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院前急救护理

问题与思考
请从现场急救为切入点,考虑院前急救怎样进行护理评估与判断。
急救(first aid)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照医学护理的原则,对伤患者员进行的首次帮助或治疗。现场急救(filed first aid)是指在医院外,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为目标。现场急救的目的是争分夺秒挽救生命,防止病情或伤势变化,促进康复。院前急救护理内容包括现场急救、护理评估与判断、实施现场急救措施、途中监护和转运。
一、现场急救
(一)现场急救的安全原则
1.环境安全
在现场急救过程中首先保证施救人员、伤员患者和现场(工作、围观)人员安全。依据现场环境的不同选择安全的急救方法和措施,如发生触电时,首先用安全的方法切断电源后方可接近触电者。
2.诊疗安全
诊疗安全包括诊疗技术安全和沟通安全。选择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诊疗技术,避免引发争议;伤患者员因突发疾病或意外,常处于应激性心理障碍状态,急救人员需要与伤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误解,保证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3.民事安全
施救人员履行告知任务,任何诊疗行为都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做好诊疗记录。
4.刑事安全
保留一切可能与刑事侦查、鉴定有关的证据。
5.医疗物资安全
合理使用医疗设备,杜绝医疗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意外;产生的垃圾用医疗专用袋收集,不能遗留在现场。
(二)现场急救的标识
常用的现场急救标识有警示线和警示标识两类。
1.警示线
是界定和分隔危险区域的标识线,分黄色、红色和绿色三种。红色警示线设在紧邻事件危害源的周边,将危害源与其以外的区域分隔开来,只限佩戴相应防护用具的专业人员可以进入该区域。黄色警示线设在危害区域的周边,其内外分别是危害区和洁净区,该区域内的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出入该区域的人员必须进行洗消处理。绿色警示线设在救援区域的周边,将救援人员与公众分隔开来,患者的抢救治疗、指挥机构均设在该区内。
2.警示标识
分为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既可分开使用,也可合并使用。主要包括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及提示标识四类。
(1)禁止标识:
为禁止不安全行为的图形,如“禁止入内”标识。
(2)警告标识:
为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如“当心中毒”标识。
(3)指令标识:
为强制作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如“戴防毒面具”标识。
(4)提示标识:
为提供相关安全信息的图形,如“救援电话”标识。
(三)现场急救措施
1.航空事故的现场急救措施
重大航空事故多造成机械性损伤,如发生爆炸、起火可造成爆震伤、烧烫伤或因烟雾吸入而引起中毒、窒息等,航空事故造成的特殊损伤是减压伤、急性重度低氧血症及冻伤。
(1)航空事故的现场自救
1)乘坐飞机时着装应得体,首先应了解最近的紧急出口的位置,认真阅读飞行安全知识介绍,观看安全须知录像和演示。
2)紧急迫降时要立即戴好氧气面罩,穿好救生衣,系好安全带,调直座椅靠背,躬身、将脸贴在膝盖上,两臂紧抱大腿,两脚前伸紧贴地板。将眼镜、假牙等坚硬物放在前排座椅的口袋里,以免伤人。
3)若失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着火区。
4)飞机下坠时,保持镇静,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免被震晕。
5)飞机撞地轰响瞬间,迅速解开安全带,全力向靠近机舱尾部的出口逃离。
6)幸存人员迅速发出求救信号。
(2)航空事故的现场急救
1)评估现场安全,做好施救者的安全防护,进行快速急救检伤分类,评估生存者伤情与人数。
2)按急救原则对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机械损伤如有大出血或活动性出血先进行止血,骨折给予固定、包扎。
3)爆震伤冲击波作用于机体可造成脑、胸、腹部严重内伤或闭合损伤,因神经、内分泌、心血管及免疫功能紊乱出现“急性挫伤震荡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心率加快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应及时对症处理。
4)航空事故起火造成的烧、烫伤,评估烧伤程度和面积,评估渗出量,给予对症处置和补液,保护创面,避免感染。
5)对于空中急剧减压损伤并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尤其是呼吸困难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减压伤早期表现者,即使未发现其他严重创伤,也应按危重伤员予以优先处理,并迅速转运到能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医院进行急救。
6)航空事故幸存者紧急救护后,应迅速安全转运,送达到指定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2.踩踏事件现场急救措施
踩踏事件通常发生于空间有限、人群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如拱形桥、学校楼梯拐角、光线不良的狭窄通道、宗教朝圣仪式上、大型集会或演出场所等。人们一个叠一个跌倒引起挤压受伤,内伤比外伤多,很多人表面无伤口,内伤很重,往往造成大批人员伤亡。
