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第二 林则徐 邓廷桢 裕谦 关天培 陈化成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林则徐出身清贫。他的祖上四代都没有科名和官职。父亲林宾日直到十三岁时才入私塾读书,靠勤奋苦学考中秀才后,因家境贫困加上患有眼疾,始终未能再考上举人,只得长期以教读讲学为业。母亲陈氏嫁到林家后勤俭持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带着女儿做女红以贴补家用。据林则徐自述,当时林家贫无立锥之地,宿债山积,父亲的教书收入尚不足以抵债,因而全家人常常有断炊之虞。由于早年生活在社会下层,林则徐对于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
林则徐从四岁起就被父亲带到执教的罗氏私塾,抱在膝上开始了读书生活。他从小便以“擅文”即长于写作而知名,十三岁考中秀才,此后进入福州鳌峰书院学习。在父亲以及同宗前辈林希五、鳌峰书院主讲郑光策等一些为人正直、思想开明的师长影响和教育下,林则徐很早就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并立下了济世救时的抱负,尤其崇拜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民族英雄。在二十岁那一年,林则徐考中举人,但此后两度入京会试都名落孙山,不得不像父亲一样为生计而当起了私塾先生。嘉庆十一年(1806)秋,林则徐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聘,担任书记(即文书)。第二年春,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从部属的新年贺禀中发现了林则徐的文才,遂延聘素昧平生的林则徐入幕司笔札(即协助起草文书)。在幕四年,林则徐养成了干练明快的办事作风,也积累了有关先朝掌故以及兵、刑等从政知识。
嘉庆十六年,林则徐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以二甲第四名成进士,选庶吉士。此后旅居京城近十年,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官书房行走和清秘堂办事,职位虽然卑微,却有机会接触并利用内阁秘藏的文书档案和典籍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进而思考有关国计民生的诸多问题。这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为他后来写作《畿辅水利议》这部集中阐述其经国政见的著述,打下了基础。他厌倦纸醉金迷的京华生活,也不喜欢官场上的交往应酬,因而奉行“交游以少为妙”的处世准则,但暇时也愿与一些同道诗文酬唱,议论国事民情,抒发经世抱负,一度参加过宣南诗社的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六月,林则徐由于在江南道监察御史任内敢于言事,京察名列一等,被外放为浙江杭嘉湖兵备道。第一次出任守土官后,他迫不及待地要实践自己的经世抱负,不辞劳苦地赴实地勘察并督促修海塘、兴水利,雷厉风行地查禁花赌、剔除积弊,获得了“官声颇好”(道光帝语)的称誉,但也很快引起同僚的冷眼相待,失望之余他一度引疾辞官。道光二年(1822)病愈起复。此后十年,他辗转奔走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先后担任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等职。所到之处,兴利除弊,政绩斐然,“一时贤名满天下”(金安清语)。署浙江盐运使时,他创订了裁盐政养廉等十条规制,在整顿盐务方面收到了成效。受任江苏按察使时,恰逢境内暴雨成灾、民变一触即发之际,他及时采取劝平粜、禁囤积、减缓征赋、赈济饥贫等项措施,安定了灾民。据传,当时户部尚书潘世恩正丁忧在籍,林则徐访知他家有存米万余石,便登门请他开仓放米,潘诡称仓库早已空虚,林则徐趁机说:恰好可以借来贮米,第二天即派人将各仓加盖封条,潘的家人前来阻止,林告知已向潘大人暂借空仓一用,随即下令散仓米赈饥民,潘亦无可奈何。事情传出后,民间皆称他为“林青天”。出任东河总督后,他不畏劳苦,不避嫌怨,奔走于黄、淮之间,在查验河防各厅预备防堵的料垛时,他逐一翻检,有疑便拆,按束称斤,以至于道光帝也称道:“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来未有如此认真者”,并感叹如果人人都能像林则徐那样勤奋,一切弊端都不难禁绝。
道光十二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从此跻身封疆大吏行列。到任后不久,恰逢英国间谍船“阿美士德号”窜犯吴淞口。林则徐接报后,急令署江南提督关天培派水师将英船驱逐出境,并推测该船可能系鸦片走私船,建议如再停泊江苏海口,即派员登船搜查。道光帝担心会别生枝节致启衅端,不但未予接受,反而传旨将林则徐等严行申饬。这是林则徐第一次经办“夷务”亦即对外交涉事务。
