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与理论热点面对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篇 时政热点面对面

专题一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时政·词典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得通俗点:想必大家都了解“需求侧”,就是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热点背景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本次会议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三、高层声音

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6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四、政策·举措

供给侧改革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比如采取供给学派所强调的减税等措施,但重点还是在微观层面,通过实质性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具体地说,优先和重点的改革领域包括如下几项。

第一,对减产能要采取果断管用办法,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理想办法是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但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尤其对国企占主导地位的重化工业领域,市场机制作用有限。可考虑由国家层面确定减产能总量,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同时允许配额交易,这样优势企业可以不减,还可以去买劣势企业配额。同时在解决“人”和“债”问题上出台得力政策,如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入社保基金,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对相关银行坏账允许核销等。同时要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的兼并重组。

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既要“放小”,更要“放大”,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的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引入新的投资者,鼓励和加强竞争。有的领域,表面上看投资已经不少了,如果放宽准入,还有降低成本、提供效率的很大空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真正提高效率的投资。

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但重点不在现有的大城市,而在大城市之间。要把以往孤岛型城市转变为网络型城市,进一步拓展城市带、城市圈,在大城市之间带动大量小城镇发展,推动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带动人口居住和产业布局的再配置,由此将可引出可观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机会。农民要进城,城里的人员、资金等也有到小城镇和下乡的意愿,要下决心打破城乡间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交易、优化配置的诸多不合理体制和政策限制。农民所拥有的资产只有的确权的基础上允许流动、允许交易,价值才能充分显现,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维护。

第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尽管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服务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推动制造业由粗放经营转向精致生产,倡导“工匠精神”,把活做精做细,提高附加价值比重,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借鉴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全面实行加速折旧政策,此举相当于向企业减税,同时起到促进设备更新、扩大投资需求的多种效应。

第五,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培育创新环境。与模仿为主的发展相比,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必须通过市场上的大量试错,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政府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做产业规划,但创新从本质上说是很难规划的,最重要的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稳定企业家、科研人员的预期,排除泡沫经济的扰乱,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要把培育创新环境与地方竞争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若干个有吸引力、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以上重点领域改革,集中于要素市场,这将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过剩产能、低效无效要素要出去,有竞争力的、创新的要素要进来,通过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解放、流动和优化配置,攻占经济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的低效率洼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新格局。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转型,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相当复杂,在特定增长状态下,存在中一个最优结合点。上面的分析表明,存在严重过剩产能的较高增长速度,将会降低企业利润,这就存在着稳增长与稳效益的矛盾。只要企业盈利处在一个正常或改进的状态,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就不会成为很大问题。也可以说,与企业好的盈利状态相对应的速度就是一个合理的、好的速度。我们曾经提出过“企业可盈利、就业可充分、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其中核心是企业可盈利,这一条好了,其他几条才有保障。供给侧改革是否深入并取得成效,企业盈利水平将是一个关键的度量指标。

五、媒体视角

人民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和国家驾驭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标志性改革,这项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红线贯穿到全年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汇集改革力量力挺结构性改革,聚焦发展难题,精准发出结构性改革之力,统筹协调制度政策资源,聚合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为“十三五”顺利开局、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第一场硬仗。

(一)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胜利的行动指南,也是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遵循。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要善于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创新行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持续的改革开放,持续的经济建设,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标志性的改革发展成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一个大台阶。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也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导致社会再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无法绕过的历史关口。发展问题需要改革办法解决。这已是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济发展原理和重要的方法论。如果不能抓住时机改革创新,就容易让问题积重难返,就可能把经济问题发酵成为社会稳定乃至于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的重心从过去的政策刺激需求、要素驱动增长、环境生态成本忽略不计转向把握、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框架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整合统筹协调发展的资源,重构提升绿色发展的承载力,努力拓展开放发展的崭新空间,增强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公平正义力量,不断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主体的创造力。

(二)全力依靠“五大政策支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明确指出,2016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应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领域改革的集中体现,是重塑生产力体系的深刻革命,需要政策的互动与积极策应。

一要强化宏观政策稳定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环境。通过推动财税政策持续加大向供给侧减税让利的倾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有效投资,保障政府有能力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增速换挡、动力转换、资源配错纠正等方面不断深化。稳定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打通供给侧生产经营组织投融资体制割裂的运转渠道,使充足的流动性、较为经济的融资成本、适度的直接融资规模、优化的信贷结构和主动的汇率生成机制,促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经济主体资金链紧密、债务链可分离、资本利益链融合。

二要强化产业政策准确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操作空间,形成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新工作格局。要把培育发展新动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新竞争力、促进新经济、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在农业方面,围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副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目标,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业方面,围绕《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业方面,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做大做强旅游、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等目标,强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服务业的迭代创新,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要强化微观政策灵活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发展难题。要从做活企业和挖掘消费者购买潜力的两端同时发力,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平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进入、竞争和退出,保持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市场竞争状态均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主动,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四要强化改革政策实在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责任主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地生根,必须用政策方式固定改革程序,搞好顶层设计。必须用政策举措链接上下左右改革责任主体力量,做到政策评估直奔责任主体,政策落地凸显责任主体,政策损失问责责任主体。同时,要充分调动基层和群众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试错容错纠错机制,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五要强化社会政策托底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社会基础。要把结构性改革与发展阶段、群众承受力、社会接纳能力有机结合,守住民生底线,确保人民群众接受改革任务,经受改革考验,承受改革压力,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帕累托最优。

(三)着力落实“五大工作任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要闯关过坎。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要妥善处理社会稳定与推进结构性改革关系,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但必须对“僵死企业”做彻底的外科手术,通过深度市场出清,实现产业市场竞争结构的优胜劣汰。

二是房地产去库存要打开两个通道。房地产去库存已经成为国家任务。要突出市场、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多体联动互动,实现人口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实行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公租房范围、鼓励住房租赁业发展、推动房地产企业优化重组和取消过时的限定性政策等,实行住房供求两端共同发力,加速商品住房库存量消减,稳定房地产市场、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预期。

三是去杠杆化要主动稳妥。去杠杆化目的是以短期阵痛谋求长远健康。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的办法,以可管控方式和有效的工作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通过化解过剩产能释放一块债务风险,支持产业重组形成新产能抵消一块债务风险,深化国企改革促进绩效改善剥离一块债务风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杠杆化比率规避一块债务风险,规范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融合的PPP模式转换一块债务风险。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地区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企业降成本要实现六个突破。降低成本是搞活企业的一剂良方。越是经济下行越要推出“组合拳”方式,优化企业搞活做大新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降成本方式,就是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提供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环境诸多层面的降低成本举措。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度性交易成本、税收、社保负担额外成本、企业财务成本、要素保障成本、物流成本等“六个”同时下降,抵消生产因素成本上涨、工资成本上涨、环境因素制约生态成本上涨,应对传统销售方式被互联网颠覆性改变和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外部冲击挑战,为企业在挤泡沫、价值回归价格均衡点的市场深度出清过程中,轻装上阵,拓展新的利润空间,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制度化成长最为滋润的市场竞争主体和社会财富创造单位。

五是补短板要扩大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需求侧依靠强大刺激和庞大的公共资源经济化输出为代价不同,它是供给侧订单式、清单式、点餐方式的新市场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要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硬软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全面发展的力度、继续抓好工农生产、服务业等方面的有效需求,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着力解决舌尖安全健康问题,着力解决旅游、养老、健康、就医、教育、交通公共空间拥堵问题,着力解决雾霾天气公共治理缺失问题。同时,还要强化创新驱动在有效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新理念、形成新时尚、营造新需求、打造新模式、扩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