(1)发生踩踏事件的现场自救
1)公共场所如果发现人群骚动,秩序混乱,应有志愿者立即组织疏散引导,组成“人墙”有序的迅速撤离。
2)慌乱人群向自己涌来,应快速躲到一旁,双脚站稳,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但要远离店铺和柜台的玻璃窗,或躲在附近的墙角边,等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
3)已被裹挟在拥挤人群中前行时,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要逆行,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人流中行走脚下要敏感,遇到楼梯或台阶尽量抓住扶手避免绊倒,成为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4)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诉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由几人迅速组成保护区域“人墙”,围住跌倒的人,使其立即站起或扶起;多人跌倒发生踩踏,立即拨打“120”呼救。
5)一旦被人群挤倒在地,双手十指相扣,置于后颈部,两肘向前,保护好头部,双膝尽量前屈,保护胸腔、腹腔重要脏器,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侧躺在地,发现周围形成“人墙”迅速站起前行。
6)听从指挥者疏导,尽快离开现场,到达安全地带。
(2)发生踩踏事件的现场急救
1)发生踩踏事件,“120”接到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并向上级部门或政府报告。保证现场环境安全,维持好秩序开展急救。
2)踩踏事件现场,人群互相挤压在一起,不利于评估伤势和急救,首先要解除挤压,即把在上面的受伤人员移开,在移动伤员时注意防止加重伤势。搬移过程,对可疑颈椎损伤者,要使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
3)踩踏伤最重要的是窒息和呼吸停止的急救,把受伤人员从危险中解救到安全地方后,立即评估有无意识、窒息、呼吸与心搏骤停,给予通畅气道、人工辅助呼吸、心肺复苏等。
4)对于有外伤出血、骨折者给予止血、包扎、固定对症处理。胸部外伤导致呼吸困难或异常呼吸的伤者,往往是多处肋骨骨折,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5)对于表面没有外伤表情淡漠或意识不清,要关注是否有内脏损伤、内脏出血破裂等,要及时评估、处理,立即转运到就近医院及时治疗和救护,途中做好监护。
6)踩踏事件中老人、儿童伤势往往较重,应优先及时评估验伤、对症治疗,及时转运。
相关链接

牙 脱 臼

2015年美国红十字会最新急救指南提出,现场急救时由于缺乏保护性医用手套、培训和技能,或因为害怕造成疼痛、急救人员可能无法将脱位的牙齿再植回原位。当不能及时将脱位的牙齿再植回原位时,使用已经证明可以延长牙细胞存活时间的方法来暂时保存牙齿是有益的。已经证明可以有效延长牙细胞活性时间30~120分钟的溶液有汉克平衡盐溶液(含有钙质、氯化钾和磷酸钾、氯化镁和硫酸镁、氯化钠、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和葡萄糖)、蜂胶、鸡蛋清、椰子水、Ricetral溶液或全脂牛奶。
3.毒蛇咬伤现场急救方法
毒蛇咬伤是指有毒的蛇牙齿咬破人体皮肤,形成伤口,伴随局部或全身中毒的一类急症。毒蛇咬伤可在皮肤上留下一对较深的齿痕,毒液经伤口进入人体的血液系统或淋巴系统后,迅速扩散至全身,并按其毒性的不同而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或同时损害两个以上的系统组织,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毒蛇咬伤的现场自救:
(1)绑扎伤肢:
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自行或呼唤别人来帮助。迅速用布条、绳子、鞋带,或弹力胶带在伤口的近心端5~10cm处扎紧,防止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每20分钟后放松3分钟,避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2)挤毒吸毒:
用力挤压伤口四周,将毒液挤出来。同时用口(无溃疡和外伤者)或吸奶器、拔火罐等反复挤压吸出毒液,直至毒液吸尽。
(3)切开冲洗:
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如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挑出。用小刀或玻璃片等尖锐物(使用前最好用火烧一下消毒)以牙印为中心作十字切开,逐层到达肌层,取就近的水(矿泉水、河水)冲洗伤口,不可包扎。
(4)压迫制动:
国外多主张借用木板、棍棒,用布带(夹板和绷带更佳)加压包扎固定,以限制伤肢的活动,减少毒液的吸收。
(5)迅速就医:
伤口经以上处理同时应尽快拨打120,请求医院救助。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伤口可置冰块,或浸泡在冰水中,以减缓毒液的吸收,同时降低毒素中酶的活性,并告知医生绑扎的时间。
二、护理评估与判断
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造成灾难、事故及疾病发病的原因,是否存在继续伤害患者的危险因素存在。进行病情、伤情的护理评估与判断时尽量不移动患者的身体,患者尤其是不能确定的创伤和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伤情的评估与判断包括询问病史及诱因、症状与体征,以及对患者进行的辅助检查。
(一)病史及诱因
