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和区域分布[2]
(一)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和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万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较2015年减少1240万,降幅为22.2%,贫困发生率为4.5%,较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49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1.3%,贫困发生率1.4%;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594万,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6.8%,贫困发生率4.9%;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2251万,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1.9%,贫困发生率7.8%(见图1-1)。

图1-1 201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
分省来看,农村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的省份有6个,比上年减少2个省,包括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在100万~300万之间的省份有9个,包括河北、陕西、江西、山东、湖北、新疆、山西、安徽、甘肃;其余1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在100万以下。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省份有5个,包括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贫困发生率在5%~10%的省份有7个,包括陕西、湖南、海南、宁夏、广西、山西、青海;贫困发生率在3%~5%的省份有9个,包括河北、吉林、黑龙江、四川、安徽、江西、内蒙古、河南、湖北;其他10省贫困发生率均在3%以下,比上年增加2个省。
(二)中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收支情况
1.贫困人口收入情况
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52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8.4%,名义增长10.4%,不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4%,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880元,占比为34.1%,名义增长12.7%;经营净收入3443元,占比为40.7%,名义增长4.9%;财产净收入107元,占比为1.3%,名义增长14.3%;转移净收入2021元,占比为23.9%,名义增长17.4%(见表1-1)。
表1-1 2016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2.贫困人口消费情况
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331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0.1%,不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86.7%。
从结构来看,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567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35.0%,较上年名义增长6.5%;人均衣着支出423元,占比5.8%,名义增长4.4%;人均居住消费1542元,占比21.0%,名义增长12.2%;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48元,占比6.1%,名义增长9.2%;人均交通通信支出803元,占比11.0%,名义增长15.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90元,占比10.8%,名义增长16.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38元,占比8.7%,名义增长12.5%;其他商品和服务人均支出120元,占比1.6%,名义增长4.0%(见表1-2)。
表1-2 2016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从消费水平看,居住和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从增速上看,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消费增长幅度超过15%,是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扶贫重点县贫困状况
1.扶贫重点县的确定
作为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确认始于1986年,并在1994年、2001年、2011年和2017年进行了4次调整,在今后的几年,贫困县将会逐渐减少并退出历史舞台。
1986年,中国首次确定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当时的贫困标准为:按照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农区县低于150元,牧区县低于200元,革命老区县低于300元。
1994年,贫困县第一次调整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颁布之后随即展开。按照1992年标准,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县退出,低于400元的县列入扶持范围。由此确定了全国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颁布后,中国贫困县进行了第二次调整,贫困县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重点县)。这次调整内容包括:东部地区重点县全部撤销,并将其33个重点县指标转移到中西部;西藏自治区整体享受重点县待遇,不占重点县指标。全国重点县结构发生变化,但仍为592个。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重点县进行了第三次调整。这次调整中调出原有的38个重点县,调入38个县,保持重点县总数不变。与以往两次调整不同,这次将确定重点县的权力下放到省,各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高出低进,出一进一,严格程序,总量不变”的原则确定重点县,但不得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内重点县指标调到片区外使用。根据地理上连片、致贫原因和资源条件类似性的原则,在全国划定了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西藏、新疆南疆三地州和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四省藏区,总共14个,包括680个县(片区县),其中有440个县同时又是重点县。因此,2011年后,片区县和重点县又统称为贫困县。同时在新纲要明确提出:“原定重点县支持政策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重点县中存在的所谓百强县,已被全部调出。
2016年,全国共有28个贫困县提出贫困县退出申请。江西省井冈山市、河南省兰考县率先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2017年2月由省级政府批准退出。2017年下半年,全国9个省区市的26个贫困县,包括河北省望都县、海兴县、南皮县,江西省吉安县,河南省滑县,重庆市万州区、黔江区、丰都县、武隆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省南部县、广安区,贵州省赤水市,西藏自治区城关区、亚东县、卡若区、巴宜区、乃东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同德县、都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丰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托里县、青河县,也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退出包括4个指标,分别为贫困发生率必须低于2%(西部地区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必须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必须低于2%和群众认可度必须高于90%,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条件的,不予退出。这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志着我国贫困县绝对数量开始减少,客观上打破了片区的整体性,为通过合法程序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从统计上看,对重点县的统计数据仍然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
2.扶贫重点县基本情况
中国592个重点县行政区划面积25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行政区划总面积的26%;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431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3%;粮食总产量11599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7%。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中部217个,西部375个;从民族分布来看,民族八省区计232个(见表1-3)。
表1-3 中国扶贫重点县分布情况

