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其他用具
面架[me3ko5]
脸盆架。比较讲究的面架会上油漆、雕花,面架腿多。一般的只有四只脚,不油漆。面架是娘家送女时常见的嫁妆。
2-43◆培田
浴盆[iəɯ3pʰæ̃i22]
木板拼合而成,固定于浴室的方形澡盆,上方有可以坐人的横板。民间认为逢节气时不能洗澡,否则人会浑身疼痛。
2-44◆下村
脚盆[kiəɯ55pʰæ̃i22]
洗澡或洗衣服用的大木盆。大人用的脚盆是椭圆形,小孩用的是圆形的。一头高一头低,有坐板。用毛巾沾着水来洗澡,叫作“少浴”[ʃɒ21iəɯ5]。
2-45◆培田
私桶[sɿə33tʰɤŋ213]
用于盛装人尿的木桶,有耳,多数有竹提梁。竹片熨弯而成的提梁,叫作“私桶夹”[sɿə33tʰɤŋ21ko35]。“沃菜”[viɛ55tsʰoe5]浇菜时要用尿桶装好尿液,用尿勺泼洒到菜的根部,给蔬菜施肥。尿桶也有摆放到房子角落,直接当作小便处的。桶底尿垢积久,到了一定时间须凿去。当地人用“面颊皮乞私桶底般厚”形容人脸皮厚,用“乞担私桶般”形容学拉胡琴,其声音难听者。
2-46◆培田
芒花扫[miɔŋ22fo33sɒ5]
用芒草的花穗扎成的扫帚,比较轻便,适合清扫木地板及比较干燥的地面。城关家 用得比较多。“人家用个系芒花扫”,暗指一种比较好的生活状态。
2-47◆下余
仙人□[se33ŋeŋ22kʰio35]
以一种韧性强的地肤草做成的扫帚。这与“芒花扫”[miɔŋ22fo33sɒ5]一样,以前是富贵人家采用的扫帚,比较轻便、耐用。
2-48◆下余
芒扫[miɔŋ22sɒ5]
一种山上野生植物庙前镇叫作“伯公须”扎成的小扫,其枝叶质地坚韧、耐用,可以用来清理案板、桌面、灶台等。
2-49◆马屋
棕扫[tsɤŋ33sɒ5]
用棕纤维扎成的扫帚,其特点是耐用,扫起来比较清静,且不易伤害到虫子,因此在佛堂很常见。
2-50◆莲峰
秆扫[kuo21sɒ5]
以竹枝尾梢做成的扫把,用于打扫硬地板。也常用在“粪寮”[pæ̃i3liɒ22]厕所内,厕所内的秆扫则叫“屎秆扫”[ʃʅə21kuo21sɒ5]。用扫帚打人或威胁人时,有一种攻击、轻贱、侮辱的意味。民间认为也可用于压邪。当地人讨厌南北方向出现的彩虹,有“南虹刀枪北虹虎”南北方位出现彩虹,是不吉的征兆一说,常以扫帚去指虹。民间认为扫帚不能放在大门口,因为有驱赶的含义(怕引起来客猜忌),产妇门口可以摆放,用于驱除妖魔。如有人对漆树过敏,民间认为可用竹扫把的七根枝条,念念有词来作法驱魔。“ [kʰio22]屎秆扫”操持厕内竹扫帚,暗喻粗陋的基层活计。
2-51◆下余
笐篙[hɔŋ55kɒ42]
架在竹子“杈杈”[tsʰo33tsʰo42]上用于晾衣服的竹篙。个子高的人常被比喻为“笐篙”。“笐篙比天”,则比喻不自量力。
民间禁忌在树丛上晒衣服,衣服必须挂在竹篙上。过去,男女衣物要分开晒,不能同时晒在一根竹竿上。女子的衣服不可挂在通道上方,否则会遭人责怪。
2-52◆芷红
轿灯[kʰiɒ55tæ̃i42]
一种以玻璃罩子防风的灯具,在重要场合都用得上,具有特殊的民俗价值。结婚时,长者提着轿灯,娘家人会象征性地添加灯油,谐音暗喻“添丁”。迁居新屋时也用得到,人们用轿灯把火种带过去。老人去世时,亲人要提着轿灯绕其遗体走上一圈。坟墓刚做好时,须提着轿灯绕坟一圈,叫作“踏地”[tʰo3tʰi35],这些仪式过程中必须确保灯火不灭,取回后再放在神桌上。
2-53◆莲峰
洋油灯[iɔŋ22iəɯ22tæ̃i42]
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铜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罩则用玻璃制成。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把灯罩夹紧,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电灯使用后,旧式煤油灯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了。在连城,庙宇及家里的神桌上还用煤油灯作为“长明灯”。
