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学徒制的起源
原初民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他们集体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果实。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漫长劳动历史中积累的经验。劳动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等生产经验被物化在生产工具上或记忆在头脑中。原始社会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年轻一代向经验丰富者学习生存技能和本领;为了维系人类自身的发展,老一辈人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向年轻人传授劳动技能。职业教育的雏形是传递生产、生活劳动中的经验、技术技能和方法态度的教育活动,这种自然形态的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融为一体。
一、原始社会家庭学徒制的萌芽
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劳动中,生产与教育合二为一,家庭教育除了帮助孩子完成最初的社会化以外,还承担着职业培训、传授和帮助其练习技能的作用。这一作用后来被规范、发展为最重要的教育制度——学徒制。制造日常生活器具和战争中所需武器的工业生产的历史早于农业生产,这种人类最早的有组织的生产活动积累了相应的技术和传授技术的方法。通过下意识地模仿,边干边学,实现代代传承,这种方法也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在劳动中通过模仿,向同性别的双亲学习未来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儿子随父亲在田间学习务农和养畜的知识与技能;女儿则向母亲学习纺织持家之道,在边看边做的传授与学习中,逐渐产生了家庭学徒制。
除了家庭学徒制,另一种形式是把孩子送到别人家做学徒。“在把孩子在家中养到顶多7—9岁后,他们就把男孩或者女孩送到别人家中干苦活,一般也要干上7—9年。这被称作学徒,在此期间,孩子们要做所有最卑下的工作。很少有人能避免这种命运,因为所有人,不论他多么富有,总是把他的孩子送到别人家去,而他自己同时让陌生人的孩子到自己家干活。当被问及为何如此严厉苛刻时,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他们的孩子能学到更好的规矩。”[1]
二、奴隶社会巴比伦学徒制的肇始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一直是孩子们最早学习道德规范和生活、生产技能的主要场所,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技能传授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使工匠得到发展,并且传授技艺,任何人都不得反对招收养子。如养父不向徒弟传授技艺,养父必须把孩子归还给亲生父母”。[2]公元前2100年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将未成文的法规与习惯文字化,使很多做法由以前的模糊不清变得明晰。当时流行的做法是:男孩以养子的形式到师傅那里做学徒,师徒关系被视为父子关系,并且由国家管理。希腊时代学徒制就已经明确存在,学徒制度是构成雅典的经济生活的基本要素,罗马时代的技艺一般都采用师徒传艺的方法进行传授。
学徒是在雇主的指导下学习某种工艺的初学者,学徒和雇主通常是契约关系。虽然学术界认为学徒制度的源头是中世纪行会对技工师傅进行的培训,学徒制是手工业行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早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中就已有了学徒制的踪迹。从人类文明初始,教育的原始形态就以父母教授孩子通过模仿等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等形式存在,这被认为是学徒制最原始的起源。[3]学徒制是一种介于家庭劳动和工场劳动,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种过渡的生产和教育方式,其胚胎最早孕育在家庭生产中。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其结果是产生了职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使手工工匠只依靠自己和孩子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手工业生产的需要,要求手工业活动突破家庭范围内的世袭家传,必须要将别人的孩子吸收到自己家中,向他们传授职业的技艺和秘诀,培养数量充足的熟练工人。年轻人以学徒的身份进入手工作坊向师傅学习手艺,传统的学徒制逐渐演变为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并且成为技术传承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