通过询问患者或伤者,目击者或家属可以了解事情发生经过。评估患者有无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等病史;有无呼吸道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车祸伤的患者评估有无疲劳驾驶、酗酒驾驶等诱因;高空坠落伤的患者询问有无高血压、眩晕症等病史;地震、触电、中毒应评估是否存在继续伤害患者的危险。注意与病情、伤情相关关键的细节,询问应简单明确。
(二)症状与体征
症状是指受伤人员的感觉与体会,包括疼痛、麻木、失去知觉、眩晕、恶心和呕吐、颤抖、抽搐等,疼痛是疾病和外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1.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表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向左肩和左上肢放射,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濒死感,疼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体征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休克等。
2.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的疼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呼吸深沉带有鼾声,重者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体征为明显血压增高,深昏迷时四肢呈弛缓状态,或有轻度脑膜刺激征及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
3.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时患者常表现剧烈的腹痛,呈钝痛、钻痛、绞痛或刀割样痛,可阵发性加剧,疼痛位于左上腹,向腰背部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疼痛可减轻;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和低血压休克。体征有上腹压痛,脉搏增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4.颅骨骨折
患者造成脑挫裂伤常表现头疼伴有恶心呕吐,受伤时即刻出现意识障碍,可能有肢体抽搐、偏瘫、失语等体征。
5.股骨干骨折
患者常表现骨折部位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血。体征有肢体活动障碍。
6.肋骨骨折
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尤其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加剧。体征有用手挤压前后胸部,局部疼痛加重甚至产生骨摩擦音,多处肋骨骨折时,伤侧胸壁可有反常呼吸运动。
7.心搏、呼吸骤停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及心搏停止。体征为血压测不到,听诊无心音,胸廓无起伏。
(三)辅助检查
院前急救辅助检查可通过便携式心电图机、除颤仪、监护仪检测患者有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危险的心律失常等,并监测生命体征的各种指标。更重要是通过护理体检来评估和判断患者的病情、伤情。
1.护理体检
应迅速按照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骨盆、四肢顺序进行全身系统检查,或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病情、伤情的检查。尤其侧重对生命体征变化的观察,检查患者的呼吸与脉搏,观察是否有严重的出血或体液丢失,躯体是否存在肿胀或畸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患者对伤情或症状的耐受程度等,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主要问题。病情、伤情护理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挽救生命为第一的观点,边评估边救治,边救治边做进一步评估。
2.病情、伤情护理体检的程序
急危重症患者情况多种多样,体检的目的是要迅速找出主要危及患者生命的问题。常采用CABBS(circulation airway breathing bleeding senses,CABBS)快速评估体检程序,但这些评估体检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1)C(circulation,C)循环:
检查患者脉搏的频率是否规律、有力,心音是否响亮,以及血压情况等;尤其应迅速判定有无心搏骤停;四肢皮肤湿冷提示患者休克、循环障碍或衰竭。
(2)A(airway,A)气道:
检查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有无舌根后坠堵塞喉头,口腔内有无异物及血液分泌物等。
(3)B(breathing,B)呼吸:
观察患者的呼吸,注意其频率、节律、幅度,如呼吸停止,应立即人工辅助呼吸,综合判断呼吸停止的原因。
(4)B(bleeding,B)出血:
检查患者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有无大出血,内脏损伤、骨折等部位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5)S(senses,S)感知觉:
检查患者的反应情况。
经过上述基本检查,如病情需要和许可,再做进一步检查。为了防止重要生命体征的漏诊和误诊,国内外普遍倡导采用“CRASH PLAN”的检查方法:
