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综述的写作方法
在研究综述的写作过程,有以下几点要引起特别注意。这几点如果做不到位,就会影响到研究综述的学术质量。
3.3.1 避免失漏
一篇综述,通常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的全面总结。所以写综述,不能忽略任何一篇该领域中的重要的文献(如发表有新观点或新材料、新方法的著述)。如果疏漏较多,那么这篇综述就不具有了客观性,甚至被人质疑丧失了中立立场,其学术价值就归零了。如《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9》中“分报告七:图书馆学研究”的简短前言:
从前言叙述看,这个报告仅以期刊论文为基本材料,不包含著作、译作、报刊文章、会议演讲等,显然该报告不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出2008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概况,也伤及了这个发展报告自身的质量。
3.3.2 选取原文献
某一流行的新观点,可能存在于多篇论文之中。当介绍这一新观点时,就要尽量寻找出阐述该观点的原文献。例如,2007年以来,我国媒体上开始流行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信息社会(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等词汇。图书馆学界也提出了“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的概念,而且国外除了泛在图书馆外,还有渗透性图书馆(pervasive library)、弥散式图书馆(diffuse library)等称谓[10]。假如要写有关泛在图书馆的研究综述,那么就要追寻“泛在图书馆”这个概念最初从何而来的,它的产生背景是什么。郑永田《国外泛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11]其中的一段文字,就对此做了较好的梳理:
当然,某个作者某年撰文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之后,他又在其后来的著述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那在介绍该作者的观点时既要叙述其提出的时间,也要叙述其观点最终的完整内容,以及其观点的完整内容是怎样得来的、修正的。
3.3.3 综括与分析
综述不是简单罗列已阅文献,应该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或有创建、或有影响、或有其他参考价值的文献)进行综括概述。在对某一篇文献做揭示时,一定不能仅摘其摘要、段落等文字而成,一定要经过阅读、理解、提炼,用自己的语言形成高度的概括来表述。必要时才引用该文献中的原句原话。做这项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不能曲解原文献内容所表达的观点。
写研究综述,切记不能按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地罗列文献篇目及简介。因为这不是搬运物品,提供清单[12]。有人认为,写研究综述应该秉承“述而不评”的原则,即不对所介绍的文献进行分析、品评。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介绍文献的主要观点时要客观、述而不评,但这篇文献与其他研究的关系、它在哪些地方有突破,就需要“述而评之”了。不过,“述而评之”应当简练,要追求一语中的的效果。有一篇《国内外图书馆心理学研究综述》[13]的文章在总结“阅读疗法”的研究时说:
这篇综述文章在介绍完上述情况后指出,在国内“阅读疗法”研究领域里,“沈固朝是先行者,王波是集成者,其中有以宫梅玲为代表的实践型的研究者。”[14]这种叙评结合的综述简明勾勒出了阅读疗法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
3.3.4 完备引注
介绍某篇文献,一定要用脚注(即页下注)或夹注(文中注)、尾注(文后注)的方式,注明文献来源,这是写综述的一条重要规则。因为,完备的引注可以给读者提供进一步阅读参考文献的准确线索。有时,综述撰写者在介绍、评价甲文时,为了表示自身的中介、客观的立场,他引用乙文对甲文的评论语句,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将乙文的详细出处注明。决不能将乙文的语句当作自己的话而不标出引注,这样涉嫌抄袭与剽窃。
欧美国家有关引用标注的手册、指南之类的书籍很多,如美国的《芝加哥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及其由凯特·图拉宾(Kate L.Turabian)主编的学生使用版本《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A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15]。我国则主要有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1987)从1987年开始正式实施,2005年经修订又出了新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2015年再重新修订,更名为《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下面略举几个按照最新标准规定的适用于脚注和尾注的主要著录格式与实例,以便读者掌握基本要求与方法:
顺序编码制(又称“引用-序列格式”)要求正文中引文采用序号标注,参考文献按照引文序号对应排序。目前中文学术著述的写作,基本上以这种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体系为主。
(1)专著著录格式:
专著著录格式实例:
(2)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
