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顺势复位治疗体系的建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37/27613437/b_27613437.jpg)
第二章 雏形
张英泽教授和他的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骨折闭合复位技术。当时内固定材料非常单一,骨折多是靠牵引维持复位至骨折愈合,故研发思路局限在以会阴区和大腿软组织为反牵引力,以期得到长期持久的牵引。张英泽教授当时还是一名年轻的骨科医师,他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一辈骨科专家邵午辰教授、张标教授、魏新民教授、孙绍文教授、周沛教授、郭敏教授和张煜教授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这使张英泽教授备受鼓舞,从而潜心研究十年,进行了数十次的修订和修改(图2-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DBC1/158598742050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P2-1_12056.jpg?sign=1739376075-O230NBN6pFUpZYlhVREiggku9XaPjRw9-0-5edbe6a782118a7e3adb1aabd7bb6c76)
图2-1 张英泽教授与老专家们合影
前排由左至右:
郭敏教授(1961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儿科主任)
周沛教授(195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主任)
邵午辰教授(1956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主任)
孙绍文教授(196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主任)
魏新民教授(1969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主任)
张标教授(196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科主任)
后排由左至右:
张煜教授(1976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主任)
张英泽教授(1975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过不断改进推敲,顺势双反复位器的雏形终于在张英泽教授的脑海中初步定型。为了使之制造成产品,张英泽教授前往当时石家庄市工艺水平最高的红星机械厂即石家庄飞机制造厂,找到了梁志卿(时任工具车间主任,图2-2)、张德信(时任工具车间工程师,图2-3)、孙玉国(时任工具车间高级技师,图2-4),与他们一起研究制作方案,不断改进完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DBC1/158598742050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P2-2_12491.jpg?sign=1739376075-yMMbcHfLe6fO0vGoTgC77BDESiIq55EH-0-c4ed2d945cd438193aa3446b60bbbc82)
图2-2 梁志卿(1953年毕业于华北二四六技工技师学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DBC1/158598742050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P2-3_300450.jpg?sign=1739376075-L2ZvHpaVJDzI7Bfy1yX9JBlfXRxLfjUH-0-bb79470237b297674cbe84db0e732cae)
图2-3 张德信(1953年毕业于华北二四六技工技师学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DBC1/158598742050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P2-4_300451.jpg?sign=1739376075-wAzfcUY8gZLoYkCIG2L1jMHNJGsSVLm2-0-5490ec02b3c0d97f2413bac2498bb728)
图2-4 孙玉国(1953年毕业于华北二四六技工技师学校)
最终在张英泽教授的指导下,由张德信工程师绘制图纸,孙玉国技师建模造型,终于制作了第一代双反牵引复位器,并以“创新简讯”的形式刊登于1978年1月7日的石家庄日报(图2-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DBC1/158598742050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P2-5_13386.jpg?sign=1739376075-5cxmfNkSrgprXYV4VZp8DCvW4mG0C66G-0-6dd918db0977ec82a33626828ba2ffd5)
图2-5 石家庄日报对复位器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