C(circulation,C)心脏及循环系统;
R(respiration,R)胸部及呼吸系统;
A(abdomen,A)腹部脏器;
S(spine,S)脊柱脊髓;
H(head,H)颅脑;
P(pelvis,P)骨盆;
L(limbs,L)四肢;
A(arteries,A)周围动脉;
N(nerves,N)周围神经。
评估时要迅速而轻柔,不同病因、伤情患者评估的侧重点不同,但绝不可因为评估而延误抢救时机。
三、主要护理措施
院前急救实施正确护理措施的目的是维持患者循环、呼吸、神经等重要系统功能。如患者取正确舒适体位、处理外伤、建立静脉通路、对症治疗和心理护理,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救治后转运原则。
(一)心肺复苏术(见第四章第二节)
(二)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
意外创伤会造成患者身体各器官的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大出血、骨折等需要迅速进行现场急救,急救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急救技术。现场急救技术的基本要求尽量徒手操作,要求操作简单有效,容易掌握,效果必须可靠,需要的救护人员最少。
1.止血
出血是创伤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当失血量≤10%总血量时,患者常无明显反应或仅出现轻度头晕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失血量达20%总血量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如口唇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表情淡漠等;失血量≥30%总血量时,患者将发生严重失血性休克,不及时抢救,短时间内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1)出血性质的分类:
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时血液流向体腔或组织间隙,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来判断出血量;外出血时血液自创面流出,必须进行紧急现场止血。夜间或现场光线较差时,不易辨别出血的性质,应根据脉搏的强弱与快慢、呼吸的快慢、意识、皮肤温度及衣服被浸湿的情况来判断受伤人员出血的程度,并迅速止血。
1)动脉出血:
血液颜色呈鲜红,沿着伤口近心端随脉搏搏动血液涌出,呈喷射状,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多发生在断裂血管的近心端,可找到出血点,经救治可以止血。
2)静脉出血:
血液颜色呈暗红,血液从伤口缓慢向外流出,出血速度较缓慢,多发生在血管的远心端,出血量逐渐增多。
3)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颜色呈鲜红,伤口呈点状或片状渗出,不易找到出血点,量小可自行凝固止血。若实质性脏器破裂出血如肝脏、脾脏或肾脏受伤时,可发生毛细血管大出血性休克。
(2)常用止血用物与方法:
用物有消毒的敷料、止血钳、止血带、气压止血带,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干净毛巾、布料等进行止血,也可以用丝带、布带等代替,但不可用绳索、电线或铁丝等物代替。现场急救时止血的主要方法是用力直接按压,当直接按压对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无效时,可以考虑使用止血敷料加直接按压,要求急救人员经过恰当的训练,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使用指征。
1)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当四肢、头颅、躯干等体表外伤出血时,用消毒纱布、敷料将伤口覆盖,再用纱布或绷带加压包扎,一般20分钟后可止血。适用于小动脉,中、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
2)指压止血法:
在出血血管的近心端,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迫出血动脉经过骨骼表面的部位,以阻断血液流通,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
头顶部出血:将同侧耳屏前方颧弓根部的颞浅动脉压向颧骨(图3-2A)。
颜面部出血:用拇指将同侧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的面动脉压向下颌骨,必要时按压住两侧(图3-2B)。
颈部出血: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部,避免影响脑部供血(图3-2C)。
图3-2 头颈部出血常用指压部位
A:颞浅动脉指压部位;B:面动脉指压部位;C:颈总动脉指压部位
头后部出血:用拇指或食指将同侧耳后乳突下后方的枕动脉压向乳突(图3-3)。
图3-3 枕动脉指压部位
腋窝及肩部出血:将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压向第1肋骨(图3-4A)。
上臂出血:上肢外展90°,用拇指将同侧腋窝的腋动脉压向肱骨(图3-4B)。
前臂出血:用拇指或其他四指指腹在同侧肱二头肌内侧沟中部将肱动脉压向肱骨(图3-4C)。
手部出血:将手腕横纹稍上方的内、外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压向肱骨干(图3-4D)。
大腿出血:大腿稍屈曲使肌肉松弛,用拳头或双手拇指交叠压迫腹股沟中点稍下部的股动脉(图3-5A、B)。
小腿出血:在腘窝中部将腘动脉压向股骨(图3-5C)。
