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协调新型工业化发展、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当前,新型城镇化既是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也是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的最大背景。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现象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频发,这些都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应对新型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就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因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社会治理问题,既是有效释放城镇化改革红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而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治理水平的研究,构建科学的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研究社会治理水平的基础。相关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有助于开创社会治理科学计量研究的新视角,是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理论研究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对不同区域、省份社会治理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有助于建立社会治理的科学评价标准,确立社会治理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实现标本兼治的可持续性社会治理。

本书首先对“新型城镇化”和“社会治理”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系统阐述了理论基础——公共治理理论和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其次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的内涵、核心和新特征,抽象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据此确定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的三大目标:维系秩序、保障权利和改善民生,并在此逻辑下,进一步凝练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四个主要方面:社会保障治理、社会安全治理、公共服务治理和社会参与治理;再次通过一系列指标筛选与优化,最终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数、25个具体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又次,采用 TOPSIS 分析法,对201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社会治理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并依据社会治理水平及子系统协调程度对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了分类研究,划分了不同发展类型,进一步探讨社会治理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立足于实证研究结论,对症下药,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研究结论如下: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三大目标是维系秩序、保障权利和改善民生。

(2)在价值取向引导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主要内容重点指向社会保障治理、社会安全治理、公共服务治理和社会参与治理四个方面;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逻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可设置四个一级指数:社会保障治理指数、社会安全治理指数、公共服务治理指数和社会参与治理指数。

(3)基于社会治理投入与产出视角,通过指标初选、经验性筛选和鉴别力筛选,最终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括4个一级指数,25个具体指标的多层次复合指标体系。

(4)基于全国30个省份样本,采用TOPSIS法,对2011年我国区域、省份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社会治理总体水平比较低,且省份、区域间个体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间呈现广口“U”形特征;省份间社会治理水平呈现出葫芦形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可划分为8种不同类型;社会治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5)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加大社会治理人、财、物投入,构建全方位社会治理保障机制;把握城镇化与社会治理互动关系,平衡经济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重塑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完善利益表达与实现机制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