2-54◆上江坊
火桶[fɯ3tʰɤŋ213]
冬天用于取暖的手持火笼,用竹篾编制外壳,内置一陶制的火钵,加上炭火,上方再“煨火桶”[voe33fɯ21tʰɤŋ213]添加火灰,让火炭慢慢焖烧。用这个方法取暖,叫作“熏火桶”[fæ̃i33fɯ21tʰɤŋ213]。“熇火桶”[hɯ55fɯ21tʰɤŋ213],是指生起火来,吹旺火炭。“添火桶”则是指添加火炭。“□”[pʰe42]是指翻动一下。火桶的提手叫作“火桶夹”[fɯ21tʰɤŋ21ko35],火桶的盖子叫作“火桶箅”[fɯ21tʰɤŋ21pi5]。挑拨木炭可以用废弃的旧筷子,讲究的则用专门的“铜箸”[tʰɤŋ22tʃʰiɛ35]。
2-55◆冯地
暖壶[nuo21fiɛ22]
装入滚烫热水,用布包好,用于冬天热被窝的锡制容器,大多由四堡出产。在热水袋流行之前,有很多人家使用。
2-56◆上枧
焙笼[pʰoe55lɤŋ22]
用于烤制花生、香菇、地瓜干等的竹编器具,分上下两层,上层摆放要烤的材料,下层安放点燃的木炭、煤炭盆。
2-57◆文地
火冚[fɯ21kʰæ̃i22]
一种用竹篾编织,将衣服烘干的支架。衣服摊放在外,内置火桶散热除湿,一般在冬春之际使用,主要用于烤干婴幼儿的尿布。
2-58◆培田
酒海[tsəɯ21hoe213]
一种用于加热米酒的锡制容器,直径30多厘米,高20厘米,放在大锅里煮。为了均匀、快速加热,酒海内底部有往上突出管道。酒海一次可以装20多斤酒,热好后再倒入酒壶。这种器具在办喜事时都用得到。酒量大的人被比喻为“老酒海”[lɒ21tsəɯ21hoe213]。
2-59◆上枧
酒罂[tsəɯ21aŋ42]
储存米酒的陶制坛子。坛子上方一般也放把刀,民间认为可避邪。有一句维护母语的谚语,提到了酒坛子:“卖酒唔卖罂,卖人唔卖声”指女儿外嫁后,回到了娘家,仍必须说家乡话,不然会被人嘲笑。
2-60◆詹屋
酒罐[tsəɯ21kuo5]
有一个出酒口的陶制酒坛子。米酒“割浑”[koe55væ̃i22]分清浊,清酒滤出后,在宣和乡以南的乡镇一般用锯屑或秕糠围着这种坛子来“烄酒”[ŋɒ55tsəɯ213]一种外围点火加热的方式。(烄,《集韵》:鱼教切,煎也)。
2-61◆洋贝
覆水罂[pʰiɛ55ʃiɛ21aŋ42]
腌制咸菜的陶制坛子。一种是未封的坛口朝下,倒扣在盛水的陶钵上;另一种(如图2-62)是特制的泡菜坛子,坛口盘状积水,在上方扣大碗。两种都用于阻隔空气,让咸菜在缺氧的环境下被腌熟。
2-62◆军山
豆芽罐[tʰəɯ55ŋo22kuo5]
一种用于孵化豆芽的陶罐,一般用废弃的敞口坛子做成。其底部有三个孔,便于排水。做豆芽要花三四天的时间,每天都要浇四次水。做豆芽的店铺,一般都要摆上一二十个坛子。整个孵化过程叫作“菢豆芽”[pʰiɛ55tʰəɯ55ŋo22]。因为豆芽罐子渗水快,所以那些酒量大、爱喝酒的人常常被戏称为“淋唔满个豆芽罐”,或者直接被叫作“豆芽罐”。
2-63◆莲峰
炭子罂[tʰa3tsɿə21aŋ42]
一种集存残炭的坛子,放在灶侧,残炭放入后盖严熄火。
2-64◆黄岗
酒摺[tsəɯ21tʃi35]
一种小口、敞腹的陶制酒坛子,容量比较大,大的可以装下60斤米酿制的米酒(90—100斤的酒液),小点的叫作“半摺”。也叫“酒甏”[tsəɯ21pʰaŋ35],一般存放在阴凉、干爽的谷仓内。“酒摺捶烂”是形容人贪杯的说法。
2-65◆下余
矮柜[e21kʰui35]
一种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杂物等的木制柜子,其高度有限,大约为70厘米。
2-66◆下余
长篮[tʃʰɔŋ22laŋ22]
旧时走亲戚时拎着的一种竹编器具,一般用于装衣物、布料。
2-67◆培田
圆篮[ve22laŋ22]
装菜、装水果的一种圆形的竹篮子,可手提,可肩挑。本地农民在第一次采摘瓜果时,总是用圆篮来盛,以祈祷瓜果生长“篮篮畾畾”[laŋ22laŋ22luo21luo213]装满竹器,大获丰收。
2-68◆珠地