续前表

3.扶贫重点县减贫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每年每人2300元,2010年不变价)测算,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贫困人口为2219万,较上年下降674万,下降幅度为23.3%,贫困发生率为10.5%,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扶贫重点县农村贫困人口超过300万的省份有1个,即云南(31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在200万~300万的省份有2个,分别是贵州(279万人)、甘肃(217万人)。扶贫重点县中农村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超过50万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贵州(减少74万人)、云南(减少64万人)、安徽(减少50万人)。
4.扶贫重点县收支增长情况
(1)扶贫重点县收入情况。
2016年中国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55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6%。扶贫重点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08%,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26个百分点。
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797元,占比为33.5%,名义增长12.8%;经营净收入3385元,占比为40.5%,名义增长5.4%;财产净收入103元,占比为1.2%,名义增长15.0%;转移净收入2070元,占比为24.8%,名义增长17.5%(见表1-4)。
表1-4 2016年扶贫重点县收入结构

2013—2016年中国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3—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累计增长64.4%,年均名义增长13.2%。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当于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6%,较2012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9.4%,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见表1-5)。
表1-5 2012—2016年扶贫重点县收入增长情况

(2)扶贫重点县消费情况。
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7260元,较上年名义增长9.7%。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8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个百分点。
从结构来看,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573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35.4%,较上年名义增长5.9%;人均衣着支出414元,占比5.7%,名义增长3.5%;人均居住消费1516元,占比20.9%,名义增长11.7%;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43元,占比6.1%,名义增长8.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783元,占比10.8%,名义增长15.2%;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82元,占比10.8%,名义增长16.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36元,占比8.8%,名义增长13.6%;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12元,占比1.5%,名义增长2.8%(见表1-6)。
表1-6 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从消费水平来看,食品烟酒和居住是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从增速上看,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增长幅度超过150%,是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提高的重要因素。
5.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2016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住房状况有所改善。居住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为4.9%,较2015年下降1.3%;使用照明电的农户占比为99.2%,较上年增加0.6%;独用厕所的农户占比为94.2%,较上年增加05%。2016年扶贫重点县中,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占比为67.4%,使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占比41.3%,饮水无困难农户占比87.8%;炊用柴草的农户占比为52.8%。
扶贫重点县农村住户耐用品拥有量较2015年明显增加。2015年扶贫重点县农村百户拥有汽车10.9辆,较2015年增加2.8辆;百户拥有洗衣机80.5台,较上年增加5.2台;百户拥有电冰箱74.8台,较上年增加7.3台;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3.4部,较上年增加16.4部;百户拥有计算机15.0台,较上年增加1.7台。
扶贫重点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状况改善明显。2016年,各省扶贫重点县中所在自然村通宽带的农户比重提高了6.9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进村主干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提高了7.0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提高了2.0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小学便利的农户比重分别提高了3.8个和3.6个百分点。
(四)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基本情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阶段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
2011年,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以2007—2009年三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标准,这三项指标均低于同期西部平均水平的县(市、区),以及自然地理相连、气候环境相似、传统产业相同、文化习俗相通、致贫因素相近的县划分为连片特困地区。在划分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县、革命老区县和边境县采用了增加权重的办法予以倾斜照顾,在全国共划分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已经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0个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440个,民族自治地方县371个,革命老区县252个,陆地边境县57个。2015年其行政区划面积40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行政区划总面积的42%。片区县加上重点县共计832个,到2020年,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经过一定的程序有序退出,中国将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脱贫、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
1.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情况
2016年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2182万,较上年减少693万,降幅为24.1%,贫困发生率10.5%,较上年降低3.4个百分点。14个片区中,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以上的片区有1个,为滇桂黔石漠化区(312万人,贫困发生率11.9%);在200万~300万的片区有5个,分别是武陵山区(285万人,贫困发生率9.7%)、乌蒙山区(272万人,贫困发生率13.5%)、秦巴山区(256万人,贫困发生率9.1%)、大别山区(252万人,贫困发生率7.6%)、六盘山区(215万人,贫困发生率12.4%);在100万~200万的片区有1个,为滇西边境山区(152万人,贫困发生率12.2%);其他7个片区贫困人口规模均在100万以下。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2016年贫困人口均超过100万,但是秦巴山区贫困人口减少98万、武陵山区贫困人口减少96万,滇桂黔石漠化区贫困人口减少90万。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14个片区中,2016年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五个片区分别为乌蒙山区(13.5%)、吕梁山区(13.4%)、西藏(13.2%)、四省藏区(12.7%)和新疆南疆三地州(12.7%)。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最大的4个片区为西藏(下降5.4个百分点)、乌蒙山区(下降5.0个百分点)、六盘山区(下降3.8个百分点)和四省藏区(下降3.8个百分点)。
