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学(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思想与审美

在文学经典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文学经典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在大众传媒时代,经典的研究要在注重传承文学经典思想价值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学经典审美价值的发掘。这一转变既是经典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当下文学经典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文明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蕴含了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丰富内容,也携带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众多信息,但其立身之本,首先是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感性的丰盈和审美的愉悦。”[12]对文学经典而言,其审美价值更应该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不论是文学批评还是文学教育,研究者主要是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文献资料,对文学的文学性(审美性)视而不见,研究的重点是不断挖掘文学经典的思想价值。这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为出发点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最终会导致文学经典审美性的消解。这样做的后果是把集思想性、深刻性和艺术完美性于一体的文学经典变成了单一的思想教育工具,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研究在文学经典中大行其道,而真正的文学性研究则没有市场。这种研究,事实上既不能真正发挥经典的思想教育作用,也无法传承经典的艺术魅力。其最终会导致普通大众对文学经典的反感和疏离,不利于一个时代审美鉴赏水准的提升。

因此,在文学经典的研究中,研究者要真正发掘经典的审美价值,其先决条件是不要以某种先入为主的观点为自己的研究设置种种理性的障碍,而是要以自己的感性直接面对经典,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直接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以感性经验直接“进入”作品的世界,设身处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受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也就是要做到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感情的共振,然后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观照,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感受到经典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