糠饭盆[kʰɔŋ33pʰa55pʰæ̃i22]
也叫“鸡盆”[ki33pʰæ̃i22],木制或用塑料做成。这种喂鸡的饲料盆,有格子隔开,鸡头可以伸入啄食,可以避免因鸡争抢而打翻盆,糟蹋粮食。
2-69◆文地
梯[tʰoe42]
木头拼合,用于辅助在房舍内外攀援的工具。梯子的级有数量上的讲究,民间认为必须是单数的,如:七、九、十一、十三。因“梯”“胎”同音,当地难产的孕妇,有的会被放在梯子上生产,以求顺利。“顺梯落”
[fæ̃i55tʰoe33lɯ5],比喻尴尬困窘时正好有台阶下。“梯”不符合韵母对应,本字可能是“推”。
2-70◆培田
人字梯[ŋeŋ22tsʰɿə55tʰoe42]
一种辅助登高的工具,因使用时前后的梯杆及地面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看起来像一个“人”字,因而把它形象地称为“人字梯”。连城人在新年时也常用于悬挂鞭炮。著名的“新泉烧炮”,就是将长串的鞭炮悬挂其上后一把火点燃的。
2-71◆下余
方层[fɔŋ33tsʰæ̃i22]
有一横杠穿过,由双人抬的上了油漆、雕了花纹的木制礼器。在祭神、祭祖、婚嫁等仪式中装祭品或礼物用。“方层”抬到时,会被当众揭开,一层层地给人看过,收礼时逐一登记。有的“方层”上写了堂号或“某某家”的字样。
2-72◆培田
[ʃaŋ35]
也叫“三层 ”[saŋ33tsʰæ̃i22ʃaŋ35],用于盛放衣物、果品的多层竹编圆形容器。一般在祭祀、婚礼、小孩满月、老人做寿等时节,挑礼品用。用桐油漆过的比较耐用,可以供几代人使用。形容人的衣服内外或上下不搭配,也会开玩笑地形容为“三层 ”。
2-73◆培田
炭子篓[tʰa3tsɿə21ləɯ213]
装残炭的竹筐,有些以废旧的箩筐来做成。残炭,也叫“泛炭”[pʰaŋ3tʰa5],与专门的炭窑烧成的“硬炭”[ŋaŋ55tʰa5]相对应。
2-74◆黄岗
茶筒[tsʰo22tʰɤŋ22]
以节长而管大的毛竹做成的盛茶水的容具。上方的竹节挖开一个出水口,出水口用木楔子塞紧,一侧有出气口,有绳索做成的提手。当地人到地里、山上干活时多带上茶筒,送饭时往往也会带上。当地人禁忌喝“阴阳水”[ieŋ33iɔŋ22ʃiɛ213]没烧开的水。
2-75◆下余
茶壶[tsʰo22fiɛ22]
陶瓷制成,外面有釉彩。大茶壶装的多是冷茶水,以备日常饮用。泡茶的茶壶略小,近些年来从闽南传入功夫茶,其壶、杯都比较小。图2-76是瓷壶。
2-76◆培田
酒壶[tsəɯ21fiɛ22]
锡制的酒壶。其中连城四堡的锡器久负盛名,当地家用的酒壶大多出自四堡镇打锡师傅之手。大酒壶可以装五斤酒;小点的叫“一升壶”[i55ʃæ̃i33fiɛ22],可装三斤酒;还有一种只装一斤的,叫作“半壶子”[pa3fiɛ22tsɿə213]。“半壶子”也是当地对人轻蔑的称呼。
2-77◆上枧
洗衫枋[si21sa33piɔŋ42]
木制的洗衣板,上头刻画了一些或横或斜的纹路,用于增加摩擦力。“跪洗衫枋”是指人惧内。
2-78◆下余
袋表[tʰoe55piɒ42]
怀表。20世纪50年代尚有,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多用手表,怀表就罕见了。
2-79◆莲峰
撐棍[tsʰaŋ3kuæ̃i213]
拐杖。撑拐杖叫“尌棍”[pʰiɛ55kuæ̃i213]。民间有说法为:“你还有尌棍个撑拐杖的日子。”
“铜棍尌出,铁棍尌入”是说老来晚景凄凉。
2-80◆罗坊
铁锁[tʰe55sɯ213]
老式门锁,以铁打制而成。因钥匙比较长,故开锁难度略大。
2-81◆培田
校钟[hɒ55tʃɤŋ42]
学校用于提醒教学作息时间的钟。以铜铸成,内置铃铛用于拉扯,发出的铃声清脆而响亮。2000年后,由于电铃广泛使用,原先那催人上学的清脆钟声也难以听到了。
2-82◆上莒
杉簕[tsʰaŋ3luo35]
杉木的带刺针叶子的枝条,常摆放在菜地防止禽畜的进入。“我屋门口唔曾站簕[tsʰaŋ55luo35]”表示欢迎人客来访,未曾设防。
2-83◆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