道光十三年夏秋之际,江南遭受特大水灾,朝廷仍照旧催解漕赋。时报灾请缓征漕赋的期限已过,林则徐决定单衔破格具奏,力陈各地受灾情形以及民众困苦状况,提醒道光帝若竭泽而渔就会迫使民众铤而走险,建议缓提旧欠,并酌情缓征新赋,损上益下,以纾民力。素以节俭吝财著称的道光帝接报后大为光火,指责林则徐“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他仍坚持为民请命,并表示即使受到处分,也甘愿独任其咎。道光帝于无奈之中,不得不接受了他的要求。消息传开后,民间争相传抄他的疏稿,一时洛阳纸贵。事后,他又极力整顿赈务,兴修水利,改革漕政,推广种植双季稻。针对银贵钱贱的现象,他在苏抚任内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即银元),主张自铸银钱,开了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他还积极支持陶澍在淮北改革盐政,推行票盐法。后人有感于他的这些实践活动,称他为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
道光十七年三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时鸦片泛滥已严重危及国计民生,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问题。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黄爵滋上重治吸食以严禁鸦片专折,道光帝命令各地将军、督抚抒陈己见。五月初七日,林则徐递呈《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旗帜鲜明地支持黄爵滋的主张,同时提出六条禁烟的具体措施,并附上戒烟药方,建议向各地推广使用。接着,他又在两湖地区广贴禁烟告示,配制断瘾药丸,收缴并公开焚毁吸烟器具,缉捕开馆、兴贩之人,率先展开了禁烟运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为了敦请道光帝早作禁烟决策,他于八月初二日再上《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的密折,尖锐地指出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强调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那么几十年以后不但将无可以御敌之兵,而且将无可以充饷之银。无兵无饷,国将不国,道光帝再也不能迟疑不决了。九月二十三日,道光帝专旨宣召林则徐进京。十一月初十日,林则徐抵京。此后八天中,道光帝连续召见了他八次,并赐予他在紫禁城内骑马乘轿的殊荣。十一月十五日,道光帝颁发谕旨,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即查禁鸦片)。林则徐深知这项任命的非同寻常,在京友朋也颇为他的前程担忧,可是他抱定置祸福荣辱于度外的决心,毅然挑起了禁烟重任。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抵达广州,他通过明察暗访,详细地掌握了鸦片走私的情况,决定将禁烟的重点放在杜绝鸦片来源上。二月初四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传讯广东十三行洋商,责令他们传谕外国商贩,限期缴出所藏鸦片,并具结保证今后再不夹带鸦片来华,如有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与此同时,林则徐坚定地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在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义律的支持和唆使下,各国鸦片商贩仍施展敷衍拖延的惯技企图抵制缴烟。林则徐见状,断然采取将停泊黄埔的外国商船先行封闭、撤出广州商馆的所有中国员役并派兵包围商馆等措施,迫使义律等不得不同意缴烟。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林则徐亲赴虎门海滩,将收缴到的鸦片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加二千一百十九袋,全部当众销毁。此后,林则徐与义律围绕具结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较量。五月二十七日,英国水手在尖沙咀酗酒行凶,打死中国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责令义律交出凶手,又为义律拒绝。七月初八日,林则徐下令禁止向澳门英人提供柴米和食物,并撤退买办、佣工,迫使义律等从澳门退向广东洋面。七月二十七日和九月二十八日,义律率英国兵船先后在九龙海面和穿鼻洋面向中国军队发动炮击,挑起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均为中国军队击退。十月二十一日,林则徐遵照道光帝指示,宣布停止英国贸易。
