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群”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1.“族群”概念的产生及被介绍到中国
“ethnicity”这个词汇在美国出现也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在美国这个容纳了世界各大洲移民的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里,如果用具有政治实体和固定领土含义的“nation”一词来表示那些移民族群,无疑很不妥当,因为只有美利坚合众国才能被称为“nation”。所以,在美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根据其政治体制的限定和学术界的客观需要,“ethnic groups”这一更含有文化色彩的、用以区别来自不同族源群体的术语也就应运而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学术界在近十几年中开始接触到西方近年来种族、族群的研究文献,“族群”(ethnic groups)这个词汇也随着港台学者的著作被介绍到大陆来而逐渐出现在我国的研究文献中。人们会提问:“族群”与以前我们常用的“民族”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族群”这个概念对我们认识中国的社会现象并进行理论归纳能提供什么帮助?
应当说,英文中“nation”所表达的多重社会、政治与文化含义,实际上是与我们所了解的汉语“民族”和“国家”的内涵所不同的、我们所不熟悉的另一个范畴。“nation”既不是指以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器为代表的“国家”,也不是指主要反映血缘与文化传统的“族群”,而是指一个兼有“国家”所内涵的领土、法制因素和“族群”所内涵的文化、血缘因素的共同体。
在我国传统思想范畴中,“中国”或“中原”这两个词汇的内涵可能在应用中与“民族”(nation)比较接近。我们传统中讲的“中国”或“中原”,实际上包括了史密斯和多数英文词典中概括的“nation”的含义:(1)历史形成的领土(“神州”), (2)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三皇五帝), (3)共同的文化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教化”), (4)所有成员所具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共同的经济生活(“士农工商”结构)。无论哪个族群“入主中原”,这些基本要素大都被仔细地保留下来,对于“神州”各族在文化、宗教方面的多样性也给予一定的尊重与保护,这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而体现在中国传统族群观和历朝政策之中。
2.引入“族群”概念后对调整我国术语使用的建议
当引入“族群”这个新的词汇后,是否可以考虑在用语上进行调整,如采用国内一些研究者的观点,把“中华民族”译成英文时可译成“Chinese nation”,使中文的“民族”与英文的“nation”对应起来;同时把中国的“少数民族”改称为“少数族群”(ethnic minorities),从而把这些侧重文化和血缘意义的“族群”与英文中相同含义的“ethnic groups”对应起来,而对原来称为“民族”的56个群体改称为“族”(如汉族、蒙古族,而不再称“汉民族”、“蒙古民族”),统称时可称为“中华民族的56个族群”。这样调整与中国几千年来族群关系史中产生的传统族群观(如把各族群称为汉人、蒙古人、藏人等,一方面强调他们之间存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同时也强调几千年来相互间形成的密切联系)相一致。
从上面提出的概念体系出发,中国也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民族国家”(a nation-state),而且是一个“多族群的民族国家”(a multi-ethnic nation-state)。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色彩的,所以凡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运动都可称为“民族主义运动”。从这个思路出发,是否可以考虑不再把反映各少数族群的“族群意识”或争取族群利益的活动冠之以“民族主义”,也不再把我国各族群之间的矛盾称之为“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或“民族冲突”,而改称“族群问题”、“族群关系”、“族群矛盾”或“族群冲突”。做这样的术语调整使我们和国际上通行的概念相一致,有利于我们对外沟通与交流。
当我们进行了以上术语的调整,不再把中国各少数族群定位为“民族”(nation)的时候,我们也就随之跳出了斯大林设定的有关“民族”定义的四条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框架,跳出了西方民族主义在“民族自决”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方面的理论误区,能够更加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分析我国的族群现象和划分族群界限,我国的“族群识别”问题和其他涉及族群的各类问题也就不再像过去的“民族识别”工作那样带有政治色彩,而是更多强调文化和历史因素,长期强调的“民族平等”这个政治问题也将从“各少数族群成员所享有的公民权利”的角度来予以充分保障。
“民族”、“族群”、“种族”这些词汇,只是我们用以说明所处社会中的一些群组现象的表达工具。过去中国人只说“族”、“人”、“部”等等,照样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浩瀚的历史文献。20世纪初我们从外面学得了“民族”(nation)这个词汇,套用在中国的国情上,引起一些争议,但是也被民众所接受,成为习惯用法。近来又引进了“族群”(ethnic group)这个词汇,这个词汇用于称呼中国的蒙古族、满族等群体,也许更为适用、更为贴切。
群体的定义、称谓及其演变是研究历史与现代民族的形成和变迁的一个起点。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族群观,当它们在文化交流中相遇时,不免发生碰撞与冲突。在文化对话过程中,各方也都会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吸收其他文化的观念来修订自己的传统,借用其他文化的概念与术语来构建本国的一套新话语体系。西方“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ity)概念先后出现在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