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服务经济:概念内涵与发展特征
1.2.1 服务经济的概念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Victor R. Fuchs)于1968年提出了服务经济的概念,并在其同年出版的《服务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已经出现服务经济的发达国家中,美国目前已经率先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此后,在一批批研究者的探索下,服务经济理论日渐完善,为创业者及企业发掘服务经济的巨大潜在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社会”,以及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的“工业服务化”等理论也对现代社会经济开始朝着服务经济转型这一主流趋势进行了详细说明。瑞典学者詹森在其出版的西方服务经济领域著作《服务经济学:发展与政策》一书中,关于服务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以及服务经济的公共政策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服务经济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要对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升级,由服务业主导取代工业主导。此后,与服务经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
在国内服务经济理论发展初期,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国际上的主流服务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尝试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服务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回溯》是这类研究的典型代表。在这之后,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服务经济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服务经济的落地之道,典型的研究作品是《中国服务经济报告》系列。
现阶段国内专业学者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化,从产业融合及城市功能等诸多维度对服务经济的概念、内涵及落地途径等进行具体分析,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信息化和产业融合》等。
虽然关于服务经济的研究已经有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学术界目前尚未给出服务经济的明确定义,目前,国际上较为主流的服务经济定义方式主要三种:其一是从服务业市场规模角度,当服务业对GDP与就业的贡献率达到五成时,就可以称之为服务经济;其二是从属性、性质角度,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存在特殊属性与性质的经济形态被称之为服务经济;其三是从发展阶段角度,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顺序后的经济发展阶段被称之为服务经济阶段。
在对上述三种定义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服务经济的概念——以知识、信息、智力等要素的生产及应用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采用人力资本及科学技术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将服务产品生产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经济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服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普及,并演变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形态。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服务经济概念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进程日渐加快的背景下,服务业在我国保持着迅猛增长之势。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同比增长1.4%;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同比增长5.3%,服务经济活动俨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2.2 服务经济的形态特征
服务经济具有服务化、融合化、网络化、高端化及两极化的形态特征:

◆产业发展服务化
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种全新的服务大量涌现并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产业链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处于上游的供应商也开始向服务化转型,从最初的专注于车间内的产品生产到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产品生产服务。
很多制造企业不仅将服务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有效手段,更将其作为一大核心利润来源。与单纯的销售产品相比,增值服务的溢价能力明显更高。就像乐视推出的“购买会员硬件免费”策略一样,在家电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单纯地销售硬件的利润相当有限,而出售会员服务则可以持续获取利润。
◆行业发展融合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跨界融合成为一种常态,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
(1)消费方式转变所造成的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与产品本身相比,产品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更大,这就使得产品与服务之间的边界被逐渐打破。
(2)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等日渐融合。服务被制造企业作为一大重要利润来源,从而使企业的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和服务企业的差异越来越小。
(3)交易方式的变革,使个体同时扮演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产品的生产中来,从而造成生产者与消费者走向融合。
◆企业运作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得生产价值链演变为服务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组织方式,而且企业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日渐网络化及扁平化。为了整合优质资源,连锁制、联盟化及平台化成为主流,能够有效应对外界动态变化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受到了企业界的一致青睐。
一些大型的跨国服务企业普遍使用合伙制,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各个子公司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而且企业也十分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从而使企业的运作网络化特征更为突出。
◆生产活动高端化
服务经济时代,生产活动的知识及技术含量更高,生产活动高端化特征凸显。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整个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产能过剩时代,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深度挖掘消费需求的同时,为用户提供定制产品及服务成为企业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这也对生产活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无形服务成为影响产品销量的一大重要因素。
◆就业与收入两极化
就业结构呈现两极化:以金融、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端优秀人才能够获取极高的收入,当然这些工作岗位本身所要求的知识水平、技能熟练度等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类似家政、道路维护、社区服务等行业由于对工人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相抵较低,即便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能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其薪酬待遇也相对较低。与传统工业时代相比,服务经济时代的就业结构两极化特征会更为突出。
1.2.3 总体特征与内部特征
◆总体特征
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农业与制造业的服务化与高端化趋势愈发显现。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驱动其他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服务价值进一步增长。服务业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产值比重较大
成熟的服务经济社会,其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占据GDP的比重高达60%。而且服务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所占比重明显更高。据公布的数据显示,21世纪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提供的岗位占总工作岗位的70%左右。
