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版前言

随着公众对健康和药物安全关注的加深,以及临床药师作为新兴的力量逐渐参与临床一线的药物治疗过程,临床医师、药师和护士对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联合用药的优势,规避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危害,成为广大药师和临床医师必须学习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由药学前辈汤光和傅得兴先生提议而促成的。早在2004年年初,汤光先生就提供了《Stockley’s Drug Interaction》、《Pocket Book for Evaluation of Drug Interaction》、《Metabolic Drug Interaction》、《Drug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和《Herb,Nutrient and Drug interaction》等大量关于药物相互作用的资料,力劝我通过编译等形式完成一本适合中国国情的药物相互作用专著。但是在准备过程中发现,上述原版英文书中普遍存在资料偏旧、收载药品过时、用药习惯和中国临床不一致、结构层次混乱不易查询等问题。后来,决定以PubMed数据库为检索资源,以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收载的药物为基础,通过“generic name+drug interaction”检索PubMed所收载的全部药物相互作用,完成了近300个药物的近3000条相互作用组合。与药学和临床专家沟通后,这个思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本书主要包括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上篇)和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下编),药物的编排顺序按照药理学和系统分类,个别不便于归类的药物放在“其他药物”章节,可以从中文或英文索引中方便地查询各个药物。每个相互作用小节(monograph)都包含了共7项内容,即:

编号(唯一编号)药物中文名称(通用名)药物英文名称(INN名)

临床建议:(简单明了的推荐意见,分为A、P、C三级)

临床证据:(谁,通过什么样的试验设计,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提示我们什么?)

证据级别:(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研究,是RCT?还是个案报道?)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的参考文献)

本书根据英国的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法国的Vidal’s Inter-actions Médicamenteuses、美国的Drug Interaction Facts和the Micromedex Drug-Reax System四个系统,参考Ferner and Aronson的提议,把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成三级的临床建议(A、P、C):避免合用(avoid,A);谨慎合用(precaution,P);可以合用(coadministration,C)。

根据文献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性质,把为临床提供的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即证据级别分为4个级别(R、E、A、C):随机研究资料(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理论推测(extrapolation based on theory,E);动物实验或体外研究(animal or in vitro experiments,A);个案报道(case reports,C)。

在某些有多个临床研究或报道的药物相互作用小节中(如010203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会遇到“证据级别”项下为“6R+A-R”的类似组合情况,表示有6个RCT研究(R)和1个体外研究(A)支持“临床应该避免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其他NSAIDs合用(A)”这个“临床建议”,而有1个RCT研究不支持这个结论。

由于本书主要面向工作繁忙的临床一线医师、药师和护士,因此“基础理论”部分力求简单明了,让读者获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而在下编“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则以实用和简明为核心,为读者提供真凭实据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如果想深入了解某组联合用药的研究情况,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获得更详细的资料。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一书从提议到最终赴印成书,历时4年之久,期间思路不断明晰成熟,也得到众多药学和临床医学专家的建议、支持和帮助。为保证翻译的准确、严谨和风格一致,所有的编译工作都由主编完成。但审校队伍异常强大,前后经历5次全书审改,保证了书稿的质量。

本书旨在为临床治疗一线提供联合用药的建议,而这些建议来源于PubMed数据库收载的RCT研究、动物或离体组织研究、理论推导以及个案报道。虽然本书的结论完全忠实于这些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但仍然要看作是一种倾向性参考意见,临床应该根据对具体患者特定的病理生理情况的评估,权衡风险与受益后,自主决定是否采用某种联合用药。

本书的内容是基于目前的中国临床用药情况而编著的,随着临床用药情况的变化将不断地更新。另外,因为编译任务异常繁重,尽管有强大的审稿队伍,也难免有疏漏和偏差,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相关的批评意见或建议请发至邮箱liuzhijun1973@163.com,本书的编审委员将不胜感激。

本书的策划、撰写、审稿到最终出版,得到了汤光、金有豫、傅得兴等药学前辈和泰斗的支持和关怀,也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宋秀全和郭向晖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刘治军 韩红蕾

2009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