足部出血:压迫足背中部近脚踝处的足背动脉和跟骨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图3-5D)。
图3-4 上肢出血常用指压部位
A:锁骨下动脉指压部位;B:腋动脉指压部位;C:肱动脉指压部位;D:尺、桡动脉指压部位
图3-5 下肢出血常用指压部位
A、B:股动脉指压部位;C:腘动脉指压部位;D: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指压部位
3)填塞止血法:
将无菌敷料或纱布,填塞在伤口内压紧破裂的血管,再用纱布绷带、三角巾或四头带做适当包扎。适用于腋窝、肩部、大腿根部等部位用指压法和加压包扎法难以止血时,也可用明胶海绵填入伤口,然后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4)屈曲肢体加压止血法:
在肢体关节弯曲处放置一绷带卷,然后把肢体弯曲起来,用绷带环形或三角巾包扎固定。适用于肘关节或膝关节远端受伤出血。但可能加重伤员痛苦,压迫到神经、血管,且不便于搬运伤员,不作首选。
5)止血带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较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止血时。
①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左手在距止血带一端约10cm处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止血带,右手将止血带绕伤肢2圈后把止血带塞入左手食指、中指之间,两指夹紧,向下牵拉,打成一个活结(图3-6)。
②气压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外伤后伴有大血管出血。确定出血部位,用敷料置于伤口上加压包扎。上肢扎在上臂的上1/3处,下肢扎在大腿的中上部近腹股沟,放上防衬垫(棉垫或衣服),将止血带缠在肢体上,松紧放入一指为宜,打开充气阀开关,至压力表指针超过所需压力,缓慢放气至所需压力值,关紧充气阀,观察患肢末梢皮肤、感觉、运动情况,记录使用时间和压力值,每30~6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松止血带时,要用压迫止血法,减少伤口出血(图3-7)。
图3-6 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图3-7 气压止血带止血法
③勒紧止血法:在伤口上部用绷带或用三角巾折成带状,绕肢体一圈为衬垫,第二圈压在第一圈上面勒紧打结。
④绞紧止血法:将三角巾叠成带状,平整地绕伤肢一圈,两端向前拉紧打一活结,并在一头留出一小套,用小木棍做绞棒,插在带圈内绞紧,再将小木棍的一头插入活结小套内,拉紧固定。
6)结扎止血法:
是直接夹闭出血血管断端阻断血流止血的方法,活动性出血在进行清创同时结扎止血,损伤组织辨认不清时不宜采用,以免造成重要的神经血管的损伤。
7)药物止血法:
局部可采用明胶海绵、云南白药等止血。根据患者伤病情可应用各种止血药物和输入新鲜血液或各种凝血因子,增强凝血作用。
应用止血带止血的注意事项:①位置适宜,结扎止血带时上臂宜在上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大腿宜在上2/3处,在止血带下必须有平整的衬垫;②标记明显,注明扎上止血带的时间,每30~60分钟放松1次,每次2~3分钟,放松期间用指压止血法替代;③连续使用气压止血带最长不超过3小时,以防止肢体发生缺血性坏死;④松紧合适,使用止血带以出血停止、远端触不到动脉搏动为合适,气压止血带的标准压力为成人上肢0.02~0.04Mpa、下肢0.06~0.09Mpa;⑤停止使用止血带,要先补充有效血容量,备好止血器材,然后缓缓放松。
2.包扎
包扎具有保护创面、压迫止血、固定骨折、防止再损伤、减轻局部水肿,以及局部用药、缓解疼痛等作用。
(1)包扎常用物品:
绷带或弹力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多头带、医用弹力绷带帽、丁字带等。现场急救无上述用品可用毛巾、丝巾、衣物、被单等替代。
(2)绷带包扎法:
包扎时用左手拿绷带的头端并将其展平,右手拿绷带卷,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包扎,用力均匀,关节处用弹力绷带。
1)环形包扎法:
是最基础、最常用的包扎方法,适用于各种包扎的起始及粗细相等的部位,如额、颈、腕及腰部伤等处。将绷带作环形缠绕,第1圈稍呈斜状作环绕,至第2圈作环形缠绕,将第1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最为牢靠,最后将尾端撕开两头打结或用胶布将尾端固定(图3-8A)。
2)蛇形包扎法:
适用于简单固定、夹板固定、由一处迅速延伸至另一处的固定。先将绷带以环形法缠绕数圈,再以绷带宽度为间隔,斜行上缠,各周互不遮盖(图3-8B)。
3)螺旋形包扎法:
适用于粗细相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手指、躯干、大腿等。先将绷带环形法缠绕数圈,再稍微倾斜螺旋向上缠绕,每周遮盖上一周的1/3~1/2成螺旋状(图3-8C)。
4)螺旋反折包扎法:
适用于直径不等的部位,如前臂、小腿等。先作螺旋形缠绕,至渐粗的部位每圈把绷带向下反折,盖住上一周1/3~1/2,反折部位应位于相同部位,使之成为一直线,反折部位要避开伤口或骨隆突出(图3-8D)。
5)“8”字形包扎法:
适用于屈曲的关节部位,如肩、髋、膝等。在关节的上下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重复做“8”字形旋转缠绕,每周遮盖上一周1/3~1/2(图3-8E)。
6)回返式包扎法:
用于包扎指端、头部或截肢残端等。先将绷带以环形法缠绕数周,再由助手在前部或后部将绷带固定,反折后绷带从肢体顶端或残肢断端向后或向前反复包扎,每一周均覆盖前一周1/3~1/2,直到包住整个伤处顶端,最后将绷带环绕数圈,固定反折处(图3-8F)。
图3-8 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