期刊和报纸中析出文章著录格式实例:
(3)电子资源(电子书、电子报刊析出文献之外)著录格式:
电子资源著录格式实例:
著者-出版年制(也称“著者-时间格式”)要求正文中引文采用“(著者,出版年)”方式标注,参考文献按照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目前国外学术著述的写作,基本上以这种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体系为主,国内也有著述采用此种格式。
(1)正文中在标注“(著者,出版年)”时,著者与出版年之间用“,”隔开。如果前文已经提到的著者,则后面的“()”内只著录出版年;引用多著者文献时,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中文著者在标注第一著者后附“等”字,姓氏与“et al.”“等”之间留空隙;多次引用同一文献,要在正文中于“()”外以角标的形式著录出引文页码。以下是几个实例: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通常在著者后面就著录出版年;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列,一般按照著者顺序(外文按字母顺序,中文按拼音或笔画顺序)排列。注意在排列同一著者同一年出版的多篇参考文献时,出版年后要用小写字母a,b,c等加以区别。以下是几个实例: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格式有多种,但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种学术期刊,通常都会使用一种固定的规则、格式,如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基本使用顺序编码制的规则、格式。有时,你在投稿时,接受稿件的期刊社要求你按照他们拟定的规则、格式来著录、排列参考文献,那你一定要予以遵守。
还有,在用英文写作并向国外期刊投稿时,也要遵循国外参考文献的著录与排列的规则、格式。例如在美国,通常人文社会科学使用的参考文献的著录与排列的规则、格式主要有三种[18]:
其一,在人文、社科领域通用的“芝加哥格式”(Chicage,因来源《芝加哥格式手册》而得名,也因凯特·图拉宾编写的学生用本被广泛使用而被称为“图拉宾格式”),它既适用于“引用-序列格式”,也适用于“著者-时间格式”,即在正文引用时可用上标(如12),也可用“(著者页码)”或“(著者,出版年)”的方式。
其二,主要应用于人文科学领域的“MLA格式”(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逐步建立起来并广泛应用于人文科学的引用格式)。其特点是在正文引用时使用“著者-页码格式”,如单一著者“(Ajami 12)”,或多文献“(Ajami 12;Bloom 15;Lipson 22-23)”,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上,题名一般用斜体字,如“Ajami, Fouad.The Foreigner’s Gift:The Americans, the Arabs, and the Ira-qis in Iraq.Hew York:Free Press,2006.Print.”[19]。
其三,主要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APA格式”(APA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引用格式,它广泛被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工商管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其特点是在正文引用时使用“著者-时间格式”,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上,著者之后紧跟着的是出版年,如“Lipson, C.(1991).Why are som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nformal?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5,495-538.”而且,题名通常被当作一个句子,只有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20]。
以上这些格式有几个共通之处:
一是凡在正文内用简单的标注方式,无论是为被引用文献做一个数字顺序的上标(如12),还是用“(著者页码)”或“(著者,出版年)”的方式表示,最初出现的页下脚注或文后参考文献(即尾注),一定要是条详细的参考文献来源信息,以保障读者能找到完整的引用来源。
二是大多数文后排列参考文献的顺序,是按照著者字母顺序进行的,最常用的是“悬挂缩进”方式(不用于脚注、尾注),即每条被引文献的首行字词是普通页面长度,但其他行的字词则缩进[21]。如:
Chicage与MLA格式:
Lipson, Charles.“Why Are Som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nfoum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5(Autumn 1991):495-538.
APA格式:
Lipson, C.(1991).“Why Are Som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nfoumal?”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5,495-538.
用“悬挂缩进”方式排列参考文献的优点是,能够使人在浏览参考文献时,首先看到著者的名字,并便捷地浏览著者所用资料的目录。但是如果使用数字顺序编号的方式排列参考文献,那么就不能用这种“悬挂缩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