在此期间,出于了解敌情的迫切需要,林则徐设法延聘了数名通晓英文的译员从事翻译外国书报的工作,陆续将有关西方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编译成《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将有关西人对于中国的报道和评论编译成《华事夷言》,将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编辑整理成《四洲志》,将瑞士人滑达尔所著《国际法》中有关内容编译成《各国律例》并运用于对英斗争,将有关西方武器制造的知识加以搜集、整理,以备改进中国的军事装备。他还利用各种机会直接向西方传教士、医生、商人等了解世界知识,并亲赴澳门视察、询访敌情。通过种种努力,林则徐逐渐摆脱了对西方的无知状况,进而为制定对英斗争方略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后人据此称道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澜语)。
林则徐没有想到英国政府会借口禁烟问题发动侵华战争,但对于英国兵船趁机侵扰中国沿海已有思想准备,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他针对英军船坚炮利擅长海战的特点,制定了以逸待劳、以守为战、坚垒固军、静以待之的对敌方针,在预计英军入侵时必经的虎门、澳门、尖沙咀等要隘加固和增筑炮台,在海面设置木排铁链,江底钉插暗桩,以阻止英舰闯入内河,同时从沿海渔民、蛋户、盐贩中招募水勇,在各地组织团练,发动民众抗击侵略者。尤为难得的是,他还设法购买西洋铜炮和精制铁炮,装备虎门各炮台;购买外国商船并改造成战船,充实广东水师;并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纸,准备仿造西方船炮,迈开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道光二十年五月底,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率领英国战舰和运输船四十余艘陆续抵达广东海面,正式挑起侵华战争。在封锁了珠江口以后,英军主力沿海北上,于六月初七日攻占定海,七月十四日抵达天津白河口。道光帝在震惊之余,怪罪于林则徐办理不善肇启衅端,并直观地认为英军北上的目的在于“诉冤”和恢复贸易,为了换取英军退兵南返,他答应派钦差大臣前往广东,重治林则徐之罪。九月初八日,道光帝下令将林则徐和邓廷桢两人同时革职查办。此后半年间,林则徐虽以戴罪之身滞留广州,仍尽力反对琦善畏敌求和,向有关官员提出应敌建议,并捐资募勇抗击英军。奕山主持的广州战役失败后,道光帝再次归咎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下令将他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林则徐抵达伊犁戍所。在此后三年的流放生涯中,他先是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办理阿齐乌苏废地垦务,后又奉旨赴南疆查勘垦地。其间,他极力倡导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并实地考察边疆防务,探求强边之策。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林则徐被重新起用,先后担任署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因病开缺回籍就医。在籍期间联络当地士绅,反对英人入居福州城内神光寺。道光三十年九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行至广东普宁境内,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邓廷桢(1775—1846) 字维周,号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嘉庆十五年出任浙江宁波知府,此后历任陕西延安、榆林、西安知府。任官期间以“善折狱”,亦即擅长审理诉讼案件著称。汉中府营卒郑魁被人诬告投毒致人死命,有关官府已判处其死刑,邓廷桢发现案件中存有疑点后,详细传讯了有关人证,查明死者系患疯犬病身亡,为郑魁洗清了冤屈。同州有个寡妇要解除和继子的关系,继子告到官府,邓廷桢设法疏通,使母子和好如初。这些事传出后,受到陕西民众的称颂,连京城里也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很快被提拔为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可又很快因在西安知府任内时失察渭南县令误断柳全璧杀人罪被议革职流放,幸好道光帝认为他并无私心,让他保留了七品衔发直隶委用。
在经历了这番风波后,他为官更加谨慎,办事更加老成,终于又从道台、按察使、布政使步步升迁,于道光六年(1826)晋升安徽巡抚。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坐就是十年。时安徽境内民俗骄悍,民间多私藏兵器,械斗之风盛行,大案要案时有发生。邓廷桢到任后,要求各属限期收缴兵器,逾期发现私藏或私造兵器则置之重法,并严厉缉捕犯事者,先后查办多名“剧盗”,使刁悍之风有所收敛。与此同时,他也能体察民间疾苦,发生水灾时常亲自乘舟赴灾区勘察灾情,赈济灾民,并实施了修复安丰塘、芍陂水门,浚疏凤阳沬河、加筑堤闸等项水利工程。史称其“治皖十载,政尚安静,境内大和”。
