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之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花枯香犹存——马林帆老师与《谷口春秋》

成存义

清明节时近,翻出谷口古镇王桥东街村老年人协会创办的2016年7月1日第五期刊物,刊头题书的“谷口春秋”四字,苍劲有力,风骨入髓,刚中见柔,妙法合度。观字思人,我又想起了马林帆老师!

《谷口春秋》刊头,是我忘年之交的中国作协原会员、诗歌学会原理事,陕西省作协原理事,咸阳市作协原副主席、名誉主席,蜚声诗坛的已故诗文大师马林帆先生所题。先生是文化名人,又是书法家,他能为谷口草根刊物书名并撰文,实属《谷口春秋》之大幸,这与先生和故土家山难解之情,叶落归根之心根脉相通。

反复观看先生所题刊头、赠词及撰文,看文如斯,难禁心酸眼湿……我少时受父辈文化知识熏陶,痴情酷爱文学,怎奈政治年代学业受阻,务农回乡,但只要有空就看书学习。20世纪80年代,就闻泾阳县诗、文、美、音方面在文坛有影响的马林帆先生,虽闻其名,无缘交识。首次与马林帆先生见面是泾阳县文联成立,先生在主席台就座时。此后数年自己四处奔波养家生计,再未和马老师见过面。可此时段的马林帆老师,已是省内外的诗人、作家、书法评论家等艺术全才,并创作成果颇丰,声名影响俱佳。虽与先生未曾交往,但县内文朋诗友转送先生文作诗著逐一无缺。闲暇抽空用心品读先生大作,咀嚼咂摸字句,标注圈点,受益匪浅,我深感先生大作主题鲜、立意深、品位高、文笔畅,真可谓文学大师也!

2013年初春,谷口一帮喜诗爱文的村夫相聚,为弘扬家乡文化,挖掘谷口人文历史,成立了“泾河清水湾诗社”,随后又自己筹资创办印刷了《清水湾诗文》刊物。诗社成员多来自农村,吟诗多为顺口溜,撰文也不尽文意。因此缘由,上县找已退居文坛的谷口乡党马林帆老师。马老百忙中热情接待,当了解到乡党来意时,他爽快答应指点,并询问刊物主题内容和宗旨,耐心讲解写作粗浅知识。

我当时是刊物责任编辑,有幸多次去先生雅居拜望,聆听先生教诲,每期刊物组稿、编排、印刷均照先生指点进行,出刊后先送马老阅览。先生看到家乡历史纪实时,动情地说:两千多年来,泾阳可歌可泣之历史大多在泾阳西乡;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凿泾引水遗迹遍布,历史上泾阳皮、麻、茶经济支柱产业“皮草作坊”都在谷口,“东刘西孟社树姚,王桥头的一撮毛”等商贾云集;明代有吕应祥、吕楠、郭孚等官家富户;辛亥革命三杰高季维、高又明、柏筱余。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二支队,游击队队长苗稼祥,解放战争时期的李润诚和九娘庙地下党支部;“文化大革命”后,国家首批中科院院士高鸿等志士贤达;明清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几千年农耕文化等历史多在谷口。马老谈及谷口这些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激情荡漾无一漏缺。他谈起一帮草民无偿为社会挖掘历史记述古今时很激动,赞赏这种精神并感叹:“当今经济浪潮汹涌,难有你们这帮人执着、痴心干不领薪水烧钱的‘文行’。”可他退休后,专著数百万字又是怎样一种境界呢?

这几年,《谷口春秋》在马老的指点下,草根刊物深受农村群众读者喜爱,文化兴邦在谷口成为时尚。《清水湾诗社》《谷口春秋》自筹资金,自编自排;“足为世范李仪祉”“泾河文化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共同为谷口历史文化高歌。

去年春节后,马老看到《谷口春秋》每期除刊载东街村及老年工作外,还刊登谷口民俗、饮食文化、关心下一代、善孝文化等接地气、好看易懂和有哲理性文章,很是高兴,特意为刊物撰写了一篇2500字的文章,歌颂于右任、杨虎城、朱庆澜三位将军兴水富民功德,插图是1935年省主席杨虎城,为时任民国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朱庆澜先生,资助修“泾惠渠”立下殊功,书撰命名“朱子桥”功德石刻照片。文章一经刊发,谷口乡党才知晓“朱子桥”和三位将军的故事,了解了民国十八年灾期修渠之苦艰。就在当时先生患眼疾读写困难时,还为《谷口春秋》刊物亲书刊头,并为刊物赠词:“谷口文化,源远流长。”足见他对故乡的眷恋,对乡土文化的热衷偏爱。

先生忧国忧民忧历史失落,这种文化传承精神,可敬可亲值得学习。先生执着的文化理念,更值得弘扬。谷口文化在先生的期盼与鼓舞下,更加灿烂绚丽。先生虽逝,风骨犹在,嵯峨山麓,故园长眠!

时值清明寒食祭日,我与先生之交,仅文思敬挽:人去情意在,花枯香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