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ENIAC采用18800个电子管和1500个继电器,重达30t,占地170m2,主要应用于弹道计算工作。虽然每秒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但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年来,人们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把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时代,其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主存储器先采用延迟线,后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使用磁带。软件方面,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程序。这个时期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一般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成本高、可靠性差、内存容量小。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从事军事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时代,其主要逻辑元件是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使用磁带和磁盘。软件方面开始使用管理程序,后期使用操作系统,并出现了FORTRAN、COBOL、ALGOL等一系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该时期计算机的应用扩展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领域。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体积已大大减小,可靠性和内存容量也有较大的提升。

第三代(1965—1970年),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外存储器使用磁盘。软件方面,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级语言数量增多,出现了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运行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可靠性和存储容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和通信密切结合起来,广泛地应用到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

第四代(1971年至今),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外存储器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及光盘。软件方面,发展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软件等。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达到每秒上千万次到万亿次。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1983年我国湖南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Ⅰ”巨型计算机,运行速度达每秒一亿次。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Ⅱ”通过鉴定,该机运行速度为每秒10亿次。目前我国又研制成功了运行速度已达到千万亿次/秒的“天河”巨型计算机等,其系统的综合技术已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通用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