抚皖期间的这段经历使他在当时的官场上确立了能员干吏的形象,或许正是由于这一背景,道光十五年八月,他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也是鸦片走私的源头,邓廷桢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禁绝鸦片的问题。在邓廷桢受任之前,广东士绅吴兰修等有鉴于鸦片屡禁不止、白银大量外流的状况,曾建言采用弛禁的办法,将鸦片作为合法商品征税入口,但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白银购买,并听任内地民间自种罂粟以取代洋烟。邓廷桢的前任卢坤在有关奏章中附了这份《粤士私议》,婉转地试探朝廷的反映,道光帝阅后没有表态,只是要求他继续严禁鸦片。道光十六年四月,由广东按察使调任太常寺少卿的许乃济壮着胆子上了份《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公开提出弛禁鸦片的主张。道光帝要求邓廷桢会同广东有关官员议复。邓廷桢上任伊始,受广东巡抚祁以及主张弛禁的广东士绅影响,在复奏中明确表示赞同许乃济的弛禁主张,认为这是因时制宜的有效办法,于国计民生都有好处,并据此拟定了实施弛禁政策的九条具体章程。
可是,在邓廷桢的复奏到达北京之前,道光帝受朱嶟、许球等反对弛禁的官员的影响,已再次发布谕旨,不但明确表示不能废除鸦片禁令,而且要求邓廷桢等据实查明鸦片泛滥情况,并悉心妥议禁烟办法。于是,邓廷桢不再附和弛禁主张,改用采取驱逐九名外国烟贩出境、命令停泊外洋的鸦片趸船立即离境、禁止快艇靠近趸船和在广州河面停泊、严缉鸦片烟贩、杜绝纹银出洋等项措施,执行道光帝的指令。与此同时,他还支持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和加强广东海防的措施。道光十八年黄爵滋的《请塞漏卮以培国本折》递呈后,道光帝下令交各省督抚讨论,邓廷桢于当年八月二十二日覆奏《严禁鸦片章程折》,虽对黄爵滋提出的对吸食者处以极刑的主张提出异议,但还是明确表示应该严厉禁绝鸦片。
同年十一月,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同时要求邓廷桢振刷精神,与林则徐和衷共济,协同办理禁烟事宜。邓廷桢得知后,立即写信给尚在途中的林则徐,表示愿意协力同心根除鸦片这一中国大患之源,并发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此后,在他的督促下,广东陆续破获了私开窑口案件一百四十一起,捉拿人犯三百四十五名,收缴烟枪一万零一百五十七杆,连外国鸦片贩子也承认这是广州烟禁最严的一个时期。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得到邓廷桢的真心支持和密切配合,他们在短期内雷厉风行地实施了收缴外国烟贩所藏鸦片、驱逐武装鸦片趸船、缉拿内地鸦片烟贩、查抄收贮鸦片的窑口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共同主持了虎门销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壮举。他还陪同林则徐视察各处海口,筹划战守事宜,准备迎击英国侵略者的挑衅。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同时调邓廷桢接任两江总督,未及赴任改调云贵总督,旋因御史杜彦士奏称福建鸦片走私猖獗,水师查缉不力,再改任闽浙总督。入闽后,邓廷桢一面积极查禁鸦片,一面锐意整顿海防,根据福建沿海的地形特点,在厦门岛南岸突出海面的胡里山一带修建石壁,加筑炮墩,安设重炮,并采取乡勇助守、凿舟沉石、囊土筑墩、埋钉撒铁等项措施,加强闽洋防务。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国侵略军在封锁了广州湾后北犯,一度出现在厦门洋面,邓廷桢闻报后亲赴泉州,布置战守事宜。英军攻陷定海后,他曾率福建水师赴浙江会剿,旋即奉旨折回专办闽洋防务。同年九月初八日,道光帝将英军北犯归罪于林则徐、邓廷桢在广州办理禁烟不善,下令将两人同时革职,并命令邓廷桢立即从福建折回广东听候处理。次年五月十日,道光帝在奕山指挥的广州战役失败后再次归咎前任,下令将邓廷桢和林则徐同时遣戍伊犁。
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于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重新起用邓廷桢为甘肃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又升任陕西巡抚的邓廷桢,再次回到了他早年担任过知府并在官场上崭露头角的西安,但一年后便病死于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裕谦(1793—1841) 原名裕泰,因任湖北荆州知府时与当时的湖南布政使裕泰同名,改今名,字鲁山、衣谷,号舒亭,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他的父亲庆麟在他出生前五年因事被革职夺爵,在他出生后五年去世,家道因此中落。裕谦靠自己奋发攻读,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中进士,入翰林院,此后历任礼部主事、员外郎,湖北荆州、武昌知府,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巡抚。
