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部崛起之路与经济南引擎[1]
一 中部崛起必须是多极带动
由于城市是人才资源的集中地和先进产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发展必须由中心城市带动。
中部如何崛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单中心”与“多中心”之争。主张单极带动者认为,武汉历史上就是“九省通衡”,是中国的第四大商埠,武汉则应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带动中部崛起的龙头。主张多极带动者认为,武汉在历史上的区位优势,即中部数省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集散地,是依托水运为主的交通条件而形成的,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优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者说已成为历史。毫无疑问,目前,武汉仍然是中部人口规模最大、工业发展基础最好、科教优势最突出的超级大城市。但是,它的资本积累和产业积累还远远未能达到“外溢”辐射带动数省区发展的程度,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其聚集力仍然会大于辐射力。郑州也在争中部崛起的龙头地位,但从其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力而言,较多的弱于武汉,更是无能为力。
目前,在中部区域已有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中心城市,其中较具区域经济核心实力、潜力和前景的主要有武汉城市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但这三个城市群或城市带各自扮演的角色和辐射范围又有所不同。因为在中部地区这一广阔区域内,各省实际分属的经济区域就有所不同。其河南、山西处在黄河中游或陇海经济带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处在长江经济带上,同时河南、湖北、湖南又处在京广经济带上。这三大经济带由“双十”结构联系在一起,但它们分受不同的沿海经济中心的吸引,在我国东、西部之间的传递作用也有不同。因此,中部崛起必须发挥多核、多支点的带动作用,在发展和发挥三大城市群极核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和山西省会城市太原等战略支撑点的功能和地区中心作用。并且随着中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到2020年将会沿着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等纵向交通主轴线,逐渐形成郑(州)—武(汉)—长(株潭)京广城市经济带,成为中部崛起和中东西联动发展的脊梁。
二 中部崛起必然要走由分到合、分中有合的发展路径
中部不可能如长三角或珠三角那样“结块”而起。这是由于以下几点。
第一,国家区域倾斜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东到西,由南转北,由于中部“居中”的区位,这些倾斜政策虽然不是直接惠及中部区域,但从总体上说会对中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部分地延伸至中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如农业发展上给予政策支持,但不会再给予区域性的特殊政策。
第二,中部省区大多在资源禀赋上相似,产业要素雷同,差异性小,互补性差,而互补正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不能实现互补,就不能产生共赢,政府也就缺乏推动区域合作的动力。
第三,中部缺少一个能够带动数省区加快发展的大都市及比较发达的城市密集的核心区。
第四,中部省区不仅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辐射力不强,且城镇体系发育很不健全,城市间被大片落后的农村经济相隔离,经济社会联系较弱,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因此形成区域性统一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体系尚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地区之间争夺短缺的要素如引资,争抢同类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大于合作,以邻为壑的现象严重,地区之间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过高,它严重地制约中部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见中部崛起要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走由分到合、分中有合,由外源为第一推动力到内外源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中部独特的区位优势就在于它的“居中”。由于“居中”,它的发展既可以“借南”,也可以“借北”,既可以“借东”,又可以“借西”,回旋的余地很大,这是中部省区的一大崛起优势。如湖南既属于长江流域,但也属于珠江流域,是两江流域的重合省区,与广东地域相接、山水相连,可以充分“借南”,融入泛珠三角,也就是“借南而起”。1999~2003年,湘粤实施协作项目267项,到位资金227亿元,占同期湖南全省实际引资总额的34%。广东吸纳湖南转移的劳动力400万人,每年到湖南休闲、度假、旅游的也达300多万人。2004年7月,在广州召开的首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上”,湖南签约项目39个,引进资金总额为309.2亿元。这种区域性合作将会对湖南的崛起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江西省正在充分利用其中部偏东南的地缘优势,把承东融南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03年夏提出了“接轨长株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还就对接珠三角提出了“赣南先行,企业为主,产业对接,错位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中部几省来说江西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差,但发展的态势很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10.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为21%,在全国排第10位。特别是省会城市南昌正在全方位利用其东联“长三角”、南通“珠三角”、紧临“闽东南三角”的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实施“对接长株闽”战略的过程中提出和具体实施以“南昌制造”为“推进器”的开放型经济崛起战略,围绕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信誉最好、回报最快”的投资品牌,创新优异的综合环境。2003年南昌实际利用外资达5.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36亿元,分别增长52%和14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2%。增速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茅,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首。
