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
一、显像原理
经外周静脉“弹丸”式注射放射性核素,经右心系统快速流经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毛细血管床,进入左心系统并快速充盈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从体外通过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对放射性核素首次流经各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动态显影。
静脉注射可以与红细胞特异性标记的放射性核素,其进入循环系统与血中红细胞相结合,达到平衡状态后暂时停留在循环系统大血管内,通过SPECT对放射性核素在大动脉内的分布进行显像。
通过上述原理显像可获得大动脉影像,用于评估大动脉病变及阻塞情况。
二、显像方法
99mTc-TcO4-及其标记物,如:99mTc-RBC等。
成人用药剂量为740~925MBq(20~25mCi),儿童用药剂量计算公式为:儿童用量=[身长(cm)/174]×成人用量。 “弹丸”注射时,体积<1.0ml。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成像。
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根据显像动脉部位可采集:①前位,探测器平面与患者前胸壁平行,其中心对准胸骨角并尽量贴近胸壁;②左前斜70°位,左臂上举抱头,探头贴近左前胸壁;③其他,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探头对准欲探测血管部位,视野包括所要探测的动脉,如肺动脉、升及降主动脉、头臂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以能清晰显示血管,尽量避免其他组织器官遮蔽为原则,探测肢体动脉时应将探头尽量包括双侧肢体血管,以便左右对比分析。
SPECT探头应配置低能通用或低能高分辨率型准直器,设置能量窗140keV,窗宽20%,矩阵设置应依据显像模式、探测血管及方式等选择64×64、128×128或512×1024等,Zoom 1~1.5。
肘关节上缘结扎止血带,在远侧2cm处(尽可能接近止血带)穿刺贵要静脉,注入高比活度显像剂(<1.0ml,“弹丸”式注射)后快速松解止血带,同时启动显像设备进行动态采集。探头采集开始时间的选择和总采集时间的设定根据显像部位而不同。观察肺动脉时,可在上腔静脉出现时开始采集,共采集10秒;观察升和降主动脉时,可在肺动脉出现时启动采集,共采集10秒;观察肢体动脉时,通常肺底出现时启动采集,共采集20~30秒。设定每帧采集时间(秒),连续采集若干帧或若干秒,如观察肺动脉和胸主动脉可设定0.5~1.0秒/帧;观察腹主动脉及肢体近端动脉可设定2~3秒/帧;观察肢体远端动脉分支可设定3~5秒/帧。
静脉注射99mTc-RBC 20分钟后,取平卧位,探头对准所要显示的动脉血管,尽量贴近身体,选择时间采集或计数采集,采集时间设定为40~60秒/体位,采集计数设定为30万~50万/体位。
要获得全身动脉的连续影像,取平卧位,探头对准颈动脉部位,静脉“弹丸”注射99mTc-RBC 20分钟后,即可以15cm/s的速度连续采集,探头自头向足方向采集,至采集到要检测的动脉为止。
三、注意事项
1.“弹丸”注射时显像剂的比活度应满足740MBq/0.5ml。
2.高质量的“弹丸”式注射显像剂是大动脉清晰显影的重要条件,肘静脉穿刺应选择贵要静脉,因其回心路径短,分支少,延缓药物“弹丸”被稀释的速度。
3.避免金属物对血管图像影响,显像前应移除欲显像血管局部的金属物,以免影响血管影像的完整性;对安装起搏器患者,显像前应充分了解。
四、正常和异常大血管影像
肘静脉“弹丸”式注射放射性显像剂后,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右心系统、肺动脉、双肺、肺静脉、左心系统、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及下肢动脉等分支动脉依次显像。
注射显像剂后3~4秒,右心及肺动脉显影,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影可分辨,此后双肺动脉同时显影,历时3~4秒,双肺影像渐消退。
注射显像剂后6~8秒,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陆续显影。在前位相,升主动脉自左室出口斜向右上方,然后向左后弯曲,再向下折返移行为降主动脉,其影像呈倒“8”字形。由于心脏、纵隔及肝右叶的屏蔽,胸段降主动脉影欠清晰。
注射显像剂后8~12秒显影。正常主动脉显像剂的充盈及消退迅速,血管形态规则,边缘整齐,无局限性扩张或狭窄。
较大的分支动脉依次显影,各主要分支动脉影像清晰可见,双侧显影剂多呈对称性分布,3级以下的分支动脉逐渐变细,因显影剂被血液稀释,远端的分支影像相对较模糊。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各级动脉未依次显像;或显像次序错乱;或血管形态不规则,管壁不光滑,管腔影像变细;或近段血管扩张,远段血管未显影;或可见侧支血管影。
五、适应证及禁忌证
(1)先天性和(或)后天性主动脉狭窄或扩张,如马方综合征等。
(2)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先天性主动脉异常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等。
(4)先天性肺动脉及其分支异常,如肺动脉特发性扩张、肺动脉狭窄或缺如等;主要分支动脉的畸形、狭窄、阻塞,头颈部血管瘤和颈动脉体瘤等。
(5)肢体小动脉的供血情况。
无明确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