A:环形包扎法;B:蛇形包扎法;C:螺旋形包扎法;D:螺旋反折包扎法;E:“8”字形包扎法;F:回返式包扎法
7)弹力绷带与医用弹力绷带帽包扎法:
适用于关节肿胀的固定、头部轻伤的固定。材质轻薄、柔软、舒适、弹力可顺应人体轮廓曲线改变(图3-9)。
图3-9 医用弹力绷带帽
(3)三角巾包扎法:
适用于身体各部位较大伤口的包扎。将边长为130cm的正方巾,对角剪开即成三角巾,从三角巾顶角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到底边中点,可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巾。
1)头顶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向上反折约3~5cm,正中部放在患者的前额与眉平齐,顶角拉向头后,三角巾的两底角经两耳上方绕至枕后交叉,交叉时将顶角压在下面,然后绕到前额打结固定(图3-10)。
图3-10 头顶部包扎法
2)下颌部面部面具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顶角打一结,放于头顶正中,将三角巾罩于面部(鼻孔、眼睛、口腔处各剪一个小口),将左右两角拉到枕后交叉,再绕到前颈打结(图3-11)。
图3-11 面部面具式包扎法
3)单肩部燕尾巾包扎法:
将燕尾巾夹角朝上,放在患者患侧肩上,向后的一角略大并压住向前的角,燕尾底边包绕上臂上部打结,然后两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图3-12)。
4)双肩部燕尾巾包扎法:
两燕尾角等大,夹角朝上对准颈部,燕尾披在双肩上,两燕尾角分别从左、右肩拉到腋下与燕尾底角打结(图3-13)。
图3-12 单肩燕尾巾包扎法
图3-13 双肩燕尾巾包扎法
5)胸部三角巾包扎法:
将三角巾横放在胸部,约在肘弯上3cm处,顶角越过患侧肩部,垂向背部,三角巾的中部盖在胸部患处,两端拉向背部,顶角也在此处一起打结(图3-14)。
6)臀部包扎法:
将两块三角巾连接成蝴蝶巾包扎,顶角连接处置于腰部正中,两三角巾的各一底角围腰打结,再另取两底角分别绕过大腿内侧,与相对的边打纽扣结(图3-15)。
图3-14 胸部三角巾包扎法
图3-15 臀部包扎法
7)上肢包扎法:
将三角巾平铺于患者胸前,使顶角对着肘关节稍外侧,与肘部平行,屈曲患肢前臂并压住三角巾,底边两头绕住颈部并在颈后打结,肘部顶角反折用别针固定(图3-16)。
8)手、足包扎法:
将手或足放在三角巾中央,指(趾)尖对着顶角,底边位于腕部,顶角在前拉至手或足背,再将底边缠绕打结固定(图3-17)。
图3-16 上肢包扎法
图3-17 手足包扎法
包扎的注意事项:①先简单清创伤口并盖上无菌纱布,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清创应小心、谨慎,避免直接触及伤口;②选择大小规格合适、干燥、无污染的绷带、多头带或三角巾;③包扎可取坐位或卧位,抬高肢体时,应给适当的扶托物,包扎的肢体必须保持功能位置;④皮肤皱褶处如腋下、乳下、腹股沟等,用棉垫或纱布衬隔,骨隆突处也用棉垫保护,防止局部皮肤受压,甚至发生压疮;⑤绷带的环绕方向常由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以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指/趾端尽量外露,便于观察血液循环情况;⑥绷带或三角巾固定时的结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切忌在伤口上、骨隆突处或易于受压的部位打结;⑦包扎动作的基本要求是包扎动作迅速敏捷,包扎部位要准确,包扎动作要轻,包扎牢靠,松紧适宜。
相关链接

胸部开放性伤口的治疗

2015年美国红十字会最新指南提出,急救人员救治有胸部开放性伤口的患者时,可以保持伤口敞开。如果需要用敷料或直接按压止血,要注意确保敷料被血浸透后不会无意间成为封闭性敷料。因为封闭性敷料或用于开放性伤口的装置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开放性伤口发展为未能识别的威胁生命的张力性气胸。
3.固定
骨折固定顺序为止血、包扎、固定。固定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院前急救受条件限制只能做外固定。下肢或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尽量不要移动受伤人员,对于骨折、关节严重损伤、肢体挤压伤和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固定有保护作用。所有的四肢骨折均应做临时固定,目的是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度,从而减轻疼痛,避免骨折断端等因摩擦而损伤血管、神经,乃至重要脏器。
(1)常用固定物品:
最常用的是夹板,有铁丝夹板、木质夹板、塑料制品夹板和充气性夹板。现场抢救时若就地取材,可用竹板、木板、木棍等代替。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借助患者的健侧肢体或躯干进行临时固定,另备纱布、棉垫、绷带、三角巾、前臂吊带等。
(2)常用固定方法:
根据骨折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
1)颈椎骨折固定法:
颈椎骨折的患者取仰卧位,用双手牵引头部恢复颈椎轴线位,放置颈托内,头部用绷带固定于担架上,将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在脊柱板上,避免搬运途中颠簸、晃动(图3-18)。
图3-18 颈椎骨折固定法
2)上肢骨折固定法:
将夹板放于患臂的外侧,长度要超越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在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固定(图3-19A),将肘关节屈曲90°,使前臂呈中立位,用三角巾、前臂吊带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图3-19B、图3-20)。