中部的北部与大北京地区相毗邻的山西省,2004年在国家发改委提议下各方达成的“廊坊共识”的框架下,已纳入环渤海经济圈。与江浙相邻的安徽省已在实施融入“长三角”、带动“大皖江”的战略,并力图通过建设以制造业为主体的“马芜铜安经济圈”,成为与“长三角”一体的密集的制造业经济带和城市带,“借东而起”。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利用郑州市居亚欧大陆桥发展轴与京广发展轴交通枢纽的居中优势,已开始构筑以郑州市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8+1”的“中原城市群隆起经济带”,以连云港为出海口,自立门户。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中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大武汉发出了“武汉在哪里”的感叹,深有被孤立之感。湖北怎么办?大武汉怎么办?2002年,湖北、武汉放弃了寄希望于以大武汉为中心带动中部“结块而起”的战略构想,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正确选择,建立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1”的武汉城市经济圈,构筑中部核心区,带动湖北崛起,并逐步扩大对周边省区的影响。中部省区已走上了一条具有“居中”特点的因省制宜分散、分步崛起之路。这是符合中部区情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转移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但是,中部各省毕竟共处于一个大的区域,在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和现实均有较密切的联系,面临相同或近似的发展问题,因此,必须有分有合,寻找互补的空间,形成和充分发挥共同的区位优势,并逐步由分到合,形成区内外双向互动的机制,走竞合多赢的路子。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的战略腹地,其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居中”区位优势,已经形成了全国的交通中心优势,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并相应地形成我国的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重要枢纽,这种共同的区位优势,就为中部省区相互间的协作发展,凸显中部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取得共赢的效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现实基础。因此,中部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应从进一步完善区域的交通枢纽和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入手。一是要大力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省区之间的通道和节点枢纽,使之不仅更加有利于中部各省区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更加有利于全国东、中、西之间的交流沟通。二是凭借“居中”全国的交通核心枢纽地位和便捷通达的运输条件,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新兴的物流产业,统筹建设好中部省区的市场中心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商贸服务的协调运作机制与合作机制,彻底消除相互之间的市场璧垒,发展大流通。设有中部统一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也就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 长株潭暨“一点一线”是中部崛起的经济南引擎
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由于提出较早,进展较快,已被人们熟知,但长株潭暨“一点一线”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
湖南没有一个区域级的大都市,但有一个长株潭城市群,三市之间不仅距离近(长沙到株潭时距为30分钟,株潭之间时距只有15分钟),而且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实际上是一个独特的城市综合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三市联合打造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经济中心,即区域级的经济大都市,与武汉、重庆等相对应。不仅湖南的崛起需要一个这样的经济大都市,在武汉以南、广州以北、上海以西、重庆以东这一广大区域空间里也缺少,也就是需要形成一个这样的经济大都市。
表1 2003年中部六省区经济核心主要经济指标
表2 2003年中部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
续表
湖南的“一点一线”,即以纵贯湖南全境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湘江以及正在修建的武广快速客运等交通主轴线为依托,分布的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等6市,还有布局在各大城市之间的34个中小城市为一线,以长株潭为核心构筑一个城市密集带和产业密集带。2004年沿线6市的GDP总量达3420.28亿元,占湖南全省总量的60.94%,较2000年,年均增长13.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37.5%,比湖南省的平均水平高出3.9个百分点。以上述交通主轴线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带已显雏形,它可以同正在形成的武汉城市经济圈和中原城市群等城市密集区或城市带相对应。
如果说武汉或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中部崛起的中引擎,郑州或中原城市群是北引擎,那么,长株潭或湖南的“一点一线”则是中部崛起的南引擎。其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方面。
1.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发达
“一点一线”地区位于我国京广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处南部,北枕长江,南邻粤港澳,既是中部内陆腹地通向两广等南沿海地区的枢纽地带,又是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特大中心城市交汇的中心区域。目前,珠三角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日趋紧张,内部扩张空间很受局限,其资本、技术以及产业急需向内地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点一线”地区与同处一线的武汉城市经济圈和中原城市群相比,更靠近华南经济圈,在承接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及产业的梯度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一点一线”地区交通十分发达,现有京广、浙赣、湘黔、湘桂、长石5条铁路和京珠、上瑞、长常、衡昆4条高速公路,以及106、107、320等多条国道干线纵横贯通,湘江流域连接南北,黄花国标机场已开通35条航线,岳阳城陵矶两个5000吨级码头经长江上可至成渝经济区,下可直达长三角大都市带,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体,水运、航空、管道等共同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为“一点一线”地区连南接北、通江达海,成为中部省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的交通运输枢纽基础。
2.起步早、整合力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南就提出将长株潭三市经济发展联结在一起,构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建立长株潭经济区。到20世纪90年代又进一步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一点一线”开发战略,走过了二十多年历程。目前,“一点一线”已成为湖南的优势发展带,其核心长株潭正进一步由“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规划起步,进入城市群区域总体规划全面实施的快速推进阶段,三市产业发展“错位”明显,群体效应较强,基本实现了成为“一点一线”地区及全省的核心增长极的目标。
