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句 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按照造句规律构成的、能够独立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具有特定语调的语言使用单位。分析句子的目的,在于明确句类,在于确定句型。古今汉语的句类和句型基本相同,这里略加介绍。至于文言中的特殊句式,另有专章论述。
所谓句类,是按照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给句子分类。文言文的句类也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试看下面的例句:
①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③ 蹇叔曰:“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④ 孟明曰:“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⑤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⑥ 先轸怒曰:“……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所谓句型,是按照句子的结构给句子分类。归纳句型,要从上位句型到下位句型依次确定。一个句子,先看它是复句还是单句。单句由词或词组构成。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单句成为复句的构成成分,即失去其独立性,称为分句。如果是复句,再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如果是单句,要看它是主谓句还是非主谓句。主谓句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非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词组(主谓词组除外)构成。如果是主谓句,再根据谓语的结构确定其句型。如果是非主谓句,可以根据词或词组的性质确定其句型。下面就句型列一简表:
名词谓语句,就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做谓语的句子。这类句子大都是判断句。例如:
①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② 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③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贾谊《论积贮疏》)
④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形容词谓语句,就是用形容词、数量词组或形容词性的偏正词组做谓语的句子。这类句子大多是描写句。例如:
① 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
② 车辚辚,马萧萧。(杜甫《兵车行》)
③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④ 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⑤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动词谓语句,就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做谓语的句子。这类句子都是叙述句。例如:
① 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② 秦昭王闻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三年》)
④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
⑤ 晋饥,秦输之粟。(《左传·僖公十五年》)
⑥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⑦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战国策·燕策》)
⑧ 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谓谓语句,就是用主谓词组做谓语的句子。这类句子大多是叙述句或描写句。例如:
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② 今齐地方千里。(《战国策·齐策》)
③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同上)
④ 沛公今事有急。(《史记·项羽本纪》)
⑤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同上)
非主谓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不完备也分析不出的句子。它大多出现在对话中。例如: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纪》)
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文惠君曰:“嘻,善哉!……”(《庄子·养生主》)
④ 噫吁戏,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⑤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左传·僖公三年》)
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⑦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姚鼐《登泰山记》)
⑧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⑨曰:“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曰:“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梁惠王上》)
⑩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