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府州折氏源于鲜卑折掘氏部

折氏,为党项部落之一,其名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党项传》。关于府州折氏的族源,中国许多史籍及国内的有关论著,大多云折氏是源于党项羌如:《新、旧五代史·党项传》,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38;韩荫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岗崎精郎:《唐代党项的发展》。。其实,折氏的族源非党项,而是源于鲜卑折掘部。这一结论并非如那种主张党项拓跋氏源于鲜卑的推测一样,而是有着较为确实的证据。如《金石萃编》卷119有《刺史折嗣祚碑》,此碑文虽残缺过甚,但《全唐文》卷993录文仍存字较多。此碑约立于后唐同光改元之前。折嗣祚,即后唐府州刺史党项折从远(折从阮)父。碑文开首就说其系“大魏之后,宇文之别绪”董诰:《全唐文》卷993,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91页。,此处所说的大魏,是指北魏,也称后魏。宇文是“自号鲜卑”的匈奴人,确切一点说,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属于东部鲜卑一支。折氏既云宇文别绪,当然是说他们并非族出宇文族,而是与宇文同其民族的人。显然折氏源出自代北鲜卑无疑。

另外,1979年陕西省文管会在陕北府谷县杨家沟西瑜头的折氏坟园出土了《折继闵神道碑》和《折克行神道碑》。其中《折克行神道碑》内亦记:“公字遵道,出河西折掘姓。五世祖从阮,唐末为府州刺史,晋以府州赂契丹,从阮不从,自拔归汉……”王昶:《金石萃编》卷14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66页。据前文可知,折掘乃鲜卑姓氏。又《折渭州墓志铭》亦称:“公讳可适,字遵正,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为代北著姓。后徙河西,有号太山公者,因其所居,人争附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20,北京图书馆抄本。其余有关府州党项折氏的记载,无不云其“世居云中”等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25《折从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7页。。2009年,折氏后人又发现成书于清代的《折氏简谱》,其后人折旺礼根据简谱写下《关于府州折氏族源及迁徙考略》一文,对折氏源于鲜卑的观点给予肯定。2012年,府谷县文管会新收藏《折克禧墓志铭》志石一方,上记有“维折屈氏,世奠西土”一语。折屈氏即折掘氏。金石史料中再次出现“折屈氏”的记载,使得《折克行神道碑》所记折氏原姓折掘的史料不再是孤证,可以进一步确证府州折氏族源为鲜卑。

折掘氏既源于鲜卑,其原居地自应与鲜卑同,即在魏晋以前游牧于漠南一带。公元256—263年之间,“邓艾纳鲜卑降者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朝廷恐其久而为患,以烈素著名于西方,故使镇抚之”。下胡注:“此河西鲜卑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9《晋武皇帝泰始五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2509页。所谓雍、凉之间,即今陕西中南部及甘肃一带。此后,这一带频见有鲜卑折掘氏活动的记载,笔者推测它有可能是此时随秃发鲜卑一起被邓艾迁入河西、陇右一带。如《晋书斠注》所述:“……乌孤从容谓其群下曰‘陇右区区数郡地,而因其兵乱分裂遂至十余’。”吴士鉴引《晋略》云:“其时称王者凉及西秦凡四,此言十余,盖统休官、掘迭、吐谷浑、乙弗、折掘诸部而言”。吴士鉴:《晋书斠注》卷126,《续修四库全书》第275册,第615页。

除这部分被邓艾纳降,迁至河西、陇右的鲜卑折掘氏外,在漠南、河套一带,仍有部分折掘氏分布,臣服于拓跋鲜卑。北魏建国后,继续臣属于北魏政权。太初十二年(399),“鲜卑叠掘河内率户五千,自魏降乾归”,“西秦王乾归以河内为叠掘都统,以宗女妻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11,《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3491页。。至此,分布于漠南一带的鲜卑折掘氏又有被纳入陇西鲜卑者。

关于鲜卑折掘氏的活动,史籍记载很少。除上引《晋书·郭黁传》云其在前凉张天锡末年“送马于西平太守”外,《晋书》《资治通鉴》中还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云: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乌孤讨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遣其将石亦干筑廉川堡以都之”房玄龄:《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3142页。。廉川即今青海乐都东北连成一带。隆安元年(397),秃发乌孤创建南凉政权,建都青海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从其建国一直到410年蒙逊进攻姑臧,折掘尽为南凉政权所统治。与南凉交往过程中,折掘除政治依附外,还存有联姻现象。如《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记:嘉平元年(408)“傉檀于是僭即凉王位,赦其境内,改年为嘉平,置百官。立夫人折掘氏为王后,世子武台为太子……”房玄龄:《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2页。并册封折掘皇后之弟折掘奇镇为右卫将军。右卫将军,为南凉仿魏晋职官而设的军事之官。《晋书·职官志》云:“左右卫将军,案文帝初置中卫及卫,武帝受命,分为左右卫,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房玄龄:《晋书》卷24,《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40页。

南凉嘉平三年(410),“蒙逊进围姑臧,百姓惩东苑之戮。悉皆惊散,叠掘、麦田、车蓋诸部,尽降于蒙逊”房玄龄:《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3页。。同时,鲜卑折掘氏部首领折掘奇镇据石驴山发动叛乱,镇军敬归讨折掘奇镇于石驴山,战败而死。《读史方舆纪要》卷63云:“石驴山,在姑臧西南长宁川之西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3,中华书局,2005年,第2994页。至此,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的鲜卑折掘氏部同麦田、车盖、乙弗诸部一同尽降于北凉。

北凉于永和七年(439)为北魏所灭,北魏尽有河西之地。《魏书·源贺传》卷41记:“世祖征凉州,以贺为乡导。诏问攻战之计。贺对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18页。源贺为南凉秃发傉檀之子,西秦永康五年(416)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北魏。世祖素器其机辩,特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并赐源姓。魏晋时期,姑臧一直是鲜卑折掘氏部的主要活动地区,此处源贺所提到的“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皆是臣祖父旧民”,其中应包括鲜卑折掘氏部。按此,鲜卑折掘氏应继北凉后又为北魏统治。十六国以后,再不见史籍有关于它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