从中部其他城市群发展情况比较看,最早提出武汉城市群的是2002年,目前武汉城市经济圈的9个城市中仅武汉一城独大,缺乏第二层次的城市配套,周边8市除黄石外基本上是二三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城市圈体系断层明显,衔接配套能力弱。“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是2003年提出的,规划设想中的中原城市群体系虽比较大,但其核心城市郑州规模不大、首位度偏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主要问题还在于城市群的区域范围界定过宽,以郑州为中心达500千米,各城市之间融合发展的可操作性难度很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整体而言,很可能限于概念性或计划性的城市群。此外,虽然“昌九工业走廊”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发展态势较好,但由于南昌和九江之间的距离太远,中间没有大城市接力支撑,至今尚未形成较强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功能作用。与“一点一线”及长株潭一体化蓬勃发展的情况相比,中部其他的城市群,目前除了在交通建设上成效明显外,实质性建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正因为如此,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查结果认定,长株潭地区是湘鄂赣三省区域内最具有发展爆发力的。
3.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能较大
近年来,“一点一线”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经济总量来看,2003年GDP达到2845.18亿元,增长速度为11.9%。由表2可见,“一点一线”地区GDP总量虽低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及中原城市群,但GDP占全省的比重排名第一,并且GDP增长速度比武汉城市经济圈要高1.2个百分点。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一点一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3.79亿元,也高于武汉城市经济圈,且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也比其他几个城市群明显要高。这说明“一点一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能和较好的发展态势。从市场繁荣程度来看,自古长沙、衡阳、岳阳等就是江南商业重镇,商贸传统底蕴深厚、市场繁荣,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从表2中也可看出,“一点一线”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都比中部其他城市群要高。
4.南靠北接、联结四方
(1)“一点一线”的长株潭是湖南的经济核心,也是长江中游经济区增长的“双核”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株潭一体化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效显著,其影响和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2003年,长株潭实现GDP 1580.27亿元,占湖南全省比重达34.1%,较上年增长12.8%,比“一点一线”地区和全省分别高出0.9个和2.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511.84亿元,占全省的36.2%,增长16.1%,比“一点一线”地区和全省分别高出0.5个和3.5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6.7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2.3%,增长24.3%,比“一点一线”地区和全省分别高出2.5个和8.1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4.48亿美元和7.0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76.23%和39.3%,等等。通过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可见,长株潭主要经济指标占湖南全省的份额,除地方财政收入之外其他均超过 1/3,各项指标的增幅也都要高于“一点一线”地区和全省的水平,说明长株潭已成为“一线”地区和全省的经济核心,是湖南发展的龙头。
同时,长株潭也是长江中游经济区增长的“双核”之一。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江河,流经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区构成了长江中游经济区。由表3可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的省域经济核心,目前在长江中游经济区的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与湖北的武汉大体相当。其中,仅GDP总量、工业总产值及对外经济稍弱于武汉,但GDP增长速度、地区财政收入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长株潭均高于武汉。因此,未来长江中游经济区必将是以武汉和长株潭为双核增长极,以南昌及合肥为双支点的模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表3 2003年长江中游经济区四省区核心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
(2)“一点一线”的岳阳是湖南与长江沿岸经济带的连接点和北出海口。
岳阳北靠长江,南接长沙,是湖南唯一的临江口岸城市,是一个资源丰富、区位优越、风景优美的地方。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四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四水”(湘、资、沅、澧)的多元交汇点,与武汉隔江相望,同处于长江水道与京广干线交汇的“金十字架”上,是我国南北交流、承东启西的重要水陆枢纽。
(3)“一点一线”的衡阳是湖南内地连接南方沿海区域两条出海通道的中转点。
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古城、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扼两广,锁吴荆”,有京广、湘桂铁路在此分叉,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吉衡铁路建成后,东与京九、赣龙铁路相连,西与京广、衡南、株贵、怀渝铁路相接,成为沟通“两线”(京九线和京广线)、连接“两南”(东南和西南)铁路大通道的中转地,往东南可通往广州、深圳和香港,往西南则通达南宁、北海和东盟。这种便利的湘南水陆运输中心和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加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了湖南内地连接东南、西南出海通道及“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力支点。
(4)“一点一线”的郴州是湖南与大珠三角的连接点和桥头堡。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紧临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和南沿海开放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等干线纵贯南北,106国道和郴(州)茶(陵)、郴(州)道(县)等公路横跨东西,既是扼江西赣州转往广西桂林之要冲,又是中部内陆腹地连接粤港澳的必经之地,是湘南、赣南、粤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要地。
综上所述,湖南的长株潭暨“一点一线”地区现已基本具备了成为中部区域性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基本条件,并具有南靠北接、联结四方的区位优势,其相对优势和有利的发展条件,使之具有成为我国中部区域和长江中游经济区“南引擎”的现实基础。
[1] 2005年11月“中国生产力第十三届年会”和“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