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20世纪90年代末我曾与岳麓书社合作,影印了四种近代期刊:《努力周报》、《现代评论》、《独立评论》、《观察》。原意是想为自己的研究和所带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打下一个文献基础。殊不料这批期刊影印出版以后,很快就被学界同行所抢购,大家纷纷以之为主题,或做博士论文选题,或做课题研究。轮到我自己带博士生时,反而只好另寻他题。2002年秋友良进校后,与我商量博士论文选题,开始我鼓励他研究《现代评论》,后来几经调查、酌量,友良将眼光转向《太平洋》杂志(1917~1925)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我也感觉这是一块更有待开垦的荒地,遂同意了他这一颇具眼力的选题。
刚好北大图书馆收藏了一套完整的《太平洋》杂志,这为友良的研究自然提供了便利。过去人们研究五四时期的刊物或思想动态,往往将目光聚焦在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报刊,如《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建设》、《少年中国》、《东方杂志》、《时事新报》、《晨报》等,而对散落在各地、影响力次一级的报刊,相对欠缺研究,有的甚至可能没有进入研究视野,《太平洋》杂志即属于这样一个刊物。
《太平洋》杂志在五四时期其实是一份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刊物。它之所以长期被“遮蔽”,原因固然不一而足。究其根源,可能是与后来占主流的革命话语排斥有关。《太平洋》的主要撰稿人李剑农、杨端六、周鲠生、皮皓白、钱天任、吴稚晖、彭一湖、向复庵、朱东润、王世杰、李四光、丁燮林、陈西滢等均为留英学生,在人数上他们不敌留美、留日学生,自然在学术研究中也是较少被注意的一个群体。一般来说,留学生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比起本土学人要有更广泛、深入的了解,对国际形势有更为准确的判断。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是他们的长处。最近十余年来,人们渐渐重视对中国近代留学生史这一课题的研究,这与中国日益扩大、深化的改革开放形势和持续不断的留学生浪潮的大背景密切相联。
英国从18世纪进入工业化时代,到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步入鼎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举世瞩目的“日不落”帝国。两次鸦片战争,英国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被强行拉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中国之命运受到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列强之宰制。1872年清朝选派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从此中国知识人开始真正自觉地步入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1877年清朝又派遣第二批留学生赴英、法留学,在这批留学生中,产生了像严复这样对维新运动和启蒙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学子。赴英留学由于路途遥远、学费昂贵,比起在其他欧美国家留学成本自然要高,故留英学生除非有官费资助,否则其家庭背景和经济背景要相对较好。留英学人是近代留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群。他们对西方社会的观察、对世界情势的把握、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英国经验”的影响或某种程度上带有“英国元素”。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留学生史和近代思想史应该注意的地方。
友良这本著作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展现了新的亮点:一是发掘留英学生的社会政治思想。现今研究留英学生多为关注留英教育史,对留英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研究相对不足。友良此著从追溯“甲寅派”的政治思想背景入手,论述了甲寅派面向英国的政治主张——内阁制和比较温和的“调和立国论”,然后评述与甲寅派一脉相承的《太平洋》同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太平洋》同人对国家统一的主张——联省自治。从而比较系统地展现了留英学生独特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改造国家方案。二是从报刊史研究的角度,它提醒人们发掘五四时期非核心的刊物,注意它们的思想言论动向。《太平洋》杂志虽非居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地位,但在五四前后数以百计新出现的刊物中,其作者群体、办刊宗旨和思想内容可谓独树一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留英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倾向和他们的政治主张。过去人们对五四时期的非核心刊物的研究相对不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的发掘,友良的这一研究展示了《太平洋》杂志丰富的思想内容,实有弥补薄弱环节之用。三是力图表现《太平洋》杂志同人的国际观,大大拓展了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国际视野。友良此著专辟“国际篇”讨论《太平洋》与欧战后期的世界浪潮、远东变局与《太平洋》的对外主张、《太平洋》与国际主义、思想资源及对国际联盟的认识,从而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国际观、五四运动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作了富有深度的揭示。总之,此著通过评介《太平洋》的思想言论,对这份重要而又缺乏论述的刊物作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从一个侧面充实了留英学生史、五四运动史和民初报刊史研究。
友良此著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扩充而成的。他是我指导的博士生中第五位出版博士论文的。每当看到自己曾经指导过的博士生出版他们的著作,心里总会有一种收获的愉悦,这与目送他们毕业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似有所区别。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任教,只是意味着跨入了学术殿堂。真正要在学术事业上建功立业,还需持续不懈地努力,我希望友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把握机遇,在学业上再创新绩,把自己锻造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欧阳哲生
2013年10月19日于海淀水木清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