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思巴
一手促成西藏归附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于公元1251年在凉州圆寂,去世前他举行仪式传法给侄子八思巴。这位新即位的萨迦法主年仅17岁,本名罗追简赞,八思巴是对他的尊称,意为“圣者”。
八思巴出自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贵族款氏家族,先辈有许多著名的僧人。借助吐蕃王朝崩溃的机会,款氏家族占有了颇具规模的领地和属民,当佛教重新在西藏流传,这个家族重投佛法怀抱,建立了宗教权威与世俗势力紧密结合的萨迦派教团,逐渐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

白兰王金印
公元1254年,忽必烈南征大理,邀请八思巴前往六盘山相见。双方相处非常融洽,结成了所谓施主与福田的关系。几年后,忽必烈称帝,八思巴被封为国师,成为全国佛教的最高领袖。至元元年,即1264年,忽必烈迁都北京,设置了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由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管。这样,作为宗教领袖的八思巴正式拥有了行政职权。所以在这一年晚些时候,八思巴与其弟返回阔别二十一年之久的西藏的时候,身份不仅是萨迦派的教主、全国佛教领袖,同时也是蒙古政府的高级官员。

八思巴像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
在西藏,八思巴秉承忽必烈的意旨,会合各派僧俗领袖,对西藏的行政体系进行了规划。他参照蒙古政府的行政体制,以及西藏地区的惯例,将不包括阿里地区在内的卫藏地区划分为十三个万户,并区分俗人民户和寺属民户,明确了僧俗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八思巴建立了代表中央政府在西藏管理地方政教事务的地方政权──萨迦政权。
在这几年里,他还遵从忽必烈的意旨,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蒙古新字”,也即是后世常说的“八思巴字”。公元1270年,带着自己成绩回到大都的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次年,又封大宝法王,大元帝师,赐玉印。从此,帝师成为朝廷的常设职务。帝师的地位极其崇高,既是皇室的宗教导师,又是天下佛教的领袖,同时也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首领,享有很大的特权。
公元1280 年冬,八思巴在故乡的萨迦寺中逝世,终年46 岁。因为萨迦·班智达和他两代人的努力,萨迦派在元朝的西藏政局中长期占有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