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希在其《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一文中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并作了如下总结:“多元文化主义具有多种功用,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1]这一概括虽过于细化,但却较为全面。总的来说,多元文化主义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

由于多元文化主义首先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并走向流行,因此它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由于传统知识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背景下构建而成的,因此它难以真正实现客观和中立,总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左右和影响,而当今世界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传统就是建立在“欧洲中心主义”(Europocentrism)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以传播知识、探索真理为职责的教育,应该首先改变教育中的文化歧视现象,赋予非欧洲文化、非主流文化以平等地位。由此,上世纪70年代,实施“多元文化的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设置“多元文化的课程”(multicultural curriculum)开始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认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的历史根源,建立新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尊重其他文化传统,消除种族偏见。

1988年春,美国斯坦福大学取消了以西方古典作品为内容的“西方文化”必修课,代之以讲授非欧洲文化及文学作品的“文化—观念—价值”课。[2]这一课程改革成为多元文化主义进入美国主流教育领域的标志,课程改革之风随即席卷美国高校。随之而来的是招生和教师招聘制度改革,即通过在招生和教师招聘过程中为少数民族及妇女预留一定配额,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更广泛地接受教育,同时让更多的少数族裔知识分子和女性进入教育领域,以促进少数族裔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此外,双语教学也作为一种促进族群认同的手段,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项内容,并逐渐在一些国家、地区制度化。与此同时,一些强调少数民族和妇女研究的学科如非裔美国人研究(African American Studies)、印第安人研究(Native American Studies)、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等逐渐兴起,一种注重研究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历史、强调历史经验“多元性”的新的历史观也逐渐形成。

当以上关于教育的讨论展开之后,形容词“多元文化的”逐渐由一个描述性的词汇演化为具有政治和哲学意义的名词性术语“多元文化主义”,其核心是推翻“欧洲中心主义”在教育和文化中的统治地位,建立新的知识话语体系。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以种族和文化的自觉为鲜明特点的“差异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风靡一时,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发展为一种在意识形态层面展开的、文化“他者”发掘自身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寻求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实践。

“差异文化政治”的显著特点是“以多样性、多元性和异质性之名抛弃单一和同质;依据具体、特别和特殊拒斥抽象、一般和普遍;通过突出偶然性、临时性、可变性、试验性、转换性和变化性实行历史化、语境化和多元化”[3]。具体体现为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各少数群体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差异性的发掘和建构,而这种差异性即该少数群体内部成员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这一族群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对个人来说,意味着自我确证的形式,在某一社会背景中,它意味着对某一民族和种族的归属感”[4]。各少数群体在强调这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群体斗争的形式向所谓的共同文化、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发起挑战,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差异政治又被叫做“认同政治”或“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5],它所要求的平等不是同化主义的“等同”,而是文化差异之间的平等。

通过推进差异文化政治,各少数群体在争取平等和解决社会不公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并共同促成多元文化主义切实转换为种种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加拿大早在1971年已正式宣布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把它列入法律条文。澳大利亚也于1979年正式宣布实行以民族平等原则为基础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主义虽然并没有成为国家的一种根本性政策,但仍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引发的各项改革外,多元文化主义还直接促成了“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政策的产生。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大量涉嫌种族、性别等歧视的词语被禁用,代之以新词。此外,要求正面刻画少数民族的形象、包容和尊重包括同性恋在内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当对文化差异的强调扩展到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就发展为一种后殖民背景下的文化批评理论,成为居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民族捍卫自己文化身份的思想武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日益明显,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和压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关注和批判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等各种反权威话语一起,向全球化发起了凌厉的攻击。它们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一直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建立起了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霸权。当它向全世界扩张的同时,也就将其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扩展到世界范围。由此,越来越多的异质文化尤其是弱势文化被纳入一个普遍的西方模式之中,在丧失独特性的同时走向衰落。这一文化同质化的过程是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殖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掠夺剥削、政治上的奴役压迫、军事上的殖民侵伐,而且是一种压迫性的文化生产、一种不平等的文化表象关系,以及一种体制化的话语霸权。而这一点正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批判盲点。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西方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的潜在危险,而多元文化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全球文化的“非殖民化”,其关键是将批判视点从经济的不平等转移到文化的不平等,提倡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间的平等互进,打破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反抗,是弱势文化群体争取自己的文化地位、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的理论、政治和文化诉求。以上因素使我们很难给予多元文化主义一个明确的定义。

[1]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 《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第51—52页。

[2] Amy Gutmann, ed.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p.13, “Introduction”.

[3] 〔美〕科内尔·韦斯特:《新的差异文化政治》,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

[4] 〔美〕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第298页。

[5] Charles Taylor,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Amy Gutmann, ed.M ulti 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bid., p.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