3)胸、腰椎骨折固定法:
将患者俯卧于硬质担架或木板上,患部垫软垫,必要时用宽带固定于担架上(图3-21)。
4)下肢骨折固定法:
包扎固定同上肢,注意在患肢的骨隆突处如足跟部、两踝部及腓骨头部加厚垫,防止摩擦和压疮(图3-22)。
图3-19A 上肢夹板固定法
图3-19B 上肢骨折固定法
图3-20 上肢骨折前臂吊带固定法
图3-21 胸、腰椎骨折固定法
图3-22 下肢骨折固定法
5)支具固定法:
支具是用于支撑人体部分躯干或肢体的一种具有一定硬度和支撑作用的器具。常用于外伤原位骨折或骨裂的固定,有固定外伤部位,限制肢体和关节的异常活动作用,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消除软组织肿胀和炎症的功能(图3-23、图3-24)。
图3-23 上肢支具固定法
图3-24 下肢支具骨折固定法
固定的注意事项:①对于骨折的患者,固定前应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如心肺复苏、抢救休克、止血、包扎,再固定。开放性骨折的断端在未清创时不可直接回纳伤口内,以免造成感染;②固定夹板的长短、宽窄要与骨折的肢体相适应,夹板必须扶托整个伤肢,长度要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以免受伤部位的移动,夹板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应用棉垫或其他软织物做衬垫;③固定应牢固可靠,松紧适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肢体骨折固定时,一定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④支具固定时可用患者衬衣或衬裤或毛巾垫在支具和皮肤之间,防止皮肤的损伤。
4.搬运术
是运用正确、稳妥、迅速的搬运技巧把患者从发病现场搬至担架,或从担架搬至救护车、船、飞机,再搬下的过程。正确的搬运方法对患者的抢救、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是康复成功的基础;如果搬运方法不当,可能造成伤员的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1)常用的用物:
最常用的器械为担架,现场急救也可用椅子、门、木板、毛毯等代替或徒手搬运。
(2)常用的搬运术:
有徒手搬运术和担架搬运术。
1)单人徒手搬运术:
①扶持法是救护者站在患者一侧,用外侧的手牵握患者揽着救护者颈肩部的手腕,并一手扶持患者腰背部,使其身体略靠救护者,扶着行走,适用于病情轻、能站立行走的患者;②抱持法是救护者站在患者一侧,一手托住患者背部,一手托住大腿,将其抱起,神志清楚的患者让其一手揽着救护者的颈肩部(图3-25);③背负法是救护者站在患者前面,呈同一方向,微弯背部,将患者背起(图3-26)。
图3-25 抱持法
图3-26 背负法
2)双人徒手搬运术:
①椅托式是甲乙两人相对,甲右膝、乙左膝跪地,伸出双手相互握紧,让患者坐在上面,双手揽住救护者(图3-27A);②拉车式是两个救护者,一人站在患者头部,两手插在腋前,一人站在患者足部,跨在患者两腿中间,两人一致慢慢抬起(图3-27B);③平抱式或平抬式是两人平排,将患者平抱,或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将患者平抬(图3-27C、D)。
图3-27 双人徒手搬运术
A:椅托式;B:拉车式;C:平抱式;D:平抬式
3)三人搬运或多人搬运术:
三人平行排列,将患者抱起并一致齐步走;四人或以上,面对面将患者抱起。
4)担架搬运术:
是最常用的搬运方法,适用于转运路途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常用的担架种类有铲式担架、板式、四轮担架和帆布担架。使用时先将担架展开,并放置在患者旁边,搬运人员互相配合将患者水平托起,轻轻放入担架上,并适当固定(图3-28)。
图3-28 担架搬运术
(3)危重症患者的搬运术:
危重患者搬运不能用常用搬运术。
1)颅脑损伤:
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抬高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暴露的脑组织,固定头部,防止震动。
2)脊柱损伤:
应先固定颈部,使头、颈部、躯干在同一直线,保持脊柱伸直,用硬板搬运,保持呼吸通畅。正确的搬运方法是防止脊髓损伤的关键环节。
3)胸部外伤:
开放性血气胸者,包扎后取半坐位,以椅托式双人搬运法或单人抱扶搬运法为宜。
4)腹部外伤: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曲,以减轻腹部压力,防止腹腔器官脱出,已脱出的脏器严禁回纳腹腔,先用无菌纱布兜住内脏或取绷带做成略大于脱出物的环,围住脱出的内脏,然后用三角巾包扎固定。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肠道过度胀气,可用担架或木板搬运。
5)骨盆损伤:
应先将骨盆做环形包扎后,使患者仰卧于硬板或硬质担架上,膝下加垫微屈曲。
6)昏迷患者:
搬运时应侧卧或俯卧于担架上,头偏向一侧,防止呼吸道阻塞。
7)休克患者:
搬运时应取去枕平卧位,抬高双下肢。
8)四肢骨折、关节损伤:
用夹板先固定方可搬运,以免途中造成继发性损伤,对现场不确定的骨折按骨折处理。
搬运术的注意事项:①搬运前再次评估生命体征,搬运时随时观察患者的伤情有无变化,观察神志、表情、面色和呼吸;②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安全、舒适的体位,担架搬运时患者头部向后以便随时观察患者;③搬运身体带有刺入物的患者,注意不能挤压、碰撞、震荡,刺入物外露较长应有专人保护刺入物。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
