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遇到了较大问题,2015年4月份新三板市场最高成交额为50亿元,目前只有5个亿左右,与此同时,2015年4月份只有2000多家挂牌企业(200多家做市企业),2016年4月份有6000多家挂牌企业(2000多家做市企业)。为什么成交这么低迷,钱到底去哪了?企业说做市商不给力,做市商说投资者太少,没有交易对手。投资者说钱全被套住了,新产品也不好发。如何解局,本文将做一些分析。
一、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结构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新三板投资者数量共为4.8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4.4万户,占比90%左右;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新三板投资者数量共为22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19.8万户,占比90%左右。
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新三板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大的是PE、VC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大概占比86%左右,其次为信托、私募占比13%左右,基金专户(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占比1%。
二、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和2015年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比例仍然高达90%。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不同,纳斯达克市场机构投资者占七成以上,个人投资者占少数。尽管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但个人投资者的门槛仍然较高,高达500万元的投资者门槛大大影响了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
(二)机构投资者中基金专户比例较低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基金专户占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只有1%,比例太小,这说明新三板目前还没有引起券商、公募基金等主流机构的关注,不利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
(三)从2016年初至今新增基金产品有放缓的趋势
据统计,从2016年初至4月份,新增信托和私募产品320个左右,而2015年平均每月新设200多个产品;新增基金专户仅12个,而2015年平均每月新设20多个专户。新增基金产品出现较明显的放缓趋势,产品发行较为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发行的产品没有赚钱效应。
(四)主流机构投资者还没有进入新三板市场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主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公募基金、社保、保险、年金甚至QFII等境外资金还没有进入到新三板市场,新三板目前还是一个小众市场。
(五)做市商数量太少
目前[1],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6000多家,而做市商只有90多家,再加上做市商的做市资金受限于公司净资本的限制(存在天花板),人员也无法快速增加,做市商在人力和资金上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挂牌企业的做市需求。在有限资金和人力下,做市商只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买高卖,而无心做交易。
三、投资者结构的完善
(一)建议尽快出台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指引
公募基金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不能游离于我国最大的交易场所——新三板市场之外。放开公募基金入市,一方面为老百姓提供间接投资新三板市场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起公募基金对新三板市场的关注,并进一步推动基金专户的发行速度。此外,公募基金的入市,将通过分仓解决目前新三板研究机构的瓶颈,进一步推动新三板价值的发现,反过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新三板市场。
(二)建议尽快出台非券商机构做市的指引
纳斯达克市场有近千家做市机构,而做市商是新三板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建议引入更多的非券商机构做市,通过引入竞争提高做市商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做市股票价格的公允和效率。
(三)建议在创新层降低投资者门槛
创新层的准入标准远高于创业板上市标准,投资风险远低于创业板,建议在加大创新层企业严格监管和退市的基础上,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和投资者适当性的原则,在创新层实施与基础层相差别的投资者门槛(100万元的投资者门槛)。
(本文于2016年4月5日被中证网、新浪财经网、凤凰财经网、同花顺财经网、证券之星网等转载)
>>> 可扫描二维码,参与本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