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冷漠型 孩子哭不停,先生却不去抱孩子
他不愿意去爱自己的孩子。
他感到自己很残忍,但这种感觉却又很熟悉。
“贝贝晚上都会起来哭,为什么你就不试着抱一抱他?”她一边挤奶,一边向先生叨念。
“小孩不能抱,愈抱会愈依赖。你看看他已经被你惯成什么样子了?”他不以为然地劝太太。
“你为什么可以对自己的小孩这么无情?我真是嫁错人了!”
面对太太的控诉,他脑袋一片空白。自从孩子出生后,他确实坚持不抱小孩,但他是有理由的啊!
他从小就被母亲遗弃,之后爸爸再娶了继母,但因爸爸长年以开货车为生,他总是长时间独自和继母在家。大家都说他不是个好带的孩子,因为情绪常常起伏不定。
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除了怨怼爸爸不在身边、妈妈不够爱他、奶奶认为他是拖油瓶之外,他还得努力去拆穿人前说一套、人后做一套的继母惯用的伎俩,但却没有人相信他。
他忍不住要抗议世界对他太不公平。父亲明明是带回来一个继母刁难他,他们大人却都装作若无其事。
他没有亲密关系的样板,只觉得自己不再值得被爱、被信任,可这一回,他看见的是,他因此也不愿意去爱他的孩子。他感到自己很残忍,但这种感觉却又很熟悉。每一次,当他要对小孩好的时候,“不要再对外界有期望,你只会受伤而已!”这句话就挡在他面前,像个警示的丧钟,他一次一次地被那句“别傻了”,提醒着自己过去的伤口并没有愈合,他还是那个不值得被爱的小孩。
他告诉自己:“你不要让你的小孩对你有期望,因为你可能会让他受伤,宁可对他残忍,也千万别心软……”
或许在他心底深处,他也没有信心,自己能当个好父亲。
心理咨询师这样说:
刘若瑀在《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一书里曾说:“去了解自己的家,就像是农人认识自己的土地一样,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空间。”“当你拥有自己的空间,才有力量。”
但他对于自己的家,只有简单的印象,并没有实质且深刻的认识。他甚至不敢看自己被怎么对待,毕竟看了会痛,他得保护自己。
对他来说,他延续了“被母亲遗弃后,在关系中感受到的拒绝感”。纵使父亲娶了继母,但并没有与继母好好经营家庭关系,导致身为孩子的他,长年感受到自己被忽略且显得多余。
他从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喜欢。他讨厌自己,更不觉得有人会欣赏他、了解他。因为,小时候,当他惊惶恐惧的时候,他起初告诉自己说:“我好怕,没人会保护我。”到后来他开始自责:“我一定做错了什么,导致他们讨厌我。”等时间一拉长,更慢慢演变成:“你看,即便我们没做什么,都会被排除在外,我们干脆不要想着自己是他们的一分子,就不会受伤。”
亲密关系中的局外人
“降低在关系中的期望”变成他的求生之道。他想着自己再怎么样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所以干脆拒绝被命运摆布。当他已经习惯将自己排除在外的时候,就无法体会身在其中的感受。
这些拒绝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声音,常常会把他变成亲密关系中的局外人。
他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是被负面对待,导致他常常跟自己说:“没有用的。”“你看,又来了吧!”这些信念集结起来,就变成他看待自己的方式。
“海绵效应”是指孩子就像海绵一般,父母在教养他时的心情是什么,他就容易吸收到这样的气氛和感受。如果父母是焦虑的,那他对于焦虑就特别敏感;如果父母是挫折的,那他也很容易感受到挫折,这是下意识的行动。
就像他常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虽然家中没有一个人会说他是多余的,但如果在言谈举止之间,都一再地表达他只会制造麻烦,那么他也会在心里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受欢迎的,没有人想要跟他在一起的……
摆脱父母婚姻关系的练习:
在亲密关系中,难免会有争执和冲突。想一想,在冲突的第一时间,你往往是怎么想的?若有以下的状况,请勾选出来。
□1.他迟早会丢下我的。
□2.我怎样,对他来说似乎都没那么重要。
□3.他只在乎他的事情。
□4.他不是这么在乎我。
□5.我永远做得都不够好。
□6.我对他没有影响力。
□7.他会报复我。
□8.我对他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9.我害怕他对我烦了、腻了。
□10.他应该要以我为主。
□11.他应该要先哄我。
□12.他应该要知道我在气什么。
□13.他应该要给我一个交代。
□14.他总自以为是、高高在上。
□15.他一定是吃错药了,才敢对我大声。
□16.别理他,等他忘记就会好了。
□17.他凭什么这样对我。
□18.我不想甩他。
□19.等他来道歉。
□20.给我一个理由。
如果你勾选数量为1~9,表示你在彼此的关系中,是比较没自信的那一位。你可能常常贬低自己或讨好对方,也因为对自己的不够自信,常常会将自己的需求摆后面。
若勾选数量为10~13,表示你在亲密关系中,拥有不理性的执念。对你来说,亲密关系中有许多“应该要……”和“必须怎样……”的信念,这些信念往往容易捆绑住你,让你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没有弹性。
若是勾选数量为14~20,表示你常觉得是“对方的错”,也因此你常想给对方时间想一想,或者对于冲突感到烦闷,想要回避。
现在的我们,来自过往
当你感受到威胁、被拒绝的时候,你会跟自己说什么?这都跟你过去被对待的方式有关,也跟你怎么跟对方沟通有关。尤其,跟过去你怎么处理威胁,怎么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有关。
在孩提时代,我们的内在还很稚嫩幼小,对于外界的威胁感到惊吓,担心会被排除、被欺侮,再无归属感。你是怎么跟你的内在小孩说话?是告诉他“你惨了!”“死定了!”“不要怕!”“没关系!”,还是“等一下”“再观察一下”?
当你面对亲密关系时,这样的模式马上就会跑出来,例如:“惨了,你要被丢掉了!”(先打预防针)“就说你会被拒绝吧!”(说风凉话)
检视上面你勾选的题目,想一想你遇到威胁的时候,你如何跟内在小孩对话?
亲爱的小孩,当我遇到威胁的时候,我会对你说:____。
当我们长大,就有机会变成父母,所以如果要摆脱父母婚姻关系,得由自己做起。如果要改写你与父母过往的关系,现阶段的你,想跟内在小孩怎么说呢?
亲爱的小孩,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当现阶段遇到威胁的时候,我决定对你说: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