现代急救医学把医疗救护的转运作为院前急救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纽带,被称作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流动医院”或“活动急救站”,是医务人员院前抢救的场所,即“浓缩急诊科”。快速、安全及医疗监护下的转运,使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转运的常用工具与体位:我国院前急救常用的转运工具有担架、平板车、救护车、卫生列车、卫生船或快艇,部分城市有急救专用的直升机。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病情摆放患者体位,一般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如有恶心、呕吐取侧卧位;昏迷患者头侧向一边,颅脑损伤垫高头部并偏向一侧;胸部创伤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卧位;下肢损伤或出血适当抬高下肢15°~20°,减轻肿胀及出血。
1.普通担架转运与途中监护
担架具有舒适平稳,以及不受道路、地形等条件限制的特点。担架在行进途中,要保持患者身体在水平状态,患者头部在后,下肢在前,利于病情观察。上坡、下坡时,患者头部应在高处一端,减轻患者不适。多人担架员的步调力求协调一致、平稳,防止前后左右摆动、上下颠簸而增加患者的伤痛。必要时要在担架上捆系保险带,将患者胸部和下肢与担架固定在一起,以防患者摔伤;转运途中做好监护患者伤病情变化,如呼吸、面色、表情、伤口是否有渗血或出血,注意防雨、防暑、防寒防护措施。
2.硬板担架转运与途中监护
若患者脊椎受伤,应保持脊柱轴线稳定,将患者身体固定在硬板担架上搬运,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对确定或疑有颈椎创伤要尽可能用颈托保护颈部,转运时尽可能避免颠簸,不摇动患者的身体,使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面上,监护患者呼吸变化。
3.救护车转运与途中监护
救护车具有快速、机动、方便的特点。救护车转运途中患者易受行驶颠簸,特别是在拐弯、上下坡、停车或调头中易加重患者病情、发生坠落等。当患者晕车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增加伤痛。转运中应注意保持稳定行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表情、呼吸的频率与节律,观察呕吐物、分泌物以及引流物的颜色、气味和量,伤口敷料浸润程度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途中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应暂缓用救护车长途转送。
4.列车转运与途中监护
列车转运具有运输量大、方便、平稳的特点。大批患者列车运输时,每节车厢应按病情轻重进行调配,急危重症患者必须重点监护,做好标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列车运输途中,因人员拥挤、车厢内环境较差又要兼顾各类患者,护士既要按病情护理患者,还要注意对车厢内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异味,减少噪音。列车运输途中应细心护理重症患者,关心照顾一般患者,安抚引导轻症患者。
5.飞机转运与途中监护
飞机运输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平稳、不受道路、地形影响等特点。飞机运输途中,随着飞机高度的上升,空气中氧含量减少,氧分压下降,心功能不全患者会加重病情;飞机的上升或下降造成气压的升降变化,开放性气胸的患者会出现纵隔摆动,加重呼吸困难;腹部手术的患者可引起或加重腹部胀气、疼痛、伤口裂开。飞机的噪音、震动、颠簸等还会引起患者晕机、恶心、呕吐。飞机转运途中,应将患者横放于舱内,注意保暖和呼吸道湿化(因高空温度、湿度较地面低)。做好特殊患者的监护,如休克患者头朝向机尾,以免飞行中引起脑缺血;颅内高压患者应先行减压后再空运;脑脊液漏患者因空中气压低会增加漏出液,应用多层纱布加以保护,严防逆行感染;腹部外伤有腹胀患者应行胃肠减压术后再空运;气管插管的气囊内注气量要较地面少,以免高空低压使气囊膨胀造成气管黏膜缺血性坏死(因高空低压会使气囊膨胀,压迫气管黏膜)。
转运与途中监护的注意事项:①转运途中要正确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技术如输液、吸氧、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深静脉穿刺等措施,注意保持各种管道的固定、畅通,不受运输影响;②转运途中要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用先进的多功能监测、治疗方法,随时观察监测患者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注意神志、面色、出血等变化;应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测,当出现病情突变,应在途中进行紧急救护如心电除颤等;③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及抢救情况,并做好与医院急诊科交接工作。安全转运和途中监护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至关重要。
案例3-2
李先生,55岁,盖楼房时施工现场倒塌,被掩埋在废墟中,急救医护人员到达施工现场后,把李先生从废墟中救出,查体发现李先生神志清楚,颈椎骨折,左下肢骨折,右下肢腘动脉有活动性出血。
思考:1.对李先生首先应实施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2.怎样对李先生进行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