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赋权效果评估及其过程反思
一 评估: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
(一)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指的是在社工服务的过程中,评估服务对象对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的满意度,以及服务对象在连续性社工活动中的变化。过程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活动反馈评估
活动反馈是导学案中的一部分,导学案由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分享、活动总结和活动反馈六部分内容组成。活动反馈部分通常与每小节社工服务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相关,也构成过程评估的主要方式。服务团队在开展社工服务之前,会给服务对象介绍此节活动的导学案内容。在此节社工课堂服务结束后,让服务对象填写并回收活动反馈表,即可看到服务对象对此节社工活动的评价。
(2)观察
通过观察进行评估,指的是在开展每次社工服务的过程中,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和活动气氛,以了解服务对象对社工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的满意度。此外,连续的观察可以了解服务对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变化,如从被动转向主动。
(3)访谈
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估,主要分为面谈和QQ聊天两种形式。面谈指的是针对服务对象在社工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利用活动开展前的时间或者活动结束后清理活动场地的时间,有选择地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了解每次社工活动的服务效果。QQ是服务对象最普遍和频繁使用的网络聊天工具,在休息日,团队成员利用此方式与服务对象交谈,以了解服务效果。
(二)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指的是评估服务对象对社工活动的满意度和服务效果,主要运用服务对象满意度问卷和基线测量法评估。
(1)流动儿童团队协作小组的评估结果
团队协作小组的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对社会工作活动效果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而在服务效果评估中,通过基线测量,介入后儿童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协作行为都有明显改善,内容如表10所示。
(2)流动儿童注意力提升小组的评估结果
流动儿童注意力提升小组的评估结果显示,服务内容的满意度评价中,结果显示都是比较好的。在服务效果评估中,从注意力集中时间、一定时间内描述事物的完整性、增强儿童抵抗注意力分散的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评估,主要根据观察法、量表测量法评估,各个方面的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如表11所示。
表10 流动儿童团队协作小组评估结果
表11 流动儿童注意力提升小组评估结果
表11 流动儿童注意力提升小组评估结果-续表
(3)流动儿童安全防拐小组的评估结果
流动儿童安全防拐小组的评估结果显示,在服务内容的满意度评价中,这是三个小组中活动满意度最高的。在服务效果评估中,从防拐意识提升方面、对环境认识方面以及应对行为方面进行了评估,主要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评估,各个方面的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如表12所示。
表12 流动儿童安全防拐小组评估结果
表12 流动儿童安全防拐小组评估结果-续表
二 技巧: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修饰及其对赋权目标的影响
第一,将专业效果评估大部分转换为服务对象对社工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在效果评估中,更多的部分是通过服务效果满意问卷进行调查的,其中包括学生的、家长的以及社区的。
社工与流动儿童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伙伴关系,在长期相处过程中,社工的角色更多的是流动儿童的朋友。所以当进行服务满意度的问卷填写时,儿童对社工的服务是很满意的。社工通过与家长互动,满足了家长对于辅导儿童学习的要求,而社工也会经常向家长反馈的活动参与情况;家长基于孩子参与活动后在家行为的变化,例如及时完成作业、与父母关系更亲密、性格更开朗等方面的变化,也会在服务满意度问卷中有较高的评价。
社区层面的满意度也很好,社工与社区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社工接洽的社区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工作表示积极支持。而社工也为了与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满足了社区的许多行政性工作要求,这样一来,作为互利双方,社区对社工的服务满意度很高。
第二,只关注主题小组每项活动目标是否完成,没有考量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反赋权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社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量表等多种方式对每节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活动作为增能赋权的手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儿童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其中包括团队协作小组以及游览大学校园的活动效果;同时,社工的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包括创造力、组织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互动的能力,其中包括注意力提升小组和大型社区活动的活动效果。但是,社工在评估时并没有将包括需求评估、活动策划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干扰甚至阻碍流动儿童赋权增能的因素考虑进去。这些因素中就包括服务对象与社工之间的权力差异、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能力,以及社会工作者为了活动正常开展而向家长与社区的要求妥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对赋权增能的效果是削弱的,甚至对流动儿童产生反面的效果。
三 结果:“制造”虚假的赋权
社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技巧,通过对不同群体服务满意度的评估,还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相关量表测量的方法对流动儿童开展的服务进行评估。在对不同群体的服务满意度的评估中,流动儿童、家长以及社区都对社工的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虽然这也是社工工作成效的证明,但没有直接响应赋权增能的服务目标。
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量表测量方法虽然是专业的评估方法,但都是对服务单个活动的效果评估,而未延伸考虑在需求评估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社工没有注意到却对流动儿童造成反赋权效果的行为。而社工通过一些“评估技巧”让服务效果显示很好,表面上是达到了增能赋权的效果,但这些技巧没有考量社工在开展活动前以及开展活动中的反赋权行为,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力差异带给儿童一种社工是其管教者的印象,以及社区的送温暖活动对儿童造成的消极影响。尽管有以上各阶段赋权目标发生偏移的现象,但是社工在评估效果时却通过转移评估的内容“制造”了虚假的赋权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