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精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国医大师路志正,行医70余载,学验俱丰,医之楷模,国之瑰宝。我久慕先生之名,心中充满期许,但始终未得愿侍立左右求教。与路老结缘始于2004年,我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工作以后,与先生渐渐熟络起来,虽只是些工作上的日常事务,但能时常与路老探讨岐黄之术,求索为医之道,深感老人家真乃一代鸿儒大医,敬慕之情,倍感于心。在那时,便盼望能有缘进一步向先生求教。机缘巧合,2012年3月24日,在陈可冀院士主办的“岳美中学术经验传承座谈会”后,路老正式向我发出了邀请,希望我可以协助他老人家编写《路志正医学丛书》,在与路老进一步的交流过程中,得知这将是一套全面梳理、总结并升华路老一生学术思想的系列书籍,我深感荣幸之至,虽畏事之艰巨,然能借此机会钻研学习路老思想,自是欢喜不已,欣然受命。在梳理、总结路老这一生学术思想的过程中,我也最终经过了路老的考核,收我为徒,我成为路氏医门中的一员,而我又多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以及极有造诣的众同门。
自此,我悉心研读路老著述,一有时间即随诊先生左右。路老阐发岐黄之学,尤以脾胃与湿论治百病最为系统完整。路老传承李东垣、吴澄、叶天士诸家脾胃论治思想,总结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脾胃十八字诀。我每每默习此十八字,总叹先生提纲挈领,微言大义,系统全面地概括了脾胃论治的诸维度!后我在学习路老“湿论”的学术思想中,细细体会其诊其治、其方其药,不揣浅陋,提出路老湿论十八字“审三因,辨湿征;本中土,宣化渗;轻扬剂,和百病”,得到了路老以及师兄高荣林主任医师等的首肯。首次在本书中略加阐述,以求教于同道。
几年来,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与细心辅导,感恩老师与我如父子般的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对路老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床诊疗实践经验略有些感悟之外,我更为敬佩路老在业医治学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三点精神——勤勉、创新和谦逊!
路老的勤勉体现在学、思、行的各个方面。首先路老勤于临证,始终不离中医实践之根本。在整理《包钢日记》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路老在包钢工作期间,大量的临床实践,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余记录了长达十万余字的临床病例,可见当时临床工作任务之繁重。路老的勤勉其次体现在勤于总结、归纳与思考,总以临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得、所思甚至所失,加以记录、整理、分析。路老有一句话始终挂在嘴边,要想学好中医就要“白天看病、晚上读书,只此一途,别无他法”。我们可以看到路老不光自己整理,还特别重视临床中与别人分享,教学相长。在《路志正临床基础讲稿》一书中,路老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西学中的医生补习中医基础理论,而且广涉《内》、《难》,着实让人敬佩。
路老的创新精神是其学术之树长青的根本。路老特别注重顺应时代潮流,结合临床实际,不断继承并发扬中医基础理论。纵观路老一生,在学术上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脾胃论与湿病证治方面。路老常说:“非我发前人之未备,只是时代赋予了我这样的机会。”三因学说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今之三因有别于古之三因,外湿多转为内湿;饮食饥饱无常多转为饮食过剩;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压力过大;吸烟、酗酒;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等,路老正是基于对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变化的认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反思先贤之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脾胃论方面,路老强调调理脾胃十八字诀:“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治疗湿病方面,我们首次在本书中提炼出路老湿论“审三因,察湿征;本中土,宣化渗;轻扬剂,和百病”的基本思想。路老之创新,无不是在传承了古代大家之精髓,又顺应时代变迁,结合社会需求,积累升华而成。这正是路老学术生命力恒久弥新的根源所在。
路老实乃容儒、释、道之集大成者,其谦逊之情给我们学生树立了高尚的表率。路老常教诲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中医之学问浩如烟海,为学一定要虚心向别人求教。无论在临床诊病,还是在生活中,路老谦逊之心更多体现的是他的一种胸怀和品德。
路老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良多,每每想到老师所给予我们的,内心都不能平静,也希望可以做一些事情回馈于恩师。2015乙未之年,恰逢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举院同庆,六十一甲子,意义非凡。在科学院名医名家系列丛书中,受科学院学术处之命与路老之托,我承担了《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精要》一书的编写工作。经反复考虑,并向路老商请,选择从“临证思想探源”、“诊疗策略专论”、“临床案例赏析”和“临证治学要旨”四个方面来阐释其临证精粹。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路老对我的无私教诲。因为要编写这本书,我才得以较为全面地通读路老亲著以及同门哲人阐述路老学术思想的高作,其中的收获足以抵消编写中的辛苦!不仅让我对路老脾胃新论和湿论的学术思想有了新的认知,于我在中医理论和临证思维上也有太多收益。再者,我要感谢参编的学生们,尽管我也是希望借这种方式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路老思想,但个中的艰辛也是自不待言的,但相信他们会因为参加此次编写工作而受益终生。最后还要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此次名医传承工作的学术处谢琪处长、彭锦主任医师等。
因时间有限,加上我才疏学浅,学习路老思想还尚未能得其要义,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请诸君指正!
胡镜清
2015年10月国庆假期定稿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