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长期以来,在认识和理解开放式环境下的经济发展及赶超问题上,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经过诸多努力,取得了诸多成果。虽然对许多问题的解释变得愈加清晰,但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信仰”,不同学者所开出的药方仍存在巨大差异。
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赶超的关键阶段,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厘清“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优势”我们在这里解释为有利的状况和势能,能够超过对方的状况和势能。在开放式经济环境中,如何认识和利用自身以及全球其他各方面优势,以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赶超,是经济体首先需要考虑的发展战略理念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影响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内在原则性因素,基于不同的认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路径的演化将出现很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有不少经济体对这一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以至于引发了很多问题。
多数经济体能够重视和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优势,但对于如何认识和利用全球其他各方面优势却往往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使得在现实中,一些经济体,尤其是后发经济体,倾向于简单和过度地发掘利用自身的初级自然资源禀赋,如环境、土地和简单劳动力等优势,与此伴生的却是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城市过度膨胀、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创新能力得不到培育、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产业结构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的底端,最终,不得不长期依靠消耗自身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土地等,以形成“汗水经济”,降低福利效应维持经济增长。这些,便形成了“比较优势陷阱”。
应当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正确地看待“优势”问题?以往,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学者们提出了关于“优势”的种种学说,从绝对优势、静态比较优势、内生和动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及国家竞争优势等多个维度给出了不同的“优势”诠释和主张。如一些学者主张经济体应当遵循静态比较优势,基于自由市场进行交换贸易以获得福利增进;另一些学者主张经济体应当关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家干预和市场结合来“创造比较优势”;一些学者主张要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发展和赶超;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要不断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打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这些学说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它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仍主要停留在如何培育和发挥自身各方面优势上,没能系统地研究开放式经济环境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利用全球其他各方面优势这一问题。
2000年,本人首次提出“跨越比较优势、实现集聚优势”的观点,即集聚优势理论。经过长期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开放条件下每个经济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都可以获得收益,但收益的大小并不等同;尽管比较优势本身谈不上先后之分,但发挥不同比较优势所能实现的福利效应却有多少之分。如果根据“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的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分工和交换,后发经济体能否实现赶超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事实表明,落后经济体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与先进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经济体所能利用的优势已远远超过自身所拥有的范围,一个国家、区域或企业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而要不断集聚全球其他各方面优势为我所用,并内化为自身综合优势,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集聚优势”,是指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集合和积聚各方优势,以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赶超的过程。其中,“集”是指挖掘、发现、整合、吸收、运用各方优势;“聚”是指将各方优势进行积累、内化和创新,实现集聚优势效果裂变与聚变的平衡,最终实现经济体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与超越。有关集聚优势具体内涵及外延的详细阐述可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在本书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处于后发地位、同时具有较强发展和赶超愿景的经济体(后文简称“赶超型经济体”)。但是,由于集聚优势不仅限于后发经济体,本书在一些章节也会涉及发达经济体的讨论。“经济发展”,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民众福利的改善,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赶超”,是指后发经济体追赶和超越先发经济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本书所提到的“经济体”,如无特殊说明,主要指国家、地区、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体;在对我国各区域的分析中,主要讨论县、地区及以上省市等层级的区域。至于经济体内部的“子经济体”,则包括经济体内部的子区域及其中的政府、企业、经济团体,乃至个体经济人等。
本书主要讨论了两方面问题:一是集聚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集聚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经济学与数学原理、集聚优势的内涵和外延及系统分析框架等;二是集聚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即开放式经济环境下,验证集聚优势对加快经济发展和赶超的促进作用。
自2000年开始,我在美国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先生会谈中首次提出集聚优势理论之后,针对集聚优势理论与战略的系列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这部著作,是我与合作者多年共同研究的成果。本书在集聚优势模型设计问题上,在集聚优势效果检验方法上,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经过与各地政府、企业的反复切磋和实践,突破了一些难点,理清了某些发展思路,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地方经济和政府决策起到了促动和借鉴作用,给我们研究增强了信心和帮助,当然,我们也得到了宽慰和激励。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事和学生的支持和大力协助,他们在提高和完善本书内容框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我们向所有在本书成稿和出版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于永达
2015年5月于清华园