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动中的制度变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目的

本书研究的时间段为抗战时期,是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即目前所言之全面抗战时期,不包括局部抗战时期。研究区域为国民政府统治区,即后方与大后方,不包括沦陷区和中共统治区。因为粮政包含内容甚广,是政府采取的一切管理粮食的政策与制度,为使研究深入起见,本书的研究视角主要限于粮政机构、粮食生产、粮食征收、粮价管理与粮食供应,对其他粮政内容则阐述较少。

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变动中的国民政府粮政,通过研究希望达到下列目的:

一是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在抗战特殊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的变迁过程,以及这种变迁对国民政府各个方面之影响,尤其是对国民党政权、抗战大局的影响。二是更加全面地分析、认识国民政府。一定程度上推进学术界对国民政府其他财政、经济制度与措施的关注,促使更多的学者关注抗战时期经济史之研究。透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处境和决策的艰难性,更加全面深入和具体地认识理解国民政府和抗日战争,为解释“抗战胜利”这一传统大命题作一新注脚。三是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对目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以及其他经济难题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更为重要的是,真正突破以下两个难题:

第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的演变轨迹。

国民政府粮政是紧紧围绕抗战大背景展开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一改战前对粮食的自由放任政策,随着战争的持续,不断强化对粮食的管理,这种变化是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下、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下所发生的变化。但是,是什么因素导致国民政府不断加强对粮食的管理?除了战争形势的变化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诸如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三个阶段的粮政是不断变化的,那么,这一切究竟变化到了什么程度?其困难、弊端何在?粮政的变化究竟对国民政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评价这种变革之功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需要梳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的演变过程,而且需要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变动与粮食管理制度变革的关系,需要考察粮政中中央与地方上省县的关系。这是本书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题。

第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与抗战大局、国民政府的关系。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较量,在这场较量中,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需要国民政府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利用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应付战争的庞大需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正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解决粮食问题而出台的,为了控制粮源,国民政府冲破重重阻力,将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同时并实行田赋征购、征借等诸多制度,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土地、粮食政策均随之发生了变化,进而使财政、经济政策亦相应出现了较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抗战大局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国民政府政权形成了多大的影响?进而又对战后的国民政府造成了何种影响?这是本书需要突破的又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