农业与制造业的服务化特征愈发明显,产业链中的服务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大幅度提升。比如,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售后等诸多环节对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增值服务所创造的利润明显更高,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开始向增值服务倾斜。现代农业体系的服务环节所占比重同样越来与高,作为新兴业态的旅游农业与都市农业迅速发展壮大。
(2)智力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
知识、科技与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产业性质方面,智力要素与技术要素地位的不断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企业转变。
研发设计、金融、高端制造等智力密集型产业的相关从业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以美国纽约为例,包括咨询、健康、教育、法律在内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业贡献的产值达到了总GDP的22%,而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呈现下滑趋势。
(3)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
在服务经济中,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新产品、工艺的设计研发,以及和产品核心技术相关的制造环节,而零部件生产以及对劳动力依赖性较强的生产制造环节则是扮演着配套的角色。以服务经济高度发达的欧美市场为例,品牌运营、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及标准制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
(4)高度人力资本投入结构轻型化
在生产要素构成方面,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借助于物质资本的不断积累,也就是通过投入更多的能源、厂房等资源,并使用效率更高的设备来取代人工,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而在服务经济中,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是来源于人力资本,尤其是那些综合素质及知识水平较高的高端人才,物质要素所占的比重明显降低,从而使投入结构愈发轻型化,高能耗与高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5)产业高度融合
由于互联网、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在产业内部的不断推广普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成为常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不仅产业本身各个行业内的边界日渐模糊,文化创意与教育、传媒、娱乐等产业之间的界限更是被深度淡化。
(6)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随着服务经济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围绕跨国公司构成的全球服务产业链日渐清晰,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据WTO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25万亿美元,而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达为7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出口额的比重为7.7%,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
◆行业内部特征
(1)服务业内部
现代服务业居于核心地位,传统服务业作为配套。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知识型社会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经济中占据较高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及附加值高的特征,在服务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传统服务业则是劳动力素质较低、附加值低、投资回报率较低,在服务经济中相对边缘化。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96年至2000年期间,欧盟的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率比传统服务业高出61%。
(2)制造业内部
高端制造业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制造业作为配套。在制造业内部,应用先进设备、生产流程及管理手段的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企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特征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走向了智能化及自动化的现代制造企业转型之路。
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十分迅猛,而从1995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10%。
(3)农业内部
订单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农业作为配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服务业对农业的改造,使得农业的技术水平及价值创造力获得了大幅度增长。将生活、生产及生态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农业。
1.2.4 服务经济的运行模式
◆适度增长
与工业经济借助大规模投资来快速提高生产率相比,服务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则明显较为缓慢。而且由于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导致生产率被拉低。
我们不妨对三类国家的服务业进行对比:第一类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与英国等国家,其服务业产业规模占GDP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以上,但其GDP增速相对缓慢,长期保持在4%以下;第二类则是服务业相对发达的韩国等国家,其服务业产业规模占GDP的比重约为55%,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则为保持在5%左右。
第三类则是在服务业相对落后的中国等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GDP年均增长率却可以保持在10%左右。即便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GDP的年均增长率也在7%左右。
◆稳定增长
工业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那些高投入的周期性产业,这类产业在出现经济危机时,会遭受重创,导致整个国家发展严重受阻。而服务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既有周期性行业,也有非周期性行业,即便出现经济危机,凭借着一些非周期行业的稳定增长(比如,目前在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背景下,文娱产业处于逆势增长),有效避免了很多国家像以前的经济危机一般损失惨重。
◆财富(价格)推动
由于与工业性部门相比,服务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较慢,而在货币工资增长率中影响较大的主要就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也就是由工业部门所决定。
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品价格是由成本加定价的方式确定,所以服务性部门与工业性部门的工资增长处于同一水平时,物价会成比例地稳步增长,对于服务性部门的产品及服务而言,需求价格变动空间相对较小,而收入水平的变动空间相对较大,在工资成本不断增长时,也会导致物价不断提升。
因此,服务经济中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价格因素。以日本为例,在1955年到1975年期间,如果按照现行价格计算,则服务业在服务经济中所占比重提升了将近20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不变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则提升了服务业在服务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创新引领
服务经济的出现及崛起,可以视作为企业经营水平提升以及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产物。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使得服务业内不断涌现出各种全新的产品、经营模式及新兴业态,进而使服务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革新。
连锁店、直营店、网店等不断发展壮大,C2B、O2O、B2C等各种新玩法不断涌现,以教育培训、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诸多领域也出现了多种全新的服务业态与经营模式,智能机器人、自助服务设备等推动着企业服务迈向更高的水平等,这无疑为我国服务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