鸦片战争前夕,烟毒泛滥严重威胁国计民生,清政府内部对此出现了弛禁和严禁两种主张,裕谦在满蒙官员中以积极支持和认真执行严禁鸦片的政策而著称。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任武昌知府时,他就公开发布了禁烟告示,严厉查禁官兵、差役和平民吸食鸦片。任职江苏期间,他一再呼吁,鸦片烟毒甚于洪水猛兽,严禁鸦片应为目前急务。在辖区内,他雷厉风行地缉拿走私烟贩,惩办包庇烟贩的不法官吏,并要求吸食者限期销毁烟具,戒绝鸦片。他还针对江苏鸦片多从上海走私入口的状况,制定了《杜绝上海洋船夹带烟土章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严禁漕船和内河各船走私鸦片,先后破获走私贩卖烟案数百起,缴获烟土数以万两计,使江苏的禁烟成绩仅次于林则徐坐镇的广东。
鸦片战争爆发后,裕谦成为主战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国侵略军袭取定海,直接威胁江苏沿海,时两江总督伊里布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前线,裕谦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他一面认真部署宝山、上海、崇明等地的防范事宜,一面不断上书朝廷要求迅速出兵收复定海。在连续四份专折奏疏中,他反复强调:收复定海有四无可虑,六难缓待;英军所恃者不过船坚炮利,而其犯兵家之忌者有八,因而其败可立而待;我军若在水上与之争锋有五不可恃,然而舍水就陆就可以我之可恃攻敌之不可恃。他的上述言论,在朝野产生了广泛影响。同年十二月广东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他又奋然上疏,奏劾琦善犯有“张皇欺饰”、“弛备损威”、“违例擅权”、“将就苟且”、“失体招衅”等五大罪状,时人读后莫不击节称快,据称林则徐见到这份奏章后,亲自誊录了一遍,并在上面密密麻麻地作了圈点。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伊里布与琦善相互勾结避战求和被揭露后,道光帝任命主战最力的裕谦取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前线督办军务,一月后实授两江总督。接任后,裕谦总结上年定海被英军袭取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重点加强定海防务的措施。他奏准改定海为直隶厅,增调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协助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共同防守定海,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回籍难民,在濒海地带修筑高至四米、长达五公里的土城,在城东南修建镇远城,立足于在陆上抗击来犯英军。林则徐奉旨以四品卿衔赴浙后,他向朝廷力荐起用林则徐协同浙江提督余步云筹办浙东防务,但是,他没能接纳林则徐将浙东防务的重点从定海转向内地以固门户的建议。为了激励军民的抗英斗志,他还下令将英军占据定海期间通敌的四名汉奸斩首示众,将埋有数百名英军的坟墓掘开,尸体抛入大海,将捕获的英俘凌迟处死,剥皮抽筋。
是年夏秋间,新任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率领英军东来,再度挑起对华战争。七月初十日,英军攻占厦门。裕谦得报后,在镇海以祭神的方式举行誓师大会,广大官兵集结城东关帝庙和天后庙前,对神宣誓:“勿以退守为词,离城一步;亦勿以保全民命为词,受洋人片纸。”八月十七日,英军对定海发动攻势,葛云飞等三总兵率部顽强抵抗,壮烈殉国。英军攻占定海后乘势进军裕谦驻节的镇海。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军数千人分路进犯镇海的门户金鸡岭和招宝山。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畏敌,以“保全数百万生灵”为辞,面见裕谦要求派员往英舰求和,遭裕谦严词痛斥。在英军登上招宝山的紧急关头,余步云不战而逃,招致招宝山守军全线溃散。金鸡岭守军在总兵谢朝恩的指挥下虽力战御敌,也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守。镇海城随即笼罩在英军的猛烈炮火之下。裕谦见城已不可守,怀着失地辱国的悲愤心情,决定履行与城池共存亡的誓言,毅然跳沉泮池,被随从救起护送出城后,至余姚气绝身亡。时年仅四十八岁。
关天培(1781—1841) 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嘉庆八年(1803)由行伍考取武庠生。此后效力军营二十余年,才被逐级提拔到参将。
