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对东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20世纪70年代中国文史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这么长?或者说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为什么这么难?附带的问题是,如何评价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专制中央集权、地主小农经济,代表世界上最先进的封建经济。言下之意是地主小农经济比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农奴制度先进。中国之所以后来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是因为封建主义太先进了。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想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有定量的证据,我希望从观察中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马克思讲先进与否,究竟是看生产力,还是看生产关系?我算了一下,英国中世纪按人均的耕地、牧场、粮食产量,比中国秦汉到明清要高一个量级。假如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落后,能否认为中国的地主经济比西欧的庄园经济先进?经济发展的尺度是劳动分工的程度还是人身自由?
因为我对中国社会史的兴趣是从研究科学技术史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始于劳动分工,所以我的问题就从研究阶级关系转为研究生产规模和农业技术。科学研究的归纳法是从现象的观察分类开始的。我在读文史以至小说、绘画时,注意到中西方文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大不一样:中国是一个集权化的小农经济,西欧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一个王权微弱、诸侯分权的牧(业)农(业)混合经济,西欧庄园的规模比中国的地主小农大得多。
(2)中西方统治的方式也不同:西欧的贵族一般是住在乡下的庄园,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政权就以城市为中心。
(3)西欧重商(包括罗马教会),中国一直重农抑商。
(4)中国的人口规律、人口政策与政治、军事战略关系密切。春秋战国时各国纷纷鼓励人口生育。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极为相似,说明中国秦汉以来到毛泽东时代的战略思想一直以小农为本:有粮则有军,有军则有权。历史上的户口保甲制度、扶农抑商政策,为的是保证粮源兵源。土地战争打的是控制粮食与人口的土地战争。而西方在军事战略上自古就是控制交通要道的商路战争:从丝绸之路到海上香料贸易的航路。希腊、威尼斯、西班牙、英国都以航海通商立国,海军的作用大于陆军。中西战争规模差别很大。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就近似于西方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5)产权继承制度不同: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因而易于保持大的庄园规模,实行轮作;而中国实行诸子平分制度,土地不断细分,小块经营,精耕细作,劳力密集,表现出来的小农特点特别明显。
沃勒斯坦(Wallerstein,1974)注意到世界文明的分岔点发生在15世纪。当时,中国地少人多,西欧地多人少,但中西方的演化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感到缺少人口,中国是世界上在工业革命前大量增加人口的唯一大国;而西欧感到缺乏的是生存空间,因而要寻找和发现新大陆,大量向外殖民扩张。这一奇怪对比如何解释?
我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与西欧农业的技术结构不同。西欧人的主食是肉、奶。气候湿润的环境导致西欧形成了以牧业为主的混合型农业,养一头母牛及其小牛需大片牧场,但增人不增畜,所以缺的是牧场,不是劳动力。西欧轮作的农业特点也是广种薄收。中国在商代还是一个农牧混合经济,经历了周代寒冷气候阶段,大批牲畜受冻死亡,大规模牧业经济被摧垮,继而春秋时气候变暖,人口增长,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华北有限的平原支持不了众多的人口,导致井田制瓦解,演变为一种以种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对种粮来说,投入劳力数量增多,单产会缓慢增加,从而刺激人口增长。而西欧人口则保持相对稳定。中世纪,西欧人均土地约为2 000亩,而中国到了清代人均土地不到2亩。
我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做过一个实地观察:平均每头母牛约需要10英亩草场,一个典型的牧牛家庭要有100头母牛才能保持不盈不亏,这就最少需要1 000英亩或6 000市亩的土地来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若改为中国精耕式的种粮,可养活近百甚至近千的家庭。可见中西方文化中的“效率”观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从人均产量看,会认为中国的小生产没有效率,但若从生态经济学的标准来看,牛吃草、人吃牛的能量转换效率,比人吃粮的能量转换效率低1—2个量级。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发展消耗资源、节约人力的技术,而中国文化则是发展消耗人力、节约资源的技术。李约瑟讲到,在传统中国的许多发明中,凡是通过吸收人力增加产量的技术,就很容易被吸收,而节省人力的机械技术却难以在中国推广。
制度规则的选择须与技术经济的基础相匹配。历史上,鲜卑人、蒙古人、满人都曾试图变中原的耕地为牧场,但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而被迫还牧场为耕地。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被农业文明同化,这显然不是汉族文化的力量,而是多山少地、气候干旱的生态环境所致,可见生态演化是很难逆转的过程。
西方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重要触发原因是黑死病。瘟疫消灭了当时人口的约三分之一。牧业人口恢复慢,劳务价格猛涨,雇工签的长期合同,使土地贬值,贵族破产,庄园瓦解,所以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以发展节省人力、消耗资源的技术为背景的。中国历史上有13次大的农民起义和战争动荡,每次人口消灭约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东汉末年,人口由5 000万下降到几百万,但仍是以种植为主的简单农业,没有逆归到农牧混合经济。从复杂系统的角度而言,中国农业结构从复杂系统(混合农业)退化为一种简单系统(单一农业)。中国自给自足的简单小农业结构与西欧的劳动分工向大规模复杂化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
西欧的城乡分治、教会独立、中产阶级兴起、科学与教会的分离都是基于农牧混合经济。庄园制的规模经营、多元结构对工业革命的劳动分工、技术革命乃至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