。郢(yǐnɡ影):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县。
[20] 成皋:又名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北部,为古代军事重地。
[21] 散:瓦解,拆散。从:同“纵”,此指当时的赵、魏、韩、齐、楚、燕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合纵策略。
[22] 施(yì义):延续。
[23] 昭王:指秦昭襄王嬴稷。范雎:魏国人,秦相。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在统一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24] 穰(ránɡ瓤)侯:姓魏名冉,封于穰,故称穰侯。他是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华阳:指华阳君,他也是宣太后之弟,封于华阳,故称华阳君。穰侯、华阳都因宣太后的关系,在朝专政。公元前266年,昭王采用范雎的建议,将两人驱逐出关。
[25] 公室:王室。
[26] 杜:杜绝。私门:指贵族豪门。
[27] 负:辜负。
[28] 向使:假使。却:拒绝。内:通“纳”,接纳。
[29] 疏士:疏远士人。
[30] 致:得到。昆山:昆仑山,以产玉而驰名。
[31] 有:占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都是稀世珍宝。
[32] 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33] 服:佩带。太阿(ē)之剑:相传是吴国著名的铸剑匠干将与欧冶子所铸造的名剑。
[34] 纤离:古骏马名。
[35] 建:竖立。翠凤之旗:指装饰有翠羽和凤形图案的旗。
[36] 树:架起。灵鼍(tuó驮):一种长寿的爬虫类动物,似鳄鱼,又称扬子鳄,俗名猪婆龙。其皮可用以制鼓,声音宏大。
[37] 生:产。
[38] 说:同“悦”,喜爱。
[39] 犀象之器: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
[40] 郑、魏:皆古国名,在今河南境内。其地多美女。
[41] 骏良:指好马。(jué tí决题):良马名。
[42] 实:充实,充满。厩(jiù就):马房。
[43] 丹青:即丹砂、靛青之类可用作绘画的颜料。产于西蜀。采:指彩色,颜料。
[44] 下陈:后列。指阶下歌舞的美女。
[45] 宛(yuān渊)珠之簪:镶嵌有宛珠的簪子。宛珠,宛地所产的珠子。
[46] 傅:通“附”,缀。玑(jī鸡):不圆的珠子。珥(ěr耳):妇女的耳饰。
[47] 阿缟(ɡǎo搞)之衣:用东阿所产的绢制成的衣裳。阿,齐国东阿(在今山东东阿)。缟,白色生绢。
[48] 随俗雅化:追逐社会风尚,改变服饰,打扮得很标致。雅,雅致,标致。化,变化,改变。
[49] 冶:妖冶,艳丽。窈窕:美好的样子。
[50] 赵:古国名,在今河北境内。以出美女而著名。
[51] 瓮、缶(fǒu否):皆为日用陶器。秦国用作打击乐器。故秦声质朴粗犷。叩:叩击。
[52] 搏:拍击。髀(bì毙):大腿。
[53] 郑、卫:指郑、卫之地的音乐。桑间:地名,是卫国男女欢会歌唱的地方。此指该地流行的音乐。
[54] 韶、虞:相传是舜时的音乐。武、象: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乐曲称武,乐舞称象。武象是表演作战的乐舞曲。
[55] 就:取。
[56] 退:摈弃。
[57] 适:适宜。观:观赏。
[58] 跨:占有,据有,指统一。海内:全国。制:制服。术:办法,途径,策略。
[59] 太山:即泰山。让:舍弃。
[60] 择:挑选,有所舍弃。细流:小溪流水。
[61] 黔首:百姓。资:资助。
[62] 业诸侯:使诸侯成就事业。
[63] 藉:借给。赍(jī击):给与。
[64] 仇:指敌国。益仇:对仇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