道光五年(1825)秋,江南漕运因水浅受阻,江苏巡抚陶澍奏准试行海运漕米。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创举,关天培主动请求承担了押运任务。次年二月,他督押米船一千二百五十四号,漕米一百二十四万余石,自吴淞口出发,在大海中航行五千余里,历经惊涛骇浪,将漕米平安运抵天津。事后,他受到道光帝的特别嘉奖,先是升署太湖副将,很快又被优先提拔为苏松镇总兵。
道光十四年八月,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派两艘英国巡洋舰强行驶过虎门,击毁沿途炮台,进泊黄埔。道光帝接报后,对广东海防的松弛状况大为震惊,下令将关天培从署江南提督任内调任广东水师提督,以整顿和加强广东海防。关天培深知此行任务艰巨,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仅带三名家丁驰赴广州任所。到任后,他亲历重洋,实地考察地形,检查防务,提出了以“守备为主,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严防出入,禁绝内奸”的防海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他在由外洋通向省城的咽喉之地虎门要塞设置了三道防线,即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横档、威远、镇远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狮子洋口的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与此同时,他抓紧改建和加筑有关炮台,增铸新炮,整顿水师,操练士卒,使广东沿海的防御力量得到改善和加强。他还辑录任内有关广东海防的上谕、奏议、公牍、咨稿,以及虎门炮台的形势、设施、防御部署等文献,汇编成《筹海初集》(四卷)。时人称道关天培为了广东的海防建设“殚精竭虑,寝食与之”。
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则徐奉命抵广州查禁鸦片。关天培积极协助林则徐收缴鸦片,查缉走私,具体部署并顺利完成了虎门海滩的销烟壮举,被林则徐倚为左右手。为了防止英军顺风乘潮闯入内洋,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支持下,在横档和南山之间江面狭窄处设置了两道横江铁链木排,在江底钉插了暗桩。虎门销烟后,英国侵略军不断在外海发动武装挑衅,都被关天培督率水师击退。九月二十七日,英国货船皇家萨克逊号遵式具结准备入口贸易,被两艘英国军舰在穿鼻洋上强行拦截,关天培闻讯后率水师前往查询,英舰突向中国师船发起炮击,揭开鸦片战争的序幕。关天培在遭受突然袭击后临危不惧,拔出腰刀,挺立桅前,迅速组织反击。在激战中,他手面受伤流血不止,仍镇定自若地指挥师船包抄英舰,将英舰击退。道光帝接到战报后,对关天培表示嘉奖,并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琦善以钦差大臣、署两广总督的身份来到广州。为了营造对英和谈气氛,琦善不愿接纳关天培加强战备的建议。在谈判中,琦善一味妥协求和,英方则采取了又压又打的方针。十二月十五日,英军突然袭击并攻陷沙角和大角炮台,突破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进逼第二道防线的威远、靖远、镇远炮台。时关天培等战前防御的重心是层层堵截,防止英舰突破虎门,窜犯内河,因而各炮台仅有守兵数百,而英军却采取了直接进攻炮台的战术,导致虎门各炮台陷入了以少敌众、以弱敌强的不利境地。关天培自知激战难免,在开战前夕给家人寄去一只木匣,内装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达誓死报国的决心。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英军向虎门诸炮台发起总攻,首先占领关天培等未及设防的下横档岛,关天培遣将向琦善要求增援,琦善仅消极敷衍,军心因此受到影响。在面对强敌孤军作战的不利境况下,关天培当众宣誓:“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决心与炮台共存亡。在激烈的炮战中,年已花甲的关天培身负数十处创伤,血流如注,仍坚守炮位,亲燃大炮,与英军殊死搏斗达十小时之久。英军攻占炮台后,他手握利剑,与英军展开肉搏,终因伤重力竭,壮烈殉国。
陈化成(1776—1842) 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人。他出生在金门岛,从小在海水中泡大,因而水性极好,在海上劈波斩浪如履平地。二十八岁时,陈化成加入清军水师,先后在福建、浙江、台湾、广东等地参加捕剿“洋盗”。由于他精通水战,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治军严明,逐级从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晋升到提督。