2.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收支情况
(1)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8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0.9%。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相比,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达到了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6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从各片区的情况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3个片区为:大别山区(9804元)、西藏(9094元)和秦巴山区(8769元)。名义增长率最高的4个片区为乌蒙山区(14.3%)、四省藏区(12.9%)、武陵山区(12.2%)和大兴安岭南麓山区(12.2%)。14个片区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收入结构看,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人均2846元,占收入的34.1%;经营净收入为3429元,占比达41.1%,其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为2647元,占比31.7%;财产净收入97元,占比1.1%;转移净收入1976元,占比23.7%(见图1-2)。各类收入中,名义增长率最高的是转移净收入,较上年增长18.0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较上年增长16.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13.7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增长5.0个百分点。
(2)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消费方面,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7273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0.7个百分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71.8%,名义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图1-2 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分片区来看,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3个片区为大别山区(8518元)、武陵山区(7832元)和秦巴山区(7678元);名义增长率最高的3个片区为四省藏区(名义增长率为13.8%)、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名义增长率为13.1%)、武陵山区(名义增长率为12.0%);消费支出名义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片区有7个,分别是燕山太行山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吕梁山区、西藏、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滇西边境山区,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6、4.0、3.3、1.0、1.0、0.9和0.6个百分点。
从消费结构看,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人均居民食品烟酒支出2575元,占人均消费的35.4%;人均衣着支出414元,占比5.7%;人均居住支出1519元,占比20.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47元,占比6.1%;人均交通通信支出790元,占比10.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88元,占比10.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23元,占比86%;其他商品和服务人均支出118元,占比1.6%。其中,名义增长率最高的3个分项消费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名义增长17.3%)、交通通信支出(名义增长16.0%)、医疗保健支出(名义增长14.6%)(见表1-7)。
表1-7 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3.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但饮水安全问题亟须解决。2016年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居住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为4.8%,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使用照明电的农户比重为99.2%,基本实现了生活用电的全覆盖。独用厕所的农户比重为93.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炊用柴草的农户比重为52.0%,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在饮水方面,连片特困地区中,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比重为67.4%,饮水无困难户比重为86.9%,使用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比重仅为38.5%,与电力使用情况相比,连片特困地区的饮水状况,尤其是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分片区情况看,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住房条件较差,2016年分别有13.9%和10.0%的农户居住竹草土坯房;四省藏区农村居民用电问题突出,使用照明电的农户比重仅为92.0%,较14个连片特困地区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西藏和滇西边境山区农户饮水问题突出,仍有超过20.0%的农户饮水困难;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和西藏使用管道供水农户占比较低,均低于50.0%,较全部片区平均水平分别低20.5个、18.5个百分点。自来水净化处理情况不乐观,有10个片区低于全部片区38.5%的平均水平,仅有4个片区高于全部片区平均水平,为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大别山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六盘山区情况最好,使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比重达到62.3%。
耐用消费品方面,2016年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住户每百户拥有汽车10.6辆,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0.4台,每百户拥有电冰箱73.8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6.1部,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3.6台。与2015年相比,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耐用品数量均有增长,其中,汽车拥有量增长速度最快,增幅达到34.2%。分片区看,2016年耐用品拥有量较少的片区包括吕梁山区、罗霄山区、乌蒙山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和西藏,分别在汽车、洗衣机、电冰箱、移动电话和计算机五个方面拥有量最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中国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所在自然村通公路的农户比重达到99.8%,基本实现全覆盖,所在自然村进村主干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为95.6%;所在自然村通电话的农户比重为99.9%,同样基本实现全覆盖;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的农户比重为93.4%;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为61.2%;所在自然村通宽带的农户比重为77.4%;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分别为49.5%、90.6%;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小学便利的农户比重达到79.6%和85.2%。由此可以看出,全部片区中的农户便利乘坐公共汽车和垃圾集中处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的认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2013-03-01.
[2]本部分2016年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