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地区经济产业发展与用工特点
(一)地区间经济的收敛性
我们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的省份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共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8省;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广西、新疆,共12个省(市、自治区)。
下面分别观察三个地区经济、产业和就业特点,加以对比。
1.投资率
由图2—1可以看到地区间投资率的特点:所有地区投资率都
图2—1 投资率地区差异
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中西部在2003年以后投资率都超过了东部, 并且西部地区实际上1999年以后投资率一直高于东部。2004年之后,中西部与东部投资率差距扩大的速度加快。这可能是导致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一些研究,可以知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首先,Su and Jefferson (2011)指出,中国的内陆城市中,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本回报率要高于沿海地区,这吸引了投资增加。另外,彭红枫、鲁维洁(2011)研究指出,2001年之后FDI对中部地区的国内投资有挤入效应,即带动了国内投资。范红忠(2004)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东部地区的国有经济的投资有显著的分散作用。【6】最后,范九利、白暴力(2004)指出,在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大,由于基数低,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更加偏重于中西部。
2.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
通过图2—2可以看到各地区经济均在增长,但中西部总的经济增长率在追赶东部,并在2007年后超过了东部。
图2—2 各地区GDP总量增长率
经济总量包含了人口变动因素,可能不能反映人均收入变动,而人均收入是影响个体层面劳动力流动的最重要因素。图2—3进一步观察各地人均GDP的变动,可以看到,中西部人均GDP增长率在2004年后基本超过了东部。
图2—3 人均实际GDP增长率
3.σ收敛判断
σ收敛是研究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实际收入的离差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况,如果离差变小,则表明经济在收敛。林光平等(2006)提出了如下简单回归分析过程判断σ收敛:
如果σt<σt+1,并且这一趋势持续,则说明经济存在σ收敛。按照如上算法,求人均实际GDP对数化后的标准差,我们得到图2—4的曲线变化趋势,即在2006年以后出现了地区收敛。
图2—4 各地区收敛趋势(1)
不同于林光平等,我们也考虑另一种对σ收敛方法的修正。将使用实际人均GDP求得的差异指标除以实际人均GDP的平均数,即求每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通过使用最近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不仅与林光平(2006)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且可以发现2007年之后各省份间的收敛性比上面的计算结果有所加强。如图2—5所示,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修正后的指标值。2002年之后经济开始出现收敛。
图2—5 各地区收敛趋势(2)
由以上两个指标,可以知道近年我国各地区间经济确实出现了收敛的迹象。这为我们分析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提供了直接依据。
(二)产业发展特点
从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来说,如图2—6和图2—7所示,有如下趋势特征:从图2—6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增速近年一直很高。从图2—7可以进一步看到,第二产业在中西部近年增长明显超过东部,而第一产业增长率一直高于东部,第三产业也有赶上的趋势。这些产业特征证实了总体经济追赶的趋势及可能的动因。
图2—6 全国三大产业增长率变化
图2—7 各产业增长率地区对比
(三)就业特点
近年,中西部农业就业人口比东部更多,特别是西部,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中西部第二产业吸收就业的数量在2000—2005年有下降趋势,但是在2005—2009年则呈现上升势头;西部地区对就业的吸纳虽然经历了倒U形变化,但相比2000年,总体上是增加了。从第三产业吸收就业人数情况来看,东部一直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西部地区在2005—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可见,近年来的劳动力回流,多半流入了中西部地区的第一和第二产业。表2—3的就业人数对比印证了这一趋势。
表2—3 东中西部就业人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