道光十二年(1832),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商船非法潜入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侦察活动。三月初,英船来到厦门海岸。时陈化成正以福建水师提督驻防厦门,闻讯后立即派员登船询查,布置水师船只严密监视,并亲自召见自称船主的东印度公司职员胡夏米等人,指出英船停泊厦门是违法行为,答应无代价提供英船所需粮食和淡水,要求英船马上离开港口。在这以后,陈化成水师生涯的重心便从缉捕“洋盗”转向打击海上鸦片走私,抵御英国殖民侵略,保卫祖国海疆安全。
道光十三年,陈化成率领水师在金门、厦门一带缉查鸦片走私,人船俱获,随即在附近乡村按户清查,摧毁了囤积鸦片的巢穴。道光十七年,一艘英国兵船窜入福建闽安附近海面,声称要接回流落漳浦的英国难民。陈化成拒收英方投书,派人向英方严正指出:按照中国法律,如确有海上难民,应由中国方面在讯问清楚后护送到广州回国,现经审讯,难民中并未有人承认自己是英国人,英方来书也未指明难民姓名,因而不足凭信,命令英船立即离开中国海域,此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外交尊严。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厉行禁烟后,英国鸦片船和兵船不时侵扰福建海域,都被陈化成率部驱逐出境。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陈化成调任江南水师提督。次年六月英军攻陷定海后,移防吴淞。吴淞位于黄浦江和长江汇合处,是长江防御的第一道屏障。陈化成到达后,在东西炮台的要害地带列帐扎营,并根据当地地形,疏浚顺通河,用挖出之土修筑土城,加高海塘,在吴淞到宝山一线沿塘修筑土堡二十六处,设置战炮一百三十余门,加强了防御能力。针对江南水师训练松弛的弊端,他将从福建带来的亲兵分散到各个营队,严格加以训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他本人则处处以身作则,坚持与士卒同甘苦。刚到吴淞时,有人送来了酒菜,他说:“我的部下众多,他们都没有享受,我怎能独自享受?”有人要为他准备馆舍,他说:“士兵都露宿炮台,我怎能独自安居?”在这以后近两年时间里,他不避寒暑,始终住宿在炮台旁的帐篷里,枕戈待旦。一个秋夜,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过塘面涌进军帐,部下劝他移帐于高处,他说:“大帐一移,三军惊扰,况且我移就高处,而士兵仍处于低洼之地,我于心何安?”时任两江总督的裕谦担心他年事已高,从宝山派人飞骑前往探望,只见他仍从容地坐在帐中处理军务。到了冬天,大雪飞舞,寒风刺骨,冻得他彻夜难眠,可一清早他又驾着小船,踏着积雪,往来军营巡查。见到士兵衣着单薄,他马上下令赶制棉衣,发放给士兵。由于他处处体恤士卒,士卒皆称他“陈老佛”;由于他治军严明,英勇善战,人们又称他“陈老虎”。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英国侵略军陆续云集吴淞口外,并以水牌向清军投书挑战。两江总督牛鉴见敌众我寡,主张犒劳英军,缓师避战。陈化成坚定地表示:“我经历海上近五十年,如果见敌避战,就是畏敌。今日奉命剿贼,只能有进无退。”五月初八日凌晨,英军以火轮六艘、炮舰七艘结队进犯吴淞,陈化成驻守的西炮台正是英军的主攻方向。战斗打响后,他身先士卒,手执令旗,登高督战,未等敌舰全部泊定,便施放重炮,连连命中英舰。接着,两军展开激烈炮战,从天明直至中午。据参战的英国人战后回忆:“我方舰队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我军旗舰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三炮;布朗底号被击中十四次,希威特海军中尉在甲板上被炮弹击中身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十一次;其他舰只也都被击中多次。”牛鉴率兵从宝山赴援,行至校场时遭英舰炮击,随即弃军脱逃。驻守东炮台的参将崔吉瑞和驻守小沙背的总兵王志元苟且偷生,先是按兵不动,接着又弃炮台逃跑。英军乘势登陆,轻取东炮台和小沙背,然后并力夹击西炮台。在孤立无援腹背受敌的境况下,总兵周世荣劝陈化成撤军,陈化成仰望江天,悲壮地说:“奉命剿贼,有进无退,我将以死报国。”周世荣逃走后,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继续坚守阵地,并亲自燃炮轰击英军,直至手被震裂,炮伤其足,仍屹然不动。不幸,一发炮弹击中炮台,陈化成中弹倒地,壮烈捐躯。吴淞随即失陷。
陈化成牺牲后,吴淞数万民众停市哭奠,将其遗体隆重殓葬;宝山、松江等处修建了祠庙,供奉其塑像;清廷也诏令褒奖,赐谥号“忠愍”。
评:林则徐、邓廷桢、裕谦、关天培、陈化成是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代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他们知己知彼的功夫还很浅薄,对付侵略者的办法也很幼稚。可是,在侵略者面前,他们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凛然正气,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才没有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