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拍好第一张星空照片
500、400、300法则
由于星空相对于地球是处于转动状态的,如果不借助赤道仪,即便使用15s左右的曝光,拍摄出的星星也会出现拖尾,变为星轨状态的,即星体不十分清晰。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方法:使用赤道仪和尽量提高快门的速度。但提高快门速度是以提高感光度为前提的,这必然会导致噪点大量产生。为了使快门速度更快,感光度更低,就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尽量兼顾星体的拖尾状态与噪点状况。
广域星空摄影有一个500法则,能确保星体拖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即快门的时间是500除以焦距。比如,使用16mm焦距拍摄时,500÷16=31.25s,这就是快门的时间,拍摄出星体拖尾的现象看起来也不是很严重。当然,如果我们放大观看,星星拖尾还是有的,已经变为了星轨。
拍摄时如果想更好地控制边角的星星拉线,建议使用400或300法则,即400÷16=25s或300÷16=18.75s的快门时间,拍摄的星体会更为清晰。
小提示
该500、400、300法则,适用于全画幅相机。如果使用APS-C画幅相机,曝光时间要再除以等效系数(Crop Factor),比如,使用全画幅相机拍摄的快门速度是30s时,换成APS-C画幅相机要再除以等效系数1.5,即快门速度为30÷1.5=20s。
这张照片拍摄时的快门时间是30s,但天空的星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拖尾。因为根据500法则,焦距16mm×30s=480是小于500法则的极限值的。
这张照片是使用焦距为35mm的定焦镜头拍摄的星空银河。左侧是原图,右侧是局部放大后的效果。拍摄时设定的快门时间是15s,根据500法则,焦距乘以快门时间在500左右。因此放大之后可以看到星星的拖尾情况并不是很严重,效果还是不错的。假设将快门时间设定为20s,那么照片中星星的拖尾情况就会比较严重了。
常规参数
无论是拍摄星轨还是银河,大部分情况下的曝光时间都应设在10~30s,因为星轨也可以拍摄多张之后进行后期的堆栈合成;对于银河的拍摄,快门的设定时间更是越短越好,但是限于相机的感光性能,以及光圈不够大的原因,我们不可能获得1、2、3、4……这种更短的快门时间。所以综合来看,10~30s是星空摄影的常用快门时间段。感光度的常用范围是ISO800~ISO10000,更低一些的感光度通常用于月光下的星轨拍摄;拍摄没有月光的银河时,感光度就要更高一些,即便使用超大光圈的镜头,感光度的设置也要超过ISO2500。
使用恒定光圈F2.8的高性能变焦镜头就需要使用其最大光圈拍摄,但这种设置拍摄的问题在于画面四周的暗角稍微偏重。使用超大光圈的定焦镜头拍摄银河(一般最大光圈为F1.4),建议将光圈缩为F1.6进行拍摄,这样可以确保照片的画质更加清晰、锐利。
以上介绍的这些常规拍摄参数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摄影师还要注意光圈、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组合起来后,要确保拍摄的画面有相对比较理想的曝光和亮度。
根据经验,拍摄银河类的星空题材,将曝光值设置得稍高一些,在银河中心位置的一些星云就会得到足够的曝光,可呈现更好的细节和色彩感,并且地景也会亮一些。拍摄星轨类的题材,曝光值可以设置得稍微低一些,因为经过后期的堆栈处理,可以消除掉照片中很多原有的问题;如果曝光值过高会导致天空的星星及星轨显得非常密,画面效果不好。所以,拍摄星轨时,单片的曝光值应适当设置得低一些。
拍摄银河时,设置较低的曝光值,可以捕捉到天空中的很多细节。通过增加曝光值后,既可以有效抑制噪点,还能使银河中的许多暗星云得到充分的曝光,产生丰富的纹理效果。
另类设定
前面介绍过,拍摄星空、银河类题材要使用ISO2500~ISO10000的感光度,事实上设定为ISO6400的感光度就已经比较高了,为什么还要使用ISO10000的感光度呢?这么做的前提是,摄影师一定要具备较高的后期处理水平,通过设定高感光度、较短的快门时间、连拍多张照片,以确保星星没有拖尾的情况,再进行堆栈降噪处理,最终得到的照片效果为星星不拖尾,且有非常清晰理想的画质。这是一种比较另类的拍摄方法。
即便你现在没有很强的后期处理功底也不要紧,本书将在后面的相关章节详细介绍堆栈降噪的技术和案例实践,一起来学吧!
设定高感光度、连拍多张,然后进行堆栈降噪处理,就会得到星体没有明显拖尾,并且画质比较理想的夜景银河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