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院长手册(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安全目标的作用及意义

为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于2004年制定并实施了国家患者安全的目标项目。2011年,我国原卫生部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颁布了医院评审标准。该标准围绕 “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坚持 “以病人为中心”,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为宗旨。旨在通过评审为医疗机构创建一种安全和质量文化。
一、制定和实施国家患者安全目标的作用及意义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问题,在质量尺度上,不仅是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且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保证患者安全意味着减少医疗差错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其根本途径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将患者安全提升到国家目标的高度,能够使我们对国家卫生保健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更早地发现和确定当前存在的(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要产生的)影响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薄弱环节和危险情况,进而对有关体系和程序进行重新规划,不断提高患者安全和保健质量。实施国家患者安全目标在实质上是要发挥评审在患者安全中的作用,因为评审在本质上是一种减少风险的活动,就评审的过程而言,其意味着不断改善,也就意味着要达到一个里程碑,然后继续前进,不断地前进,所以必须强调这一过程。当然,发挥评审在患者安全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相应的评审标准。为此,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标准,目前该标准已经翻译成了中文。总之,在国家患者安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等一系列系统分析工具的应用,逐步建立了一套患者安全评估标准,发现了医疗系统在制度、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患者安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推进国家患者安全目标的主要工作
美国患者安全活动的历史,最早始于1917年,当时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和标准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到1995年国家开始对医疗事故及差错等 “警讯事件”开始进行审查,并在同年创立了 “警讯事件”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以对病人造成伤害的事件为主。在之后的调查和研究中发现数据库中收集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为此,国家于1996年制定了一个关于警讯事件的政策,要求作为一个公共的政策来对待这些事件,并于1998年发布了第一个 “警讯事件”警告。
(一)制定警讯事件政策
首先是政策问题,要不断地改善对病人的关怀和质量安全,所以必须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在政策目标方面,要明确警讯事件评审机构的任务,要促进卫生保健机构建立患者安全文化;第二是要明确政策范围,即什么样的事件需要被评审、对病人安全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第三是警讯事件报告,报告可以使大家分享经验和问题,让大家可以互相学习,所以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要对产生警讯事件根本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要明确界定警讯事件中保密和公开的内容,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因为患者的信息是受法律保护的。只有解决好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二)建立有效的国家报告系统
为了不断地改善病人的安全,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支持建立有效的国家报告系统,并明确了建立该系统的5个条件,即对可报告的医疗差错或事件有明确的定义,深入分析每一个差错或事件,事件公布后国家予以保护,有效的后续行动计划,与监督机构共享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对于警讯事件进行标准定义是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收集和分享信息。为此,我们对警讯事件制定了统一的定义,即警讯事件是没有预料到的事件。在该报告系统中,对于应该上交审查的事件也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导致患者意外死亡或永久丧失主要功能的事件、病人出院后72小时内自杀的、婴儿出院错领、溶血性输血反应、在错误的病人或部位进行外科手术、非故意的将异物留在患者体内、错误用药等。
(三)加强警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
对导致警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同类警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在警讯事件的原因分析中,我们要重点审查那种对病人造成最大伤害的事件,找到其根本原因。领导人需要更多地关注病人的安全,创造一种有利于病人安全的文化;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进行积极预防,而不是被动地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才去行动;需要将我们的工作程序和设备进行标准化;需要不断地促进组织、机构及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在保证员工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工作技能;需要在员工中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配合;需要重视、鼓励和支持患者的参与工作。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通过调查发现,每年因为差错死亡的患者人数为44 000~98 000人。为实现在今后5年内将差错减少到50%,该研究提出了4项具体工作建议,即: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患者安全中心,强制性的要求对各卫生保健机构向政府机构进行报告,动员消费者、评审人员、管理者参与,使得患者安全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2001年对患者安全项目的领导力标准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如指定专人管理项目,明确项目范围,全院上下整合管理和协调,建立立即反应程序,完善内外部报告系统,建立负面事件应对机制以及主动减少风险的机制,支持敢于报告的员工,每年向主管部门报告等。除此以外,还对医院提出了主动风险评估和减少风险的要求,希望医院不仅仅是主动地分析、确认已经发生的事故,而且要能对潜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四)运用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合理规划安全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是主动确定某一个程序可能失效、为什么失效以及怎样更安全的系统方法。患者安全是一个高风险的程序,只有确认了一些高风险程序的特征,医院才能够确认哪一些工作应该是他们工作的重点,才能设计出如何保证患者安全的程序。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工程学的一些方法,承认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会出差错,然后去合理规划安全。对比医学和工学在应用的根本原因分析和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可以发现两者在很多步骤当中是非常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为此,在2001年,美国对提高患者安全的标准进行了增加和修订。一是提高绩效,在收集资料中,一方面遵循员工的看法和建议,让员工愿意主动来报告差错;另一方面遵循一些患者对于提高患者安全的看法。二是提高患者的权利,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主动告知患者接受医护的结果。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保证充足、高效的员工安排,对具体工作进行安全定位和人员培训。四是重视患者在提高患者安全中作用。为持续改进标准,又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增加了用药管理和监测、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内容。除提高相关标准和要求以外,联合评审委员会还通过开展具体活动来推进患者安全工作。活动包括:如2002年开始进行的发言竞赛活动,其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大家都有张开嘴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参与进来帮助提高患者的安全,它不仅仅是医疗体系人员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职责;2003年,引入了国家目标作为患者的要求;2004年,向医院公开安全评审实施情况信息。
三、推进患者安全国家目标的成效
(一)建立了警讯事件资料数据库
截至目前,警讯事件资料数据库中已收集了2 966例警讯事件,其中住院病人自杀145例、手术部位差错370例、手术/手术后并发症365例、用药差错事件326例、耽误治疗造成的死亡221例、病人摔倒144例、受约束病人死亡124例、攻击/强奸/他杀107例、输血事件85例、围生期死亡/伤害84例、感染事件57例、逃离医院导致的死亡57例、火灾51起、麻醉事件49例、其他事件511例。数据库资料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资料、患者资料、事件资料、根本原因资料和减少风险(行动计划)资料。在数据中不仅仅记录的是事件,而是对每一事件都进行了分析,有实际的解决方案。
(二)揭示了各类警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警讯事件的统计和分析,确定了导致警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交流、定位及培训、患者评估、员工、可得信息、能力与资格、遵守程序、环境安全与保障、领导、护理的连续性、护理计划、机构文化等。揭示出大多数警讯事件其最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流和培训。对警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提示,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效率。
(三)确立患者安全的目标和重点
随着年度警讯事件报告的增加,以及对这些警讯事件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发现和确立了一些新的患者安全工作目标和重点,对医院的要求更加实际,为医院开展患者安全工作提供了思路、方法和方向。对警讯事件的分析、原因查找及提出建议要求,都是由工作在医院第一线的专家来完成的,他们知道怎么样做、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能够真正地去改进患者的安全。
在患者安全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文化改变而言的学会做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是比较容易的,因而将每一天的工作做出